1樓:線玉蘭秋汝
山中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
「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春草明年綠的下一句是什麼
2樓:科學普及交流
王孫歸不歸
送別 / 山中送別 / 送友
[作者] 王維
[全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春草明年綠的下一句是「王孫歸不歸?」。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出自唐代王維的《送別 山中送別》。全詩文: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4樓:匿名使用者
下一句是王孫歸不歸。
春草明年綠的下句是什麼
5樓:nm牛虻
春草明年綠的下句是:王孫歸不歸。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中送別》,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
原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擴充套件資料
一、作品鑑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
詩的三、四兩句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
二、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6樓:炫嬌
唐 - 王維 - 送別
【年代】:唐
【作者】:王維
【題目】:送別
【內容】: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註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春草明年綠的下一句是什麼?
7樓:詩界唯我獨尊
春草明年綠,
冬梅今朝紅!
8樓:匿名使用者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9樓:皇甫凌香允晗
春草明年綠下一句(王孫歸不歸。)送別
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誰的詩句?
10樓:愛上孕婦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
「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學而時習之的下一句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下一句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 孔子說 學到待人處事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論語第一句,學而第一的第一條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二條是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您好,學而時習之...
青箬笠綠蓑衣下一句是什麼,青箬笠,綠蓑衣的下一句是什麼?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原詩 漁歌子 作者 張志和 朝代 唐譯文對照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賞析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 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 ...
它山之石下一句是什麼,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麼?
它山之石 下一句是 可以攻玉。出自 詩經 小雅 鶴鳴 全文如下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擇。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於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琢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