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顧茅廬中體現出了諸葛亮的什麼特點

2021-03-04 05:20:14 字數 6095 閱讀 4887

1樓:海玫瑰

純粹個人觀點哈。

亂世讓他想避世——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不希望被埋沒——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們好像都有濟世英雄情節,希望自己聞達於諸侯、留名在青史。為了確保出仕後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用,設計讓劉備三顧,而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和求賢若渴的名聲,迎合了他的安排,兩人算是不謀而合。

2樓:周小薏苡苡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一來是想看看劉備的誠意,再者是想試試劉備值不值得自己輔佐。應是個機智,神機妙算,愛主的人

3樓:手機使用者

諸葛亮:曠世濟民\賢臣良將\明主\有才幹

4樓:手機使用者

不求名利、善於用人、神機妙算

5樓:手機使用者

聰明的特點因為他要看劉備真不真心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躲避劉備,很有君子風度

7樓:匿名使用者

mmmmmmmmmmmmmmmmm

三顧茅廬中看出諸葛亮的特點是什麼

8樓:demon陌

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智計超群,持守謹慎。

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將領樂毅,他的老師司馬徽對其評價:「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從中可見諸葛亮的確才智過人。

簡單來說是:滿腹經綸、彬彬有禮、賢能。亂世讓他想避世——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不希望被埋沒——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

9樓:戀勞

簡單來說是:

滿腹經綸、彬彬有禮、賢能。

亂世讓他想避世——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不希望被埋沒——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們好像都有濟世英雄情節,希望自己聞達於諸侯、留名在青史。為了確保出仕後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用,設計讓劉備三顧,而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和求賢若渴的名聲,迎合了他的安排,兩人算是不謀而合。

具體來說:

首先,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請其出山的反覆斟酌,其實都是諸葛是對劉備的試探。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的謹慎,擇明主而侍。

第二,選擇劉備,說明諸葛這個人看人很準,當時的劉備勢力其實非常弱小

第三,諸葛對皇族血統的認可,儒家思想成分較多

第四,諸葛拿出的三分天下妙計,體現出諸葛最大的優點,偉大的戰略規劃頭腦。

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中看出諸葛亮的特點就是他也想有一番作為。

1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且他需要考驗他想要輔助的人是不是有求賢的品格。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出諸葛亮的特點是先是考驗對方有沒有證,有沒有誠心?如果有誠心才替他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中看出諸葛亮的最大的特點它是一個胸中有丘壑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聰明,細心,娟耐心,有才化,願幫助人

15樓:李念

這是「單元測試六」的題吧?1.劉備不達目的,誓不罷休2.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請其出山的反覆斟酌,其實都是諸葛是對劉備的試探。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的謹慎,擇明主而侍

選我!!!

16樓:靜遠果卿

純粹個人觀點哈。

亂世讓他想避世——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不希望被埋沒——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們好像都有濟世英雄情節,希望自己聞達於諸侯、留名在青史。為了確保出仕後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用,設計讓劉備三顧,而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和求賢若渴的名聲,迎合了他的安排,兩人算是不謀而合。

17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請其出山的反覆斟酌,其實都是諸葛是對劉備的試探。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的謹慎,擇明主而侍。

第二,選擇劉備,說明諸葛這個人看人很準,當時的劉備勢力其實非常弱小第三,諸葛對皇族血統的認可,儒家思想成分較多第四,諸葛拿出的三分天下妙計,體現出諸葛最大的優點,偉大的戰略規劃頭腦

18樓:露絲亞夢

劉備的持之以恆、謙虛

諸葛亮的三思而後行.~逞強好勝 英勇絕倫

19樓:匿名使用者

自命清高,而又希望遇到明君能夠大展才華。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考驗他是否有足夠的胸襟和氣量,是否值得自己追隨。

20樓:百度使用者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這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也可以說諸葛亮這個人不求名利,想隱居深山。但卻是一個十足的人才。

由此可以感受到這個人物的魅力。

順便問一下,是不是五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與能力的51面第五大題讀一讀做一做啊。

21樓:黃run東

審時度勢、挑好的主公發展

22樓:百度使用者

是一個為了國家大是個別人合作的人

23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做事謹慎,有才幹,不想捲入是非之中,寧靜自遠,審時度勢、挑好的主公發展 !

24樓:百度使用者

謙虛,深藏不露,不願拋頭露面,不愛戰爭~~~

25樓:匿名使用者

曠世濟民\賢臣良將\明主\有才幹

26樓:ポ奉ポ奉╮餹

我覺得諸葛亮是知人心,是故意的。

27樓:碧月第一魅力

諸葛亮比剩女好對付多了!

28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做事謹慎,有才幹。

從《三顧茅廬》中看出諸葛亮的特點是什麼

29樓:

從《三顧茅廬》中看出諸葛亮的特點是(傲然、驕傲)

30樓:匿名使用者

未出隆中以知三分天下 制定出了詳細的計劃 神人!

31樓:楊喲喲

有才幹、學識、才華、and本事。

32樓:四月的海鷗

脫然於世,清高,欲覓知音

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動作寫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3樓:國士唯卿

首先,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請其出山的反覆斟酌,其實都是諸葛是對劉備的試探。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的謹慎,擇明主而侍。

第二,選擇劉備,說明諸葛這個人看人很準,當時的劉備勢力其實非常弱小第三,諸葛對皇族血統的認可,儒家思想成分較多第四,諸葛拿出的三分天下妙計,體現出諸葛最大的優點,偉大的戰略規劃頭腦

34樓:手機使用者

「一顧茅廬」未能遇上,卻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認為:天下正值由治入亂,「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

」劉備覺得自己負有「匡扶漢室」的重任,他不為人言所感,必欲覓得賢才,以求安邦定國之策。「二顧茅廬」,雖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凍,劉備卻頂風冒雪再去尋訪,不料,這次遇到的是石廣元、孟公威二位隱士和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沒有見到諸葛亮。到了第二年新春,劉備決心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第三次走訪臥龍。

通過三顧茅廬作品突出地表現了劉備謙恭大度、禮賢下士的君王風度。這一描寫,反映了作者羅貫中的願望。他希望統治者重視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因此,整個作品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定三分隆中決策」充分表現了諸葛亮對於當時政治形勢的深刻了解和對未來發展的正確預見。他根據客觀情況,提出爭取荊、益二地,利用魏、吳矛盾,造成鼎足之勢,然後再謀圖中原,進而實現統一的方針。

這就決定了諸葛亮出山後的政治格局。諸葛亮在劉備「三顧」的感召下,終於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共圖霸業。「三顧茅廬」裡的諸葛亮,是作者羅貫中所仰慕和歌頌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熔鑄著作者的理想與抱負。

羅貫中多麼期望能有一個像劉備那樣的明主,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補綴乾坤。因此,整個作品洋溢著濃厚的感**彩。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關於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記述,原不過是「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而已。元刊本《三國志評話》裡,開始出現了「三謁諸葛亮」的情節,這是羅貫中再創作的重要依據。但《三國志評話》所寫,不僅文字粗糙、情節簡單,而且在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也有許多欠缺。

《三國志評話》裡的諸葛亮不僅是一個「面如傅粉,脣似塗朱」的白面書生,而且還是一個「達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志,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的神仙。經過羅貫中的推衍加工,不僅在文字上比「三謁諸葛亮」增加了五倍;更重要的是,在作品裡傾注了作者對明君賢相理想的追求,並以飽滿的熱情,塑造了較為完美的藝術形象,使「三顧茅廬」成為膾炙人口的篇章。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一個「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的偉岸男子,雖然也「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但是,從主要方面來看,他已從傳說中的神仙,恢復到人的地位。

諸葛亮躬耕於野,不求聞達,後來因感於劉備三顧之恩,不容不出。這樣的情節發展,既寫出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又寫出了諸葛亮為人的思想品德。「隆中決策」是對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描寫,通過他對形勢的精闢分析與準確判斷,突出地描寫了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的蓋世才能和驚人智慧,從而為他出山以後的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顧茅廬」除了描寫劉備、諸葛亮,還刻畫了其他文人群像,其中包括諸葛亮的密友、弟弟、岳丈等。這些人物,無疑都是作者所肯定和讚美的;然而,他們又都不能與諸葛亮媲美。諸葛亮不僅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經天緯地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而且還積極入世、關心時勢。

他雖避亂於隆中,不求聞達於諸侯,但對形勢的發展瞭如指掌,並且具有一套安定天下、匡世濟民的方針與韜略,表現了諸葛亮的求實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

諸葛亮在歷史上,是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演義》裡,他是光輝照人的藝術典型,成為融合並滲透著人民理想與希望的化身。

「三顧茅廬」不僅在全書的情節發展中具有關鍵意義的篇章,而且在藝術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情節曲折、迭宕多姿、結構精巧、境遇奇幻,是它的特點之一。劉備三次拜謁諸葛亮的故事,情節描寫極易重複、流於平淡。

但是,羅貫中卻能揮灑自如,寫得生動活潑、饒有興趣。

第一次是劉備初訪,通過他一路所見,首先介紹了臥龍岡的環境:高岡流水、疏林茅廬、蒼松翠竹、四時野花、清景異常、情趣幽雅。來到茅廬,童子出應,回答不在,劉備只好暫回。

在返回途中「忽見一人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皁羅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劉備以為定是臥龍先生,及至見過以後,仔細一問,才發現原來不是孔明。

第二次訪問,劉備是在打聽孔明已經回家的訊息之後出發的。他冒著風雪嚴寒,一路上只見「山如玉簇,林似銀裝」。將近茅廬,忽聞路旁酒店裡,有二人對飲交替作歌,詞義非凡,歌罷,撫掌大笑。

劉備以為其中必有一人是孔明。但出乎意料,竟都不是,造成一個曲折。及至到了臥龍岡草廬,扣門問童子,童子答曰:

「現在堂上讀書」;劉備大喜,隨童子而入。作者在這裡故作伏筆,並

不寫明「先生」是誰,一直將劉備帶進草堂,這時劉備與作者都以為諸葛亮真的在草堂抱膝長吟。不料又不是,原來是是孔明的弟弟諸葛均。正當劉備大失所望、惆悵之餘,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

「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只見一人騎驢踏雪而來,滿以為是諸葛亮歸來,滾鞍下馬,向前施禮,那人慌忙下驢答禮。這時,諸葛均卻在身後指正,並非臥龍,乃是臥龍的岳丈黃承彥。

這裡又是一個曲折。劉備悒悒不已,只好冒著漫天大雪,悵惘而歸。一而再、再而三的誤會,每次誤認的情景又有無窮的變化,這就使得故事情節曲折生動、迭宕起伏,不僅引起讀者濃厚的興味,隨著劉備時而喜悅、時而失望,而且更加突出地表現了他思慕賢才、渴望見到諸葛亮的急切心情。

三顧茅廬時,作者完全改變了筆調,寫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然而並不是平鋪直敘地寫他們見面的情況。雖然孔明這次恰好在家,可是他正在草堂酣睡未醒,劉備畢恭畢敬地侍立在階下。忽見孔明翻身,似要起床,卻又面朝裡繼續睡著。

劉備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起身,得知劉皇叔已在此等候多時,遂轉入後堂更衣,又半晌,方出來會見。變換無窮的佈局,以及人物的言行、情節的安排、細節的描寫,都十分貼切、合乎情理,既有利於表現人物的性格,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是怎樣人,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是怎樣一個人?

諸葛亮 公元181 234年 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戰略家 散文家 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 今山東沂南縣 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 衛戍京師的...

在三國時期,劉備曾經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為什麼前兩次諸葛亮沒

1.考驗劉備的誠意。2.留給自己時間看看劉備是不是自己值得輔佐的君主。3.他這樣的大才都希望得到重用,所以看劉備對他夠不夠重視。第一次是因為諸葛亮恰巧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第二次是因為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完整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

三國志11三顧茅廬怎麼三顧諸葛亮啊

需要使用特定劇本並達成劇情。劇本,三顧茅廬或者劉備之活躍,君主劉備。達成條件 劉備軍擁有新野,時間到208年4月,劉備軍君主是劉備,並且擁有武將關羽,張飛。劉備,關羽,張飛在新野,並且是待機狀態。劇情結果 諸葛亮加入劉備軍,功勳10000,劉備軍士氣與忠誠上升。注意 時間達到208年1月,在新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