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近代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分條

2021-03-03 21:18:12 字數 5994 閱讀 3497

1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其實是一直被欺負的,一直被欺負她就想著崛起崛起,然後又被打敗,打敗之後我心超的又想著。

2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在近代史如何一步步崛起的粉條,不知道。

3樓:檸梔小姐

德國最著名的表現就是紀律性,特別強,特別懂規則,以規則為條件來崛起。

4樓:稀樹草原狼

那如果進一步的,具體的部分可以是晚上一批早早的訊息就可以了,非常好操作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我這個工業慢慢做不起來越來越厲害

6樓:匿名使用者

有這個崛起崛起的話就是說需要進行一個分類因為的話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樹立了目標之後然後再結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和你都不一樣,看現在的同意不要過去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得我在慶大新如何一部部崛起的首先他是抓手工業鍊鋼夜非常細緻所以起的成功。

德國近現代是怎樣崛起的?科技方面的

9樓:♂瘋子灬5s煛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佈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佈這種法令。

其中以202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佈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2023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製圖。

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

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

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和日本等國。

1807-2023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

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係!

10樓:手機使用者

一般認為, 1618—2023年三十年戰爭的結束,標誌著德國宗教改革的結束和近代歷史的開始。根據2023年的威斯特伐里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與舊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國內各諸侯擁有內政、外交的一切權力,帝國完全徒有虛名,**狀況比戰前更嚴重,計有300多個諸侯國、1000多個騎士領地,只有皇帝和帝國議會表明帝國的存在。戰爭的破壞、勞動力缺乏以及戰後的**狀態,使德國的經濟長期處於衰退狀態。

尤其是新航路的開闢,**中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國失去了**中轉站的地位。為了保證農業勞動力,地主加快了16世紀末以來的農奴制再版程序,尤其是在東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諸侯國中,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國最為強大。

普魯士是在17世紀迅速崛起的,統治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在2023年獲得勃蘭登堡選帝侯國,面積僅2萬平方公里。17世紀初先後獲得克列夫茲、馬爾克、拉文斯堡及東普魯士,三十年戰爭後獲得波美拉尼亞東部大部分地區,2023年升格為普魯士王國。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世襲領地,除奧地利本土外,還佔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蘭及義大利北部的部分領土。

18世紀德意志境內的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普魯士最為明顯,使之有實力與奧地利爭奪中歐的霸權,經過1740—2023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1756—2023年的七年戰爭,普魯士從奧地利手中獲得了工商業發達的西里西亞地區。1772—2023年,普、奧先後與**3次瓜分波蘭(奧地利參加了兩次),普魯士獲得了西普魯士等地,奧地利獲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魯士的擴張政策得到了國內容克貴族的支援,並逐步形成了好戰的軍國主義傳統。

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與封建農奴制度發生了矛盾。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譯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瑪麗亞·特麗薩和約瑟夫二世都曾標榜「開明**」,實行有限的改革。 2023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普、奧兩國糾集德意志各邦及歐洲封建勢力聯合進行干涉。

19世紀初,拿破崙的軍隊橫掃歐洲,普魯士、奧地利屢屢敗北。202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棄帝國皇帝稱號,改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神聖羅馬帝國滅亡。2023年耶拿戰役後普魯士被一分為三,在其領土上新建了華沙大公國和威斯特伐里亞王國。

同時,德意志各邦按拿破崙的意志組成了「萊茵聯盟」。各國也仿照法國進行自由主義的改革,廢除農奴制度。 2023年拿破崙戰敗,根據《維也納和約》,成立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德意志邦聯,共有34個諸侯國及4個自由市組成。

邦聯議會沒有****的權力,各邦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上都獨立自主。被拿破崙打破的封建秩序雖然表面上恢復,但農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經無法徹底恢復,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在20、3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統一的呼聲日益強烈。與此同時,普魯士與奧地利的角逐也繼續發展。

2023年普魯士建立了「關稅同盟」,德意志邦聯的大多數成員都參加,但遭到了奧地利的反對和抵制。 2023年3月柏林、維也納都爆發了起義。資產階級自由派獲得了革命的領導權,企圖通過和平、妥協的手段統一德國。

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商討統一問題。議會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張以奧地利為中心統一德國,後者主張以普魯士為中心統一。2023年歐洲反動勢力轉入**,革命時期的立法被紛紛取消。

但政治上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鬥爭並沒有結束。2023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推行現實主義的政治,著手以武力統一德國的計劃。

經過對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奧地利被排除在外。2023年,多民族的奧地利,實行改革,採取聯邦制,允許匈牙利有自己的議會和憲法,但由奧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是為奧匈二元帝國。 2023年1月18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

帝國由4個王國、5個大公國、12個公國、侯國及4個自由市和帝國行省阿爾薩斯、洛林組成,其中普魯士王國在帝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分別兼任帝國皇帝和宰相。帝國實行**集權統治,因此德國各邦號名義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獨立和權力。 統一後的德國繼續推行俾斯麥的現實主義政治達30年之久。

對內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70年代初發動「文化鬥爭」,打擊天主教勢力,取消了教會的相對獨立權。2023年頒佈鎮壓社會民主黨的「非常法」,德國社會民主黨被迫轉入地下,工人運動受到壓制。對外推行「大陸政策」,力圖孤立法國並使英、法、俄、奧、意等歐洲大國互相牽制,確保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2023年促成了德、俄、奧「三皇同盟」,2023年簽訂德、奧、意三**事同盟。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迅速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其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擴大世界市場,參加瓜分世界的競爭。2023年年輕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與俾斯麥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圖在世界舞臺上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爭高低。

2023年德、奧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法、俄爭奪世界霸權與殖民地。2023年11月德國最終戰敗,國內發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11樓:百百就百百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

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2023年就達到60%,到2023年更達到93%。

到2023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2023年),法國是24%(2023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

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讚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麼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絡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視窗。

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裡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蹟的「祕密**」。

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

這種多軌、多型別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

(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OFFICE中「excel裡如何一步步輸入IF G2VLOOKUP G2A B,2,

直接用手工寫入公式 if g2 vlookup g2,a b,2,不要用函式嚮導那樣一步一步的寫,會暈的,呵呵,這可是組合函式了 不理解你要說什麼。1 單擊單元格,輸入 if g2 vlookup g2,a b,2,0 回車即可 在輸入公式的之前,把輸入法切換成英文狀態,然後按你所說一個個的字母或者...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是怎樣一步步覺醒的

從林則徐魏源開源看世界到戊戌變法促進民族意識大覺醒到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從譚嗣同起,至孫中山興,陳獨秀 李大釗等人引領 而戊戌變法敗,五四運動起,辛亥革命半程,至第一次國共合作 近代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意識。近代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某種...

哪些女人有成為怨婦的潛質,女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怨婦的?

一天到晚只知道唉聲嘆氣 怨天尤人的女人 這樣的女人就是最佳怨婦潛質,婚後太多的事情了,沒有女人一開始就是怨婦的,由此可看出男人也沒什麼用。女人剛開始都是溫柔的,成為怨婦都是男人逼的 女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怨婦的?怎樣的女人容易變成怨婦?當女人即將成為 怨婦 男人你要怎麼做?如果我媳婦變成了一個怨婦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