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軍曹
你好,這幅圖還是挺好找的,你在百度搜冷戰時期漫畫就能找到。因為不知道怎麼上傳**,只能打字了。http:
//**.bing.***/images/search?
中國在冷戰期間曾幾次遭遇美蘇兩國的核訛詐
2樓:青少年的紅星
一共四次
第一次:1950-2023年抗美援朝時期。美國揚言用原子彈炸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瀋陽、哈爾濱。
第二次:2023年炮擊金門時期。美國揚言動用核武。
第三次:1964-2023年蘇聯叫囂對中國的核基地進行外科手術打擊。
第四次:2023年珍寶島事件後,蘇聯軍方的強硬派叫囂對中國實施核打擊。2023年中國兩次核試爆以及全國大動員震懾了蘇聯。毛子服軟了。
3樓:匿名使用者
100年啊! ...100年 ...2023年鴉片戰爭以後,中英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讓給...中國在冷戰期間曾幾次遭遇美蘇兩國的核訛詐,這幾乎已是公開的祕密,但鮮...
二十世紀六十到七十年代是美蘇冷戰的哪個階段
4樓:牙牙的弟弟
高峰階段。
2023年8月,民主德國人大量湧入西柏林,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間修築柏林牆。西方對此提出**,美國表示要不惜動用武力保衛西柏林。
美蘇雙方出動坦克部隊在柏林牆兩邊對峙,接著兩國競相恢復核試驗,持續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機達到高潮。後因利益未受影響,西方預設了柏林牆。直到2023年10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
二大宣佈取消締結對德和約的期限,美蘇緊張對峙的局面才得以緩和,第二次柏林危機結束。
2023年,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企圖在古巴建立導彈發射場,被美國u-2偵察機發現。美國**肯尼迪下令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並進行戰爭威脅,蘇聯被迫撤走導彈,危機才告平息。
這一事件,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
這一階段,在與美國爭霸的同時,蘇聯企圖控制中國,造成中蘇關係的惡化,這是它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又一表現。
隨著蘇聯經濟和軍事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削弱,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便愈演愈烈。
而到了70年代,蘇聯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國爭霸,一度佔有較大優勢,美、蘇才真正擺開爭奪霸權的陣勢。整個70年代,蘇聯處於戰略攻勢,對美造成很大壓力。
美國居守勢,以穩住戰略陣腳,並且守中也有攻。70年代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非常明顯,爾後便是最緊張和最激烈的對抗。
擴充套件資料:
代表事件:
1、柏林牆
冷戰期間民主德國**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聯邦德國管轄的西柏林市分割開來。
始建於2023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民主德國**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由於柏林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民主德國境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2、古巴導彈危機
2023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
它是由於2023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位元導彈引起的, 蘇聯為了扳回戰略劣勢,而在古巴部署導彈。
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最後以前蘇聯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5樓:政治軍事天文
樓主您好!哈哈,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很簡單。冷戰中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後期),二十世紀六十到七十年代是美蘇冷戰的第二階段(冷戰中期)!詳細內容我慢慢講給你聽!
第一階段(冷戰前期)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到60年代初。這一階段蘇聯的綜合國力與美國還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在軍事實力上。因此蘇聯還不足以對美國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動,因此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追求的緩和冷戰開始以來僵硬的美蘇關係,希望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時又有一些有挑戰性的舉措對外擴張,前者的標誌性事件是2023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後者的標誌則是2023年柏林牆的建立和2023年的古巴導彈危機。
這一階段美國憑藉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的優勢佔據戰略優勢,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蘇聯撤走了在古巴的導彈。
第二階段(冷戰中期)
是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蘇聯強勢擴張,美國則處於戰略守勢。這一時期,蘇聯縮小了與美國的實力差距,特別是在軍事實力上一舉超過美國。而美國由於長期陷於越戰,加上73年的石油危機以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嚴重動搖,不得不採取相對保守的戰略,響應蘇聯提出的緩和政策,試圖通過外交手段遏止蘇聯擴張和維護自身地位。
在這一階段雙方關係曾經有一段緩和時期,大體是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標誌是兩國領導人的頻繁互訪和簽署關於《美蘇限制戰略核**條約》。蘇聯的擴張到79年入侵阿富汗達到頂峰,隨後就有了衰退的跡象,而隨著里根的上臺,美國也開始扭轉戰略被動局面,爭霸格局再次面臨改變。
第三階段(冷戰後期)
是80年代中期到蘇聯解體,開始的標誌是戈爾巴喬夫上臺。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美國重新獲得優勢,而蘇聯則是全面收縮。里根上臺後有效復興了美國的經濟,以此為基礎扭轉爭霸中被動防守的不利局面,以軍事實力擴張為手段,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根本重新獲得戰略優勢。
而蘇聯國內經濟此時出現嚴重困難出現停滯,特別是入侵阿富汗帶來了極為沉重的軍事,經濟和外交負擔,無法繼續支撐爭霸戰略。戈爾巴喬夫為了集中精力和財力以解決國內問題,不得不採取全面收縮的態勢,並最終由於改革失敗,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冷戰到此也結束了。
美蘇爭霸根本上來說是兩國綜合國力之間的綜合較量,在前階段軍事實力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而往後經濟實力所佔地位越來越重要。兩國為了爭奪軍事上的優勢都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軍備競賽,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的損害。美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和70年的滯脹,而蘇聯的影響則更大,由於經濟長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成為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同時由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世界長期處於核陰影的籠罩之下,就是所謂的冷和平,國家形勢長期緊張。
第一階段,蘇聯和美國各有攻守,由於美國強於蘇聯,總體來說是美國處於攻勢,蘇聯處於守勢
第三階段,蘇聯力不從心,經濟陷入困境,美國強於蘇聯,美國處於攻勢,蘇聯處於守勢
第二階段和第一階段、第三階段相比完全相反了,由於蘇聯強於美國,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也就是蘇攻美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慢慢講給聽!
蘇聯鼎盛時期的軍事力量和全球攻勢: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2023年,是勃烈日涅夫執政時期,這時蘇聯處於歷史上最鼎盛時期!當時世界正處於冷戰中期。由於擴張戰略的需要,蘇聯的軍事實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從2023年到2023年,蘇聯的軍備開支比美國多出近1000億美元。
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增長,蘇聯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也日益膨脹,當時的蘇聯領導人甚至宣稱,「地球上沒有一個角落不在蘇聯的考慮之列」。於是,蘇聯向西方世界發動了一系列咄咄逼人、令人眼花繚亂的攻勢,其霸權主義的全球戰略也醞釀成熟,並付諸實施。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這一時期,由於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加上73年的經濟危機(石油危機)以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嚴重動搖,實力大大削弱,不得不採取防守的戰略(守勢)。而蘇聯隨著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軍事力量增強得驚人!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67,經濟上僅次於美國,軍事力量超過美國,蘇聯採取的是進攻戰略(攻勢),因此,這一時期美蘇爭霸的態勢是蘇攻美守。
蘇聯的攻勢的表現是:支援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支援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內戰,挑起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在歐加登地區的軍事衝突等。直接出兵佔領阿富汗是其對外擴張的高峰!
西線是蘇聯與美國爭奪的重點,蘇軍3/4的兵力部署在蘇聯歐洲本土和東歐,總數達320萬人,另外還部署了80%左右的中遠端導彈,70%的海軍力量,74%的空軍和空防軍力量。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蘇聯軍事實力在歐洲佔據了優勢地位。蘇聯的軍事實力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明顯加強。
它的陸軍一直非常強大。20世紀80年代,蘇聯生產的坦克是美國的4—5倍,大炮是美國的9倍。海軍原是一支近海艦隊,在2023年的加勒比海危機(也就是古巴導彈危機)中暴露了自己的弱點。
這以後,蘇聯大力擴建海軍,建成一支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2023年中東戰爭期間,蘇聯黑海艦隊開進地中海,2023年駛入印度洋。2023年4—5月,蘇聯出動波羅的海艦隊、北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四大艦隊的幾百艘艦艇在三大洋七大海域舉行第一次全球性海軍大演習,顯示了蘇聯的強大作戰能力,向世界炫耀蘇聯的海軍實力!
2023年的時候,蘇聯的常規武裝力量已達到同美國勢均力敵的水平。
在核**方面,蘇聯歷來十分重視。蘇聯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的國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發展戰略核**。
據美國估計,2023年蘇美在洲際導彈上的數量對比是1∶4。這以後,兩國差距迅速縮小。到20世紀70年代中,蘇聯的戰略核力量大體同美國相等。
2023年5月,蘇美兩國首腦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會談,發表宣言承認了這一均勢情況,宣佈「平等與同等安全」是兩國關係的基本準則。
到80年代,蘇聯的核**數量超過美國,蘇聯的核**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精確度不如美國。2023年蘇美擁有的戰略**數量情況是:洲際導彈是1398對1054;潛艇導彈是950對656;遠端戰略轟炸機是150對348,所以,在戰略**的數量上,蘇聯只有遠端戰略轟炸機的數量才比美國少,總體來說,蘇聯在戰略**數量依然佔上風!
在常規**方面,蘇聯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2023年,蘇美的軍隊成員分別是370萬人和200萬人;坦克是48萬輛和11萬輛;戰鬥機是4885架和3988架;潛艇是370艘和121艘。當時蘇聯的常規武裝力量居世界第一。
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勃烈日涅夫執政時期(冷戰中期),無論是戰略**數量還是常規**數量,蘇聯都比美國多很多,其中,蘇聯的常規武裝力量非常強大,一個蘇聯的常規武裝力量竟然能和整個北約(軍事組織)匹敵!蘇聯的核彈頭數量和常規武裝力量都居世界第一,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頭號軍事大國!
第二階段(冷戰中期)是蘇聯鼎盛時期的軍事力量、蘇聯在全球的攻勢狀況!所以第二階段是蘇攻美守!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空來我**空間看看,我的空間有蘇聯、冷戰、政治、軍事的文章!**442455253
冷戰時期,美蘇哪方更牛些?指的是軍事實力
先看一下什麼是冷戰。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程序中的 一超多強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 超級大國...
冷戰時期的科技發展
冷戰期間科技發展東方 社會主義國家 主要成就在軍事與航天。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火箭,率先實現載人航天等,一度曾經領先,但是後勁不足,又被西方趕超。西方則率先製出氫彈中子彈等核 率先建造核潛艇與核航母,而航天一度落後,但後來率先登月,又造出太空梭,實現趕超。同步通訊衛星與gps衛星定位等商業應用也比...
冷戰是指什麼時期為什麼叫冷戰,冷戰時期是什麼?
冷戰 英語 cold war,俄語 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 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 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 軍事鬥爭。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 鐵幕演說 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約成立標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