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良心和道德有什麼區別,良心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2021-03-03 22:04:36 字數 5282 閱讀 6069

1樓:北宮維

知恩圖報可以說他有良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好,一來一回,有良心

隨地吐痰可以說他沒道德,直接做一件事,違反了大眾標準,沒道德

良心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2樓:平常心新號

良心liángxīn

指對是非的內心的正確認識,特別是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的:有~ㄧ說~話ㄧ~發現。

道德dàod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3樓:莊倚雲鍾駒

我認為當然是良心和道德重要,金錢固然重要也同樣很值錢,但是有再多的金錢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是能夠買到很多物質性的東西或是人心(比如說金錢有時能收買人心,當然那是沒良心的人)之類的東西。可是它買的到一個人的良心嗎?

買得到一個人的道德嗎?不能!一個人沒有金錢可以,但是絕不可以沒有良心和道德,若是沒有了這兩樣東西,那麼他將與人從此隔著一道界限。

道德與良心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通俗說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範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道德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範,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5樓:淡淡清香飄千古

良人 胡秉言 自重贏尊敬,真誠動眾心。寬容前路廣,磊落做良人。

6樓:摩羯

良心是基於人的內在本性而對行為的善惡評價;道德是群體的對於善惡的規範性約束,法律是群體對於善惡的強制性懲罰性約束

7樓:語絲日秋佳

道德是社會約束個人行為的法則,良心是自己約束自己的法則。

8樓:盛聯**

道德是良心的外在表現形式

何為良心和道德

9樓:翰林學庫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僕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範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

,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裡,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

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準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

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

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讚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係和道德關係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範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

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係的範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絡。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準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援作用。

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

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範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物件而非良心本身。

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衝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

說**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

「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援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

「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

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範疇。

道德和良知有什麼區別?

10樓:淡淡清香飄千古

良人胡秉言

自重贏尊敬

真誠動眾心

寬容前路廣

磊落做良人

11樓:亞泰

道德是底線,良知是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思想覺悟。道德更多地受宗教信仰、世界觀等影響,良知則是一種樸素的自覺。

12樓:劍共低

道德是隨著人的成長和經歷可以改變的,但一個人的良知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真正的底線,不講道德的人不見得沒良知,但沒有良知的人,一定沒有道德

13樓:銀媽媽

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14樓:尛佐佐

道德是中性詞,可好可壞。 良心講究的一個人的品質。

15樓:受不鳥

缺一不可 良知和道德如果分開了 那就不可能擁有其一了

良心和良知有什麼區別

16樓:lily_大力

良心和良知的區別是:

良心是一種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更指一種天賦。

良心:【liáng  xīn】

1、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知:【liáng zhī】

1、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2、知交好友。

17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中的"良心"一辭可析為兩字∶一為"良",即道德;一為"心",即意識。"良"字本身固然有多種含義,包括非道德意義上的"好","精美""手藝熟練"等等,但一旦與"心"或"知"聯絡起來, 則從來都只有道德的含義。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良"字還有"天賦、先天就有"的意義,如孟子所言"不學而能謂之良能,不學而知謂之良知",就明確地以"不學而知"來定義"良知"。

所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裡不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賦之知。

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強調良心的綜合性,直覺性和自足性,把良心看作一個包括了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種種道德意識成分的整體,對良心取一種直接的整體把握,而並不深究其細節,而在西方,我們知道,良心概念的字面含義就是"同知"、"共知"。"同"、"共"意味著他人,意味著社會, 意味著要與他人取得某種一致,"知"則意味著認識、知識,而對這個"知"的詮釋則多解為"理性"。中國思想家對良心的意義體驗至深,卻不甚關心良心的起源、構成等問題,在他們常說的"良心就是良心","良心就是當下的呈現"一類話語中,雖有某種武斷的嫌疑,但也有一種崇高、絕對的意味,而西方思想家則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等方面對良心概念作過種種分析。

總之,中國思想家長於對良心的體驗,長於對良心的總體和直接的把握,西方思想家長於對良心的分析,長於對良心的分門別類,不同角度的細緻**。體驗者必使自身介入其中,使自身人格與生活發生某種改變,分析者則可以取一種冷靜的理智旁觀態度。故我們在中國的良心概念那裡,接觸的不僅是學理,還有如孟子、陽明等一個個帶著感情和血肉的生動人格,而在西方人的良心概念那裡,則象進入了一座精緻的學理的宮殿。

西方人也有其深刻的終極關切和熱烈的精神追求,然其基點不是固定在良心的概念上。

善良和良心,有什麼區別?哪個更重要!請您指教

我個人認為,這兩種不能比較。概念不同又相輔相成。善良你想像內一下唐僧就是一個善良的容人,即始別人想殺他,他也是以善心勸他回頭,不想傷害他。良心這個就是個人觀念吧比如說中國的一個殺人犯押著中國的一個科學家人質準備逃跑,快跑掉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日本殺手想殺掉這個科學家。在這種情況下,犯人權衡利弊了一下,...

為什麼道德良心會讓人有擔當責任壓迫感,越是最年輕的越承受壓力大,會被道德綁架逼迫讓坐

您的問題提得很深刻,如果道德良心成了綁架和壓迫,那麼一定是教育和宣傳出了問題 孫立平教授早就說過,我們最大的危險,是道德的潰爛 潰爛到什麼程度?我認為潰爛到了,連揮舞道德大棒的人 都不明白什麼是道德的地步了!他們不知道上道下德,道德是在智慧的基礎上建立德行。真正的道德恆久不變,由智慧 仁愛 正義 禮...

起義和暴,亂有什麼區別,by和on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沒有區別,無非是政治上的需要。不同利益者 的叫法不同,比如 我黨我軍革命戰爭時期的起義 在國民黨 看 就是暴動。這些都是黨政者 宣傳的工具而已,沒有本質的區別的。褒義和貶義.就好像陳勝吳廣一樣.好聽點叫起義,不好聽點叫暴,亂 to 和 for,對於的意思有什麼區別 有什麼區別?by和on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