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問題求解答什麼是教育心理學

2021-03-03 21:32:43 字數 6192 閱讀 7741

1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從它的字面意思你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門研究教學的心理學。儘管他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隸屬於應用心理學。但是你不能認為他是一般教育學的應用,也不能認為他是一般心裡學的應用。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基本規律。一方面,他從教育的角度提供了心理學一個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他又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育心理學問題求解答

2樓:aralay不怕

只要簡單瞭解一下三位大師的理論,就很好解釋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認為:人之為人,首先其是一個生物體,既然人首先是生物體,那麼,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衝動,而本能衝動中最核心的衝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的衝動。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

也就是泛性論。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裡比多,又稱性力。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衝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展論。

口脣期(oral stage):從出生到1歲左右。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嚥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期(anal stage):2-3歲左右。此期兒童性慾望的滿足主要來自於**或排便過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歲左右。此期兒童性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出對***的極大興趣,性需求集中於性器官本身。

他們不僅通過玩弄性器官獲得滿足,而且通過想象獲得滿足。此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oedipus ***plex,俄狄浦斯情結),對於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electra ***plex,厄勒克特拉情結)。

潛伏期(latency stage):6歲到12歲左右。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展同性的友誼,滿足來自於外界、好奇心和知識滿足,娛樂和運動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歲到18歲。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後即開始,性需求從兩性關係中獲得滿足,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實的和社會化的**。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會這樣分析:這是丁丁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他想要取代父親得到母親,在他現在的年齡看來,只要做到像爸爸那樣做就可以取代他了。

皮亞傑對兒童道德認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視,他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得到普遍的認同。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的認識。皮亞傑採用含有道德判斷的對偶故事,對4—12歲兒童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前道德階段

前道德階段屬於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兒童只能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

他律道德階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斷的標準受兒童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其特點:

(1)、兒童認為規則、規範是由權威人物制定,不能改變,必須嚴格遵守

(2)、對行為好壞的評定,只根據後果,而不是根據行為者的動機。

自律道德階段

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其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標準內化於己。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有:

(1)、認識到規則具有相對性,是可以改變的。規則是人們根據相互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可以按多數人的意願進行修改。

(2)、對行為好壞的判斷依據著重於主觀動機或意圖,而不只是後果。

運算是皮亞傑理論的主要概念之一。在這裡運算指的是心理運算。什麼是運算?

運算是動作,是內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恆前提、有邏輯結構的動作。以運算為標誌,兒童智力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前運算時期和運算時期;繼之又可將前者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和表象階段;後者區分為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從出生後到15歲智力的發展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 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左右)

(二) 前運算階段(2~7歲)

與感知運動階段相比,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智慧在質方面有了新的飛躍。在感動運動階 段,兒童只能對當前感覺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進思維,於階段中、晚期,形成物體永久性意識,並有了最早期的內化動作。到前運算階段,物體永久性的意識鞏固了,動作大量內化。

隨著語言的快速發展及初步完善,兒童頻繁地藉助表象符號(語言符號與象徵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藉象徵格式在頭腦裡進行"表象性思維",故這一階段又稱為表象思維階段。 前運算階段,兒童動作內化具有重要意義。為說明內化,皮亞傑舉過一個例子:

有一次皮亞傑帶著3歲的女兒去探望一個朋友,皮亞傑的這位朋友家也有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嬰兒圍欄(playpen)中獨自嬉玩,嬉玩過程中嬰兒突然跌倒在地下,緊接著便憤怒而大聲地哭叫起來。當時皮亞傑的女兒驚奇地看到這情景,口中喃喃有聲。三天後在自己的家中,皮亞傑發現3歲的小姑娘似乎照著那1歲多小男孩的模樣,重複地跌倒了幾次,但她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而是咯咯發笑,以一種愉快的心境親身體驗著她在三天前所見過的"遊戲"的樂趣。

皮亞傑指出,三天前那個小男孩跌倒的動作顯然早已經內化於女兒的頭腦中去了。

在表象思維的過程中,兒童主要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象徵符號)的象徵功能和替代作用,在頭腦中將事物和動作內化。而內化事物和動作並不是把事物和動作簡單地全部接受下來而形成一個攝影或副本。內化事實上是把感覺運動所經歷的東西在自己大腦中再建構,捨棄無關的細節(如上例皮亞的女兒並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形成表象。

內化的動作是思想上的動作而不是具體的軀體動作。內化的產生是兒童智力的重大進步。

(三)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如果是皮亞傑,他會這樣分析:四歲的丁丁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和前運算階段。前者的表現在於丁丁完全模仿父親的行為,認為父親代表了一種嚴格的標準。

後者的表現在於丁丁不斷重複修理這一行為,是表象思維過程。重複則是將修理的動作在大腦中進行再構建的過程,最終將軀體的動作內化為思想。

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這八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 獲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從出生到十八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

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充套件為對一般人的信任。

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 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

從十八個月到

三、四歲是童年期。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階段處於依賴性較強的狀態下,什麼都由**照顧。

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採用體罰。例如,孩子由於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溼了褲子,**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 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

四到五歲是學前期。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充套件到超出家庭的範圍。

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採取否定與壓制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遊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所謂內疚感,就是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做壞了事情),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第四階段 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

從六歲到十

一、二歲是學齡初期。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充套件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

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的支援、幫助與讚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 埃裡克森勸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儘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絡,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 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

從十一、二歲到十

七、八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裡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 ——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埃裡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瞭解自己以及瞭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如:

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做事情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係。同一性混亂,還表現在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等。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同一與差異等。

第六階段 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

從十七、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友誼與愛情。

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第七階段 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

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充套件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

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隻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 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彙整合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

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顯然,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丁丁正處於第

二、三階段,喜歡模仿,並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需求,對任何事情都心存好奇,主要表現在自己學習修理東西,即使修壞了也會非常滿足和高興。

弗洛伊德&fromid=122581&type=syn#3_1

埃裡克森&fromid=2236485&type=syn

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問題,教育學 心理學 和教育心理學的區別 謝謝了

我覺得 c 答案 是對的,因為通過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 才能更深刻知道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的發展。教育學 心理學 和教育心理學的區別 謝謝了 一 學科不同 1 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 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2 心理學...

這個問題反映了什麼心理學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的原理

第一,這題目很老了,不應該問反映了什麼什麼原理,而是說這些原理在案例中有什麼體現.而且這個我也沒法回答你 第二,考點應該在對學生髮展的影響上吧,很明顯是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而且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的有條理的思考,是面向未來的更為實際的思考,相對於我國的較為死板的教育模式,小日本的教育更為注重學生實際能...

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哪個難,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好考嗎?

好多人都說教育 學抄好考,但襲是這兩科只要你有一點心理學基礎,都很好考,主要都是一些為人,教育名人心理學名人等等,像我吧,是學習教育專業的,但是我很喜歡心理學,所以我覺得教育心理學要簡單一點,因為接觸的更多,主要多思考,多觀察,不管是學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具備這兩個基本精神 加油 學紮實教育心理學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