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歷史背景急,春秋時期改革的歷史背景

2021-03-03 21:18:12 字數 5348 閱讀 5983

1樓:悠然於行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

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時期改革的歷史背景

2樓:曦月

1、經濟。

第一,農業。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統治者也注重農田水利工程,農民也逐漸懂得農田施肥等措施。

西周時期主要耕種國有土地,無暇顧及荒地,當生產力水平提高之後,幹完分內土地的活,就琢磨著無助荒地的開墾,反正是「不種不白種,種了不白種」。於是,更多的私田被開墾,隨之變化的是自耕農的出現。

第二,手工業。手工業技術日益進步,主要為冶鑄技術(即冶鐵、冶銅),紡織技術,漆器工藝等。這些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手工業技術的進步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改觀。

第三,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繁榮。出現諸如邯鄲、臨淄、宛、陶等商業中心。

邯鄲為趙國的都城;臨淄為齊國的都城;宛為現在的河南南陽,應該讀作「yuān」;陶為現在山東定陶,如被民間供奉的財神陶朱公范蠡就在陶地經商。

2、政治。

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舊貴族有的逐漸沒落,有的轉變為新興地主階層,也出現了自耕農階層。馬克思主義史學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統稱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築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有三:其一,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取代之前的世卿世祿制;其二,以俸祿製取代之前的封邑制;其三,以**集權制取代之前的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

以上這些,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對舊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3、軍事。

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爭霸戰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或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霸主往往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在眾多諸侯中具有一定的權威。

戰國時期的戰爭則以兼併為主,就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為強大的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為了改變自己落後局面,實現富國強兵,以避免成為別國吃掉的物件,則紛紛實行變法改革。

4、思想。

商周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逐漸被打破,私人講學興盛,孔子首先倡導「有教無類」,在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有十個學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家。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較為深遠。

「爭鳴」的特點是「爭」,即這些學派互相詰難、互相批駁,學術自由,與此同時,各自之間彼此吸收、融合。其中提倡順應形勢變革,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合乎時代發展需要,成為各國變法的思想理論**。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歷史背景?

3樓:戒為良藥

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出現了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的出現,正是上述社會與階級關係在我國古代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而這種「百家爭鳴」的出現,則又是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的。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改革。

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改變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完成封建化的過程。

到戰國時期,由於各國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統一的封建政權還沒有形成。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都把主要精力用於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變法改革,以致於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後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他方面。

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本身政權還不鞏固,他們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就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期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並不受到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而一旦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百家爭鳴」的盛況了。

擴充套件資料: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衝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湧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

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影響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1生產力發展,鐵力牛耕出現,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阻礙了身產力的發展,要求有對應新思想的出現。

2諸侯國相互兼併,周天子手無大權,社會動盪,對思想束縛小。

3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使下層人民也可以接受教育。

4各國為求發展任用某學派的主張,是不同學派得以發展。

5樓:97樂於助人

歷史中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提出的。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家去掉,稱為「九流」。

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6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爭鳴發端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儒墨之爭,形成蔚為大觀的諸子紛爭局面則是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教育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空前繁榮和極為活躍的一次盛會。教育史學家孫培青先生稱"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思想成果,堪稱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重要源泉"。

筆者認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出現百家爭鳴現象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以上是筆者對百家爭鳴現象的時代背景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各位網友發表個人見解。

求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求一篇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

負荊請罪 出自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 完璧歸 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 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

春秋時期霸主,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間 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 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國,都臨淄 今山東淄博市 地處黃河下游,土質 肥沃,靠山臨海,有漁鹽之利,是東方最大的諸侯國。齊國國君的始祖叫姜尚,因其祖先曾封於呂,故又叫呂...

春秋時期形容人回不去的典故,春秋時期形容一個人回不去的典故

在春秋時期,山戎侵犯了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君主齊桓公親率大軍討伐山戎救援燕國。途中中了奸計被引入到處都是黃沙的迷谷。管仲挑了幾匹熟悉地形的老馬在前引路,走出了迷谷,找到了來時的路。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小故事有哪些 負荊請罪 出自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