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於是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
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執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瞭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
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蒐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
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蹟,「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
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儲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蔡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樑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訊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
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班固說:
「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樑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樑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雲:
「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
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祕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
至樑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
二十五日禪樑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
古代的帝王為何熱衷封禪?
2樓:武藝摙廦
作者江河散人
泰山封禪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國家祭祀儀式,每一位帝王都念茲在茲。然而縱觀歷史,兩千年來只有七位皇帝做到了這一點—六位在泰山,武則天在嵩山。
封禪因何而起?帝王為何熱衷於封禪?封禪又為何要在泰山舉行?為何那麼多帝王有賊心沒賊膽?
何謂封禪?
封,指的是在泰山之上築土為壇以祭祀上天,以報天之功。禪,指的是在泰山旁邊的小山上祭祀地主,以報地之功。
所以,封禪便是祭祀天地,向天地訴說自己的功業,並表達相應的感恩之情。「封禪」說較系統地出現最早是在《管子·封禪》中。
齊桓公在葵丘之盟後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便想要進行封禪。管仲不以為然,他先是陳述了一番自古以來封禪的案例,然後指出只有「受命」的君主才能封禪,希望藉此打消齊桓公的念頭。
但桓公卻認為,自己北伐山戎、西伐大夏、南伐至召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業非凡,即便與三代相比,也相差無幾,這自然是「天命在我」的體現,因而堅持己見。
管仲見狀,只好改變策略,以沒有比翼鳥、比目魚、鳳凰麒麟這樣的神奇物種降臨為理由,再次加以勸阻。最終,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沒有進行封禪。
根據《管子》的說法,封禪是自古就有的,遠古的帝王如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等等都舉行過封禪儀式。司馬遷的《封禪書》也持同一種觀點,開篇便說,「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封禪緣何興起?
封禪的興起,有兩大原因:一是古人的大山信仰,一是戰國以來的受命改制思潮。
對大山的崇拜,不僅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信仰。之所以如此,大抵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山本來就是人類賴以生存、謀求物質生活資料的地方。
特別是在人類的早期階段,山是人們生活飲食的生命之源—山中的野獸、野果可以食用,山泉可以飲用,山洞可以居住。而且,高山還可躲避洪水之災,故而大山是生存的靠山。
另一方面是源自山的自然特徵。
大山高聳入雲,是離天最近之處,很容易被看做是天與地交接的階梯,連線著人與神。如希臘神話中,諸神便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或者山上的雲層中的。中國神話中的崑崙山,也被認為是天帝在下界的行宮。
既然山有這種種現實與神異之處,那麼先民對它們產生崇拜進而祭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史書記載,堯、舜、禹都曾經祭祀山川,武王伐紂成功後,也在嵩山之上舉行祭祀儀式。
春秋之際,周王室衰微,五霸興起,不過這時的戰爭還保持著一定的貴族姿態,但到了戰國時期,詭詐並起,戰爭變得殘酷無比,每戰都**慘重,其目的也由爭霸變成了兼併,於是,人們渴求天下再歸一統。
在這種情況下,受命改制的思潮再次興起,割據的群雄無不想著重演湯武革命,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於是應運而生,它講的便是王朝更替的內在規律以及誰有資格獲得天命。這種理論一出,立刻受到各國諸侯的熱烈歡迎,鄒衍也成了「萬人迷」,到處受到追捧。
封禪說正是在五德終始說理論基礎上應運而生的。
因為假如你真是天子,是隨德運而受天命的,那麼必有受命的徵兆,也就是有符瑞出現—麒麟鳳凰或者大禹鑄造的鼎之類。有了這個看得見的憑證,才能有資格封禪。而只有進行封禪,才有資格「奉天承運」來統治天下。
因此,歷代的皇帝為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無一不想著泰山封禪。然而,泰山不是你想封,想封就能封,封禪是有條件要求的。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提出,封禪必要條件有功至、德洽、符瑞和受命四條,這實際也就是有關封禪的思想理論。
正因為封禪條件如此苛刻,所以兩千年來帝王有成百次赴泰山祭祀的記錄,但卻僅有六位皇帝在此行封禪典禮。
杜甫詩三首中的自古帝王洲是哪一首詩
不知道你這個杜bai 甫詩三首,du是什麼版本的zhi 課本上的,搜 dao索了一下,杜甫詩中有內這個詞句的是杜甫的容 秋興八首 之六的結尾一句,請參考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牆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涉及此詞句的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