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何理解

2021-03-04 06:41:06 字數 6146 閱讀 5666

1樓:匿名使用者

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圖象。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後世各家註解,往往大有出入;兼之流傳既久,乖誤日多,更給它的解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往往因個人理解的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對此曾作出過不同的理解與評判,但多是簡單地批評其為復古與倒退,很少能對其合理性做出較為深入的分析與**。

以往學者對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評價,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往往簡單地以唯心、唯物進行界定,得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與當時的歷史任務背道而馳的……小國寡民的實質,反映了沒落的貴族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的心情」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論點無需進行太多的辯駁,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與機械。(高定彝曾對這一點進行了批駁。

參見高定彝:《老子道德經研究》,第424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23年6月版。)但是關於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內涵,卻仍需要作較為深入地**與分析。

首先,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並不是要復古或倒退,他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在追求一種淳樸的民風。正如馮振甫所云:「老氏稱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莫動干戈而已。

這樣,才能遂其所求,至於『大順』。若謂在求返於『小國寡民』之世,又豈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國寡民之世,是風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動干戈。

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社會,在社會生產大發展的同時,不斷的戰爭,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類的貪慾、殘忍與欺詐等醜惡面也日益滋長。正如老子自己所說的那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而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對於這一點,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曾引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明:「氏族社會長期延續於正式的階級社會之前,它確乎有為階級社會所喪失掉的許多人類的優良制度和個體品德。

」老子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的制度: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這雖然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卻是一種美好的嚮往,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良性的設計。

其次,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正是與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相表裡的。老子以他的道論為出發點,引申到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國寡民」的理想,其理論渾然成一整體。老子說:

「為無為,則無不治」,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不主張通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來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認為要儘量減少擾民,來達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為老子相信天下萬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預。

此外「有為」(如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只會使智巧的人從中造事,這是禍亂的根源。而且過多和反覆不定的政令只會使人民疲於應付,無法按照其本來的規律生活,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反對權力的集中和「有為」。

再次,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人們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對於這一句,各家的註解有所差別,但結合「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節進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老子這句話的重點放在這樣一層意思上:使人民安於所處,樂於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適意,知足常樂,不求變化。

因為民風能保持一種淳樸的狀態,人們安於現有的條件和生活環境,就會達到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沒有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有機巧與智謀,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於是「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樣,社會自然安定,易於治理。

在老子的哲學中,其思考的出發點是整個宇宙。這使他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全域性觀念,這是老子較其它先秦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為他開出的救世良方,「小國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全域性的觀念與長遠的眼光。

雖然它也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原樣實現,但當我們今天回過頭去對它進行審視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的許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為這些合理性,我們在處理今天的許多社會問題時,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社會發展到如今,環境、能源、生態等等問題開始凸現,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提上議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就會覺得老子這樣設計他理想中的社會模式實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有人批評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復古的,這實際上是過份要求古人了。詹劍峰在《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中曾分析過:中國古人有「變化的觀念」,有「發展的觀念」,但沒有「進步的觀念」。

進步的觀念,在歐洲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才出現的,隨著西方哲學的傳入才進入中國的,因此老子沒有「進步的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他在經過一番哲學的思考之後,得出「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長治久安,是要「為萬世開太平」。因此當我們一味地追求社會的快速發展的時候,老子的思想對我們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好的警示。

此外還應注意的一點是,老子所說的「國」與今天國家的意義有著較大的區別,多是指的一種分封的邦國,他所謂的「小國寡民」,主要的是一種地方自治的主張,而這也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中的一個明顯的趨勢,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往往不利於其發展。如美國的聯邦制度,其各個州有著相當大的獨立性,而今日的歐洲,也正朝著這一趨勢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世界不斷地一體化,尤其是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個人的獨立空間加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對老子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給出了一種新的註解。

中國古代幾乎沒有邏輯思維,老子的思想尤其如此。沒有像西方那樣嚴密的分析論證過程,他的哲學思想只是一種對世界的直觀體認,而「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也是在其哲學認識基礎上的一種對社會的美好設計。但這種直觀的認識卻往往有著不可低估的合理性,這隻能說是哲人的一種大智慧,不可簡單地視為古人的空想。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何理解

2樓:喵喵喵

意思: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指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出處:《道德經》——西周·李耳

原文: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

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

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擴充套件資料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覆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裡,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凶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

胡寄窗說:「我們研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要分析產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的。

他們認為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

作到小國寡民便可以消弭兼併戰爭,做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便可以避免因獲取物質資料而釀成社會紛擾的工藝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便可以取消使民難治的智慧,而且結繩以記事的方法來代替;便可能使人安於儉樸生活,不為奢泰的嗜慾所**;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遠徒,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連舟車等交通工具都可一併廢除。

他們不瞭解,廣土眾民政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新的生產關係要求一個全國統一的地主政權這一歷史任務在各大國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並沒有甘食美服,也沒有代他們生產甘食美服的被剝削的人。

老子作者儘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於唯心主義的幻想。」這個批評是中肯的。老子面對急劇動盪變革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矇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牴觸情緒的發洩。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該講,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圖象。重語境

4樓:簡單的神

針對前文『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的情況。對於小邦應實行『使民重死而遠徙』,移民實邊的政策。

5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這是說: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大家要問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際交往、人際關係嗎?那麼還有什麼智慧可以向他學習呢?

我們來解讀三層內涵。

第一層,先說老子心中的人際關係的理想境界。現代人對於「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念當然是不會贊同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內在的思路。

這就是老子發現,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了。這個道理,我們一想就通。比如原始農業社會,那種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際關係很簡單,也很淳樸。

一旦商業發展了,人際關係就複雜了許多。再比如說,發展到現代,有了上網這一資訊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際關係多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的複雜東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寫了心目中的一個理想的國家、社會、人際關係,我們可以稱為「烏托邦」、「伊甸園」,或者是「世外桃源」。在這裡充滿著安適、恬淡、淳樸、簡單、自足、平衡,人們不爭,不鬥,不你死我活,不戀名利,不貪財物。其實,不僅老子這樣美美地嚮往、描寫過。

此後又有多少人這樣嚮往、描寫過,中國有,外國也有。

老子那個時代,正處在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人際關係非常複雜,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國家內部政權的爭奪,君王與臣子、大臣之間,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複雜的人際關係。大家去讀老子的書,就發現他對於這方面的事情有許多論說。因此,老子對於歷史、現實中的社會以及人際關係進行深刻的反思後,心中嚮往著已經遠逝的遠古的淳樸的社會、人際關係。

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他不僅個人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又希望用這種淳樸、簡單、愜意的人際關係來校正當時的以及此後的人際關係。他提醒大家,人類的人際關係本來並不像眼下這麼複雜、難於梳理,曾經存在著一種理想的狀態。人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將自己調整一下?

甚至人類全體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將全體調整一番?這不是很深刻嗎?

《老子》還說過一個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讓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將有餘的一方減少下來,補充給不足的一方,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將本來已經不足的一方還要減少下來,去補充給已經有餘的一方。確實,在自然界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動態的生態平衡;在社會中可以看到貧富的不均衡。

老子要人們效法天道。如果人們校正了這種人際關係,那麼不是很好嗎?這是第二層意思。

當然現實中,老子的這種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層,老子又從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給人們以人際關係方面智慧的教誨。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莊周是一玄想家。

」他又說:「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實際家,彼乃一切從人事形勢利害得失上作實際打算。

」因此我們看莊子,是莊周夢蝶,蝶化莊周,像是一隻蝴蝶在現實與夢幻中飛呀飛。莊子一會兒又像是一鯤鵬,水擊三千里,搏風九萬里,逍遙遊於長空藍天。老子固然有他飄逸的仙風道骨的風采,然而讀他的書時,又常常看到從書中走來一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一個腳踏實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嚮往那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境界,但他是個大智者,當然又清醒地面對現實,當然也就要把現實中的人事關係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對戰爭的,他的理想國中就提出來:「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這個國家裡,雖然有鎧甲兵器,但是根本沒有陳列的必要,因為這裡用不著打仗。這裡對戰爭說不!

但是那是理想狀態,老子當時的生活中戰爭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對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他怎麼會看輕人事,輕視人際關係的問題呢?

如果不重視的話,不就又是「幾喪吾寶」了?

雞犬成語大全,雞犬的成語有哪些

雞犬不寧,雞犬無驚,雞犬 雞犬相聞,雞犬不留 雞犬不寧,雞飛狗跳,雞犬的成語有哪些 雞犬 j qu n sh ng ti n 基本釋義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裡,雞和狗吃了,也都 了。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出 處晉 葛洪 神仙卷 卷四 劉安 記載 漢代...

在中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中,內陸國有,島國有,海陸兼備的國家有

隔海相望的有6個 韓國 日本 菲律賓 馬來西亞 汶萊 印度尼西亞 陸上鄰國有14個 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爾 不丹 緬甸 寮國 越南 內陸國有蒙古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 阿富汗 尼泊爾 不丹 寮國 島國有日本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汶萊 ...

含有雞犬的成語,帶有雞犬的四字成語

雞犬 雞犬不聞 雞鳴犬吠 雞犬相聞 土雞瓦犬 鬥雞走犬 雞犬不安 瓦雞陶犬 雞犬不驚 雞犬不寧 雞犬新豐 雞犬皆仙 雞犬無驚 雞犬不留 雞犬相聞 雞鳴狗跳 帶有雞犬的四字成語 瓦雞陶犬 雞犬不聞 雞犬相聞 雞犬不寧 雞犬不留 一 瓦雞陶犬 w j t o qu n 釋義 泥土燒製的雞犬。比喻徒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