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飲食文化符號,談談你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看法

2021-03-03 20:27:06 字數 5628 閱讀 347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週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

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當然還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

十大碗八**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佔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

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絡.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

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談談自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要注重飲食的內涵

3樓:匿名使用者

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

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

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

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樑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

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2023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瞭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也便宜。   8.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

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4樓:南屏晚離

我國自古以來,對飲食的關注與要求都是無可避免的。不單是生存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需求,從某一方面來看,給予了思想、審美、藝術等很多。看一個人。

吃的菜式、姿態舉止,從而影射品質內涵等。「禮」「樂」是起源。各種宴席也是相互交流的機會,家宴、親友宴等,歷史上的鴻門宴。

所謂的請你來吃飯,不單是僅僅吃那麼簡單。從飲食文化中也能看出朝代的不同。

關於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看法?

5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主要是現在都是生活節奏太快,年輕人為了方便,所以才經常去kfc之類的快餐廳,真正的中國飲食文化沒有,也不回沒落的。

其實你要是真正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老外活這一輩子真冤,從頭到尾都沒吃著什麼正經東西 餓了想在街上買點什麼,發現除了熱狗三明治和各種巧克力葡萄麵包就沒別的東西了 像咱家裡啊,白吉饃、麻辣燙、鐵板燒…… 為什麼外國人很快能接受中國飲食,而中國人則相對難以接受西方飲食?是因為中國人已經把烹調發展到及至了 中國人在外面生活,從吃上來說,簡直就是煎熬啊

論述:以陝西地域文化為例,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看法。

6樓:花香與蝶戀

古香古色的唐風建築,盛唐文化的體現!唯美,博大,詩韻,等。這個問題可以放大很多的

論述題 以陝西地域文化為例,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看法

7樓:匿名使用者

一片不大的方言區內,如果

8樓:鶴鳴於九皋

估計寫一篇5000字的**差不多。你可以找出關鍵,即陝西的地域性決定了民風剽悍、淳樸、老實。

9樓:匿名使用者

odeam..這莫不是中傳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兩句話怎麼說的清楚,可以寫篇**。我認為主要還是在傳統儒釋道的基本原則下,各個區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感想

11樓:潞人

呵呵。飲食文化的感想……

人一輩子活著已經很麻煩了,學習生活工作就業養家餬口升遷提拔,規矩講究林林總總,自由太少,正所謂人生苦短,規矩太多。但是,就在這吃喝拉撒上,中國人的規矩一點也不少。於是,中國人在現代科學技術上被世界拋離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在飲食文化上獨佔翹楚,傲立於世界飲食文化之林的枝頭——中國飲食文化第二,就沒哪個地方敢當第一。

(接下來請你把些飲食文化的講究陳規陋俗的東西寫一段舉個例子,發揮一下。)

當吃成為文化的時候,讓吃更有文化就成為很多中國人的業餘愛好甚至成為大雅之堂上能夠引人注目的殺手鐗。當然炫耀比闊在吃文化上就顯得俗氣很多,於是,吃的高雅吃的有學問為大吃特吃找到了理論依據和生存發展的理由——這不,很多飲食文化又加上了所謂科學的吃、健康的吃等種種花環和桂冠,於是,社會分工的頂級稱謂中多了一個名詞兒——美食家。

聖人「民以食為天」的古訓猶在耳畔,小康社會建設的號角還沒有停歇的意思,但是,孕育了幾千年的中國飲食文化在吃吃喝喝中已經上了不止一個臺階,而在**吃喝方面估計一樣登峰造極站在世界之巔……(可以查一下**吃喝的數字做一個比較,每年**吃喝的錢能幹什麼驚天大事,比如建三峽幾個,宇宙飛船幾個、航空母艦幾個云云)

聖人說的不錯,飽暖思淫慾,保暖也知禮儀。在吃上面耗費了太多精力心思的中國人能不能稍微的分出點創造力乾點其他更有益於人類發展的大事,我想,什麼諾貝爾獎自當手到擒來。

大概就是這個思路,還可以其他思路……留作下次。

多加點分數吧,原創雜文不容易。

12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一學期以來對中華飲食文化課程的的學習給我的感悟頗多,尤其是對於茶和酒這兩樣我們日常生活中就經常接觸的東西,給我的啟發確實很深。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茶樹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至歐美,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作為一名中國人首先就必須對茶文化有相當的瞭解!根據在製茶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茶葉還有很多功用,比如能**,能防止癌症,能殺菌消炎,能除口臭,能抗原子輻射等等,這一系列的知識都是我們所應該知道的,而且其中的原理我們也應該略知一二,以便與我們能避免一些錯誤的,有害我們飲茶初衷的錯誤! 茶無論是對健康或是對人生來言都有它所無可替代的地位。當茶葉在沸水中翻騰起伏沉浮,那不正是我們一生的寫照嗎,我們從一出生,就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和競爭,我們就如放入杯中的茶葉,而人生就如那沸水,讓我們在那杯中沉浮,剛開始,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杯底,有的半沉半浮,以過一段時間的浸泡,沉底的就永遠沉底,浮在水面上的,就被輕輕的連著泡沫一併吹去,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優勝劣汰嗎?

這不也是自然法則的一種體現嗎?

品味「茶」文化茶文化如此讓我迷戀有以下原因:一,是茶能讓我在繁忙的學習間隙得到片刻放鬆;二是我想既然學了就徹底學好。品嚐上等的綠茶,如同品味春天的感覺——它帶給你完全放鬆的心情,而茶室裡古典的傢俱、傳統的裝飾和服務員的服裝,以及繚繞室內的**,使這種文雅精緻的感覺更為強烈。

如果你找不到這種感覺,可以回到西湖邊,在怡人的夜晚,月亮升起的時候,傳統**家們會聚在一起演奏,享受**。

心裡湧現出一種慾望,那就是今後要更多地接觸茶文化、學習茶文化、體味茶文化。我和茶文化之間的緣份今後還會一直持續下去,我會努力學習茶文化

西方飲食文化,關於西方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別

1 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吃的是口味。味 是中國飲食的魅力所在。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西方是一種理性的,講求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飲食用絕對的理性來規範人的行為,用 科學 營養 來排斥能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美食,雖能滿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上...

我國飲食文化有什麼地域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地域性差異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哪些?(以南北方的地理條件為基礎簡述)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 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 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面,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 蛋白質等所佔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 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

飲食器具的變遷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飲食器具是如何變遷的

古代每一件飲食器幾乎都要進行雕鏤裝飾,尤其是商周時代的器物花紋,更加富麗繁縟,有饕餮紋 夔紋 蟬紋 雲雷紋 蟠龍紋等。唐宋以後,上層官僚豪富除使用金 銀 銅 玉 象牙等珍貴質料的飲食器外,瓷器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器物。一般百姓大多用陶器和竹木器。飲食器具的藝術審美價值,仍為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層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