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的概述如何,《哈姆萊特》的故事梗概

2021-03-03 20:31:29 字數 4389 閱讀 1642

1樓:漫閱科技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創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品,它本身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以及對人性的複雜性所作的透徹揭示,昭示著古今中外的文學史家,對其進行不斷地分析和闡釋。人們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之論,也有人說,在一千個研究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這個悲劇故事,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他留傳到了英國之後,被變成了一部復仇悲劇,據說基德就曾寫過一部同名劇作。但是,在莎士比亞筆下,這一復仇故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融入了特定時代的人文背景,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劇中,從國外歸來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剛剛承受了失去父親的打擊之後,又面臨著新的尷尬處境:他那登上王位的叔叔居然迎娶了他的母親。而此時,哈姆萊特之父、已故的丹麥老國王陰魂不散,他的鬼魂向兒子哈姆萊特訴說,自己正是被現在的國王克勞狄斯置於死地的,並要兒子為他報仇雪恨。

哈姆萊特本來是一個滿懷崇高理想,心地善良單純的青年,對於人,他向來抱有信心和美好想像,他的一段臺詞,向來被人們當成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人的推崇與讚美:

「人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

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

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然而,醜陋的現實卻給他純真的心靈以沉重打擊,他開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迷惘之中。

弒兄篡位,娶嫂為妻的克勞狄斯,在王位之上並不能安枕無憂,他害怕醜行暴露,也擔心哈姆萊特向他復仇,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他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波洛涅斯的女兒奧菲利婭,以及哈姆萊特的朋友去試探他,想要弄清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哈姆萊特識破了克勞狄斯的詭計,他既想承擔起剷除**,重整乾坤的重任,又懷疑鬼魂所言不實,使自己的行動喪失合理動機,因而終日憂心忡忡,遲遲未採取復仇行動。在內心的極端痛苦和深重矛盾中,他變得亦瘋亦痴。

哈姆萊特藉助一個劇團到宮廷來演戲的機會,讓伶人們把鬼魂所言之遇害情景,演繹在舞臺上,克勞狄斯頓時方寸大亂,惱羞成怒。這證實了鬼魂的話,哈姆萊特准備行動,可是,他不忍在克勞狄斯暗自祈禱時將其殺死,因而錯失良機。他勸母親疏遠殺害父親的**,卻又發現簾幕之外有人在窺視自己,他舉劍刺殺,殺死的卻是自己深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經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擊,於精神迷亂中蹈水而死。

克勞狄斯試圖假別人之手害死哈姆萊特,但可惜陰謀未能得逞。他又挑唆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萊特以劍決鬥,並備下毒酒,讓哈姆萊特必死無疑。結果,國王、王后、哈姆萊特與決鬥對手,或死於毒劍,或死於鴆毒,死神將一切都統統帶走。

哈姆萊特短暫的一生,是孤獨、憤世、憂鬱、苦惱的一生,是與命運抗爭的一生,也是不斷思考、不斷求索的一生。

他的戀人奧菲利婭曾經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惜:

「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是這樣隕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矚目的中心,就這樣無可挽回地隕落了!……」

哈姆萊特本來是皇室的寵兒,嬌嫩而高貴,在國王的蔭庇下長大,他的父王就是他關於理想國王的典範,在他年輕的心中,正義和尊嚴,善良和純正,早已成為人之為人的信念;他儀表非凡,天性聰慧,心地誠懇,命運賦予他以治國安邦的重任,他也確有一番雄心,讓世道人心向著善良與美好的方向前進。

然而父親莫名其妙的死去,對他已是一個沉重打擊,而在父親屍骨未寒之時,母親的再嫁,對他來講是更沉重的打擊,他憤慨地說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認為自己不幸處在了顛倒混亂的時代,必須承擔他所不勝任的重任。

也許,哈姆萊特應當具備馬基亞維裡所標榜的「獅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猾」,但可惜如果是那樣,這個人物就不會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了。存在於哈姆萊特身上的弱點,導致他滑向悲劇結局的因素,都是令人心潮激盪、唏噓嘆惜的。作為一個復仇者,他也許少了一些勇猛,但是卻多了一份優雅的高貴,他不會為了目的不揮手段,他再三再四考慮的是,自己的復仇動機是否合理,採取的手段是否符合正義,潛意識當中,對流血犧牲的結局心存畏懼,這種畏懼不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保全,而是出於對別人生命的珍視。

大有寧叫別人卑鄙無恥,而我固然要做一個正人君子的風範。他不是一個負氣使性的人,也不崇尚爭強鬥狠,即使在他的宮廷裡,他也保持儒雅、端莊、沉穩的學者態度,由於他品格的脫俗和精神的超拔,他與周圍的世俗世界顯得格格不入,於是只好藉助裝瘋賣傻的方法自說自話,將自己閉鎖在一個孤獨的空間裡,尋找靈魂的歸宿。

哈姆萊特的毀滅,是**對美好的毀滅,也是野心對純真的毀滅。克勞狄亞這個喪心病狂的傢伙固然難逃一死,可是他處心積慮所製造的罪惡事件,卻連帶著毀滅了代表了人類的正義和良心的哈姆萊特,這說明在人類社會,真、善、美的理想人生的確立是多麼不容易,它總是要在與**的搏鬥中,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人類的希望也許就在於此。人,永遠不會甘心做命運的奴僕,做**的俘虜,他們總是在理想的憧憬中,追求著盡善盡美的人生。

繼《哈姆萊特》之後,莎士比亞又創作了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對於人類出於**的野心,採取不良行動所造成的悲劇多有揭示。有人將這四部悲劇合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其中,《奧賽羅》寫正直淳樸的摩爾人、將軍奧賽羅與威尼斯貴族少女苔斯德蒙娜相愛結婚,但是,他們純真的愛情,卻受到了奸佞之徒依阿古的破壞,他搬弄是非,造謠生事,致使奧賽羅懷疑妻子對自己不貞,憤而將其扼死。真相大白之後,奧賽羅愧悔不已,自殺身亡。

英國老維克劇團演出《奧賽羅》劇照

《李爾王》寫國王李爾在年老之際,準備將國土分與三個女兒,在分封之前,他讓她們向他表白孝心。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花言巧語,騙得了父親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因實言相告,惹惱父親,被剝奪了繼承權。兩個女兒將李爾的權力和土地騙到手之後,立刻改變了嘴臉,將他趕到了荒郊野外。

這使李爾悲痛欲絕,怒火中燒,陷於癲狂狀態。考狄利婭對父親心懷摯愛,她興兵討逆,卻不幸與父親一起,被兩個姐姐俘虜,她還被送上絞架含憤而死。而高娜里爾和里根則為了追求一個無恥的私生子的愛情,相互仇視,彼此殘殺,最終難逃一死。

《麥克白》寫原本善良的蘇格蘭英雄麥克白,在其陰險狡詐的妻子的慫恿和女巫的蠱惑下,犯下了弒君篡位的罪行,可是深重的罪孽又攪得他日夜不得安寧,恐懼和憂患,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從血腥走向血腥,直到在被討伐的戰爭中喪生。

莎士比亞在悲劇中通過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引發人們的深刻反思和道德質詢,通過**之徒在犯下罪惡之後,惶惶不可終日的處境和最終美夢成灰的結局,昭示人們對世俗功利應當保持必要的清醒,大可不必以盲目的追求去毀滅尊貴的人性。

《哈姆萊特》的故事梗概

2樓:阿沾

故事梗概: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

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並囑託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2023年至2023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2023年4月23日-2023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2023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悲劇**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劇元索。他們原本純潔的愛情由於時勢的逼迫、壞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點的暴露而最終凋零。

在這一由深愛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發展過程中折射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權力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內部的腐敗)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醜惡的一面,對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姆雷特》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嫻熟的藝術技巧而著稱。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語言運用的適當與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就是它情節的豐富與生動。在結構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為主,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為副三條復仇線索故事的。從大的方面說,次要線索貫穿揉合於主要線索中,起到了映襯和對比的作用。

不僅充實和推動了主要情節的發展,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復仇的社會意義。從小的方面說,《哈姆雷特》在內容情節上還具有較廣泛的涉及面。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個人犧牲也是作品發展的最終結局。在某種程度上,悲劇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美。

哈姆萊特的感想,哈姆萊特的感想50字

讀 哈姆雷特 有感 時間的洪流衝散我們的記憶,經典的不朽被人淡忘。在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裡,四大悲劇之一的 哈姆雷特 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關乎命運與性格的悲劇,一首人性的凱歌。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會末期的罪惡與本質,同時,我們頻繁的看到了一個詞 命運。...

拉姆遭前夫縱火重度燒傷,拉姆現在的傷情如何了

如果在自己經驗的婚姻,兩個人覺得走到了盡頭,就請勇敢地放手,這樣既是對彼此的愛也是對彼此的寬容。拉姆和前夫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一方放不下過去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所以如果不愛,請不要傷害。三 度過危機,早日 被送進醫院的拉姆處於命在旦夕的情況,而且這一次的手術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希望拉姆能夠度過...

如何評價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電影《一次別離》

一次別離 將個人層面的親情倫理與社會層面的階層差異縱橫交織,表現出當代伊朗社會相對富有 西化的中產階層與教育程度不高 依然嚴守宗教條規的勞工階層之間的隔閡與衝突。大慶網評 該片運用冷靜客觀的敘事技巧,以充滿關切的鏡頭語言展現了當代伊朗人的生存狀態,看似只是在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實質影 整個伊朗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