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的簡介,客家圍屋的分佈區域

2021-03-03 21:08:22 字數 6118 閱讀 8375

1樓:雪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樑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築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晒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

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佈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歎為觀止。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圍龍屋,走出狹窄的山門,走向遼闊的世界,圍龍屋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蹟、一種獨特的景觀。

現在梅州市保留下來的圍龍屋,僅在梅州城區和城郊40公里內,就有幾百座。

客家圍屋的分佈區域

2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圍樓的分佈區域有:

分佈區域: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尤其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和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分佈區域廣闊。

介紹:客家圍屋,又叫做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歷史悠久。

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著名客家圍屋:

鶴湖新居、大萬世居、南華土樓

4.建築風格: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種形狀,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它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可見客家圍樓的體積之大。

3樓:稻子

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裡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

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佈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裡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裡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衝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

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佈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

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

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佔支配份量,撇開分佈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

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

方樓分佈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裡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圍屋建造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客」與「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後終於反客為主。客家人在舉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良的居住傳統,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

現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型別,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一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

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

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牆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樣的角樓。

贛南的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

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

公元2023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竣工後的圍屋呈方形,四層高15米,長42米,寬32米。建築總面積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間。

圍屋的功能區分配非常清晰,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於戰略防禦的戰樓,共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一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一為水井,另一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一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

公元1849,當時的府臺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儲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裡做客。

看到雄偉的燕翼圍,爭強好勝的他便暗暗決心有朝一日要蓋一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後來偶然得到的一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牆高九米,厚兩米,佔地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後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沉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

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衝」。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裡的客家人,過著一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在一個大圍屋裡,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

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於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境做鬥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澱,他們終於開創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裡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儲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

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客家圍屋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特色,客家圍屋有哪些特點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 逢山必有客 無客不住山 之說。當地 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 客籍 稱為 客戶 客家 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

贛州客家圍屋在哪兒,贛州龍南客家圍屋值不值得過去玩?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 條石壘砌的 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 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 里仁白圍 俗稱 貓櫃圍 形容其小...

客家圍屋的建築風格,客家人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 半圓形 方形 四角形 五角形 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