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武帝封禪過嗎,光武帝封禪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1-03-04 05:21:48 字數 6734 閱讀 7168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東漢光武帝劉秀,史稱「高祖九世之孫」,但是已經歷了數代,由嫡系轉而旁系,只能說他是西漢宗室。

王莽曾於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劉氏皇權的統治被中斷了。所以劉秀即位,才又續上劉氏皇權的系統,這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的一大政治特色。

劉秀是東漢的第一位皇帝,以維護劉氏皇權正統起家,以維持劉氏正統而即帝位,又以維護劉氏正統而終,總其一生,生於末世,以種種權術平亂世,興一統,以旁系而繼嫡系正統,是政治圈中善於縱橫捭闔的人物。

公元54年,富平侯張純聯絡了一些**,上書建議光武帝封禪山。當時光武帝並沒有同意,但是3年之後,劉秀卻一反常態,決心到泰山封禪。大約是他想到真的必須安排後事了,才馬上想到泰山封禪。

並且親自尋找封禪的理由。

據《後漢書·祭祀》記載:三十二年正月,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

誠善用之,奸偽不萌」。感此文,乃詔鬆等復案索《河洛》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鬆等列奏,乃許焉。

「赤劉之九」指劉秀。按漢代傳說,劉邦是赤帝子化身。按陰陽五行說,漢為火德,火即赤,赤劉即劉邦。

劉秀說是劉邦的九世孫,《河圖會昌符》的整體之意是:劉秀應該上泰山封禪,如不利用這個機會,於皇位繼承無益,若能認真利用,一切奸謀都可以防止。

公元57年,劉秀的車駕從洛陽出發,到達山東曲阜,漢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後裔朝見劉秀並表示祝賀,劉秀也到孔子故居向孔氏後裔賜酒肉。又從曲阜出發,到達泰山奉高。

劉秀來泰山封禪,隨從的貴族、**甚多。大家在山下齋戒的同時,做封禪的準備:增加山上廟觀中的道士,準備石刻,安置封禪壇。

關於封禪石料,光武帝女婿黃門郎樑鬆有一個長長的賬單,據馬第伯《封禪儀記》說,石料計有:石二枚,狀博平,圓九尺,此壇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時石也。

時用五車不能上也,因置山下為屋,號五車石。四維距石長丈二尺,廣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檢石長三尺,廣六寸,狀如封篋。

長檢十枚。一紀號石,高丈二尺,廣三尺,厚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紀功德。

劉秀登泰山設壇祭天,舉行封禪大典。劉秀上泰山之前,先派石工在泰山刻石。這塊刻石雖未儲存下來,但刻石文卻完整地儲存在《後漢書》中。

劉秀在泰山下東南方舉火焚柴,加牲畜於火上,叫做柴祭。隨後登山,劉秀居車,諸大臣步從。中午以後,劉秀到達山頂。

下午,待諸大臣陸續登上山頂之後,開始舉行祭天儀式。此外,劉秀還著力強調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功績。

儀式結束時,諸大臣及隨從山呼萬歲,山鳴谷應,十分壯觀。當時,天有微雲,從山下看山上,山頂在雲霧之中,山頂上的人則不覺身在雲中,山上山下的人互相稱說,頗有神祕之感。

儀式結束之後,天色將晚。劉秀命令隨從百官依次下山。劉秀自己則由數百人簇擁率先乘車而返。因為山道窄小,互相推擠,隊伍綿延近20裡。

天黑後,人們舉著火把在崎嶇陡峭的山道上蜿蜒而下。黑夜之中,面臨高崖深谷,腳踏石響,不免膽戰心驚。有的大臣飢腸轆轆,口中呻吟不絕。

劉秀於深夜回到山下,而大臣則至第二天天亮後才下山完畢。在夜間下山的途中,一些年老體弱的**走得上氣不接下氣,無可奈何地癱倒在岩石下。天亮後,劉秀派太醫們一一去問候。

劉秀下山之後,認為封禪順利,興高采烈地對臣僚們說:「昨天上山的時候,我的車子要快行,又怕催逼了前邊的人;要停止,又怕踩踏了後邊的人。一路上道路險峻,危險異常,真擔心上不了山。

幸虧我身體好,不覺勞累。只是你們諸位露宿缺飲,辛苦了。不過,我們這次封禪,無一人生病,那也是老天爺的保佑哩!

」劉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後,到樑父山舉行祭地儀式,完成了全部封禪活動。

從文獻記載可知,當時已經有「刻辭碑」。光武帝在泰山所立之石為已經定型的刻辭碑。其碑有序無銘,一共刻有687字,其字數明顯多於前代任何一處石刻。

其立碑地點記載得也很明確,是立於光武帝封禪壇以南約7米處。石刻

漢光武帝為什麼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2樓:黑人笑嘻嘻

泰山上正式舉行封禪大典的是六位: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原因: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資格來封禪,它的條件大體是這樣規定的,基本上是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

第二個條件,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大家都信服,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就比較軟,也是比較硬的條件,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就是有一個吉祥物

歷史上都有那位帝王封禪過泰山

3樓:牙牙的弟弟

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1、秦始皇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祕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2、漢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

至樑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與**集權。

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3、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樑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

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諡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2023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2023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2023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

景德元年(2023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2023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大家對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評價,光武帝劉秀在歷史上評價很高,你覺得呢?

我也蠻喜歡他的,是個英明的君主 看來是不怎麼樣的皇帝。因為平生事蹟都沒有廣為流傳。我都不知道。光武帝劉秀在歷史上評價很高,你覺得呢?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剛剛稱帝的時候,國家仍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軍閥割據,農民起義軍,地主武裝等勢力盤根錯節,年輕的劉秀需要依靠手下的將領謀士為他的統一戰爭出謀劃策,貢獻自...

漢武帝是不是劉秀,漢光武帝劉秀和漢武帝劉徹是什麼關係

漢武帝是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 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 國威遠揚,東並朝鮮 南吞百越 西征大宛 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路 建立年號 頒佈太初曆 興太學等舉措亦影響深遠。漢光武帝劉秀 公元前5年1月15日 57年3月...

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哪些措施

光武帝為了鞏來固源統治採取了以下措施 bai 1 政治上,進du一步加強zhi 集dao權。加強 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 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檯總攬於皇帝 2 削減武將實權。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3 重視儒學。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