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節日飲食文化?它的定義是什麼

2021-03-03 20:27:06 字數 4708 閱讀 7730

1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視為在相應節日裡,藉助文化、思想、習俗的影響,利用當季時令蔬果或者相關食材,做成有代表性的食品進行紀念活動。如寒食節只吃冷食懷念介之推,端午節食粽子紀念屈原等

2樓:

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程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熱情。

節日和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的

民俗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3樓:俗儒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再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

現在突然出現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藥,貼時髦的標籤。如同前些年,人類學熱起來,許多學科緊跟形勢,在學科前冠以人類學,如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等。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什麼學科呢?究竟是社會學、民族學、還是民俗學,有必要加人類學壯其門面嗎。說到底我們從事這些學科研究的人有點心虛,缺乏自信。

不敢承認民俗學或民間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內容要豐富,要寬泛。我認為並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研究物件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廣。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民俗學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包括了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學研究的物件。這樣的看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並不矛盾。

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總會上通過的《關於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的建議》所指的是「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宣言》中採用了「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這一表述方式,這和「民間創作」、「傳統的民間文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嗎,可以說內容是完全一致的。這樣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換的。

如果我們再來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件,更能說明這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提及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的定義:「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群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群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

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資訊」。

很明顯這一定義包含了民間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民間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也就是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主體上,比我們以往所說的「民」(主要指農民、市民)要廣泛的多。

歷來關於學術概念的界定,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關於「民俗」的定義不下幾十種,至今還在爭論不休,我們遵存哪一種?

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單純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4樓:人文探索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反覆演示的、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主要包括民俗工藝文化、民俗裝飾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文化、民俗戲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繪畫文化、民俗**文化、民俗製作文化等等。現代社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生產勞動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會組織民俗 歲時節日民俗 人生禮儀  遊藝民俗 民間觀念 民間文學

節日的「文化內涵」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個民族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人們習得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2023年,世界文化大會在《總報告》和《宣言》中,對文化含義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群體特點的那些精神的、物質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徵的完整複合體。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賦予我們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賦予我們判斷力和道義感,從而使我們成為有特別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

我們正是通過文化辨別各種價值並作出選擇。人正是通過文化表現自己、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善、懷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義和創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侷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為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共同體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思考和組織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雖然沒有專門學習但都知曉的知識領域和價值觀念。

」由此可見,文化的含義十分廣泛,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納入文化的範疇,這一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什麼是文化的內涵?

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區域內人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麗水精神)、行為規範等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與經濟、政治並列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物,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藝術、習俗、語言、生活方式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其特性和功能是什麼?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能夠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6樓:路戍人

文化內涵:內涵是內在的,隱藏在事物深處的東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所以文化內涵必須具有哲學的視野,才能挖出文化中最為本質或最具有特徵的東西。

比如圍棋,她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暗藏天機,玄妙莫測,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需要勝負的競爭,在361個點上比拚力量與智慧,但吳清源大師感悟的就是一個「和」字,下棋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棋盤就像宇宙一樣浩瀚無垠,下棋要一手一手保持平衡,在全域性和諧上下功夫,追求的是每一粒棋子都恰到好處,它蘊含天地均衡,萬物興旺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說,圍棋頂級高手下的不是算路,而是一種境界,一種文化,這裡面有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生存思想與方法等各方面內涵的展現。

7樓:蝶e兒

能夠成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喜愛的節日,洋節日自然有他積極的人文因素。反觀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已與時代遠遠脫節,國產節日正蛻變成純粹的關係節、人情節、吃喝節、封建迷信節。過節除了吃,我們再找不到什麼能成為我們節日的主題,我們還停留在農耕時代的節日文化中。

清明吃死人的,端午吃古人的,中秋吃仙人的,重陽吃老人的,到了春節則乾脆人吃人——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試想,這樣的文化能留住節日嗎?這樣的節日能讓沒有舊意識舊文化的新一代人去重視、去喜歡嗎?

這樣的節日和這樣的過節方式如果再不改良,內容再不更新,最後消失也是歷史的自然規律。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

記得去年端午申遺許風波時,就有人指責國人過端午節只是吃粽子,而缺少文化內涵。如今節日文化氣息日漸濃厚,說明人們在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今天,更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其實國人節日聚餐的習俗也並不會完全丟掉,這就要看飯店

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區域內人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麗水精神)、行為規範等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與經濟、政治並列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物,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藝術、習俗、語言、生活方式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其特性和功能是什麼?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能夠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8樓:倚天少年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

記得去年端午申遺許風波時,就有人指責國人過端午節只是吃粽子,而缺少文化內涵。如今節日文化氣息日漸濃厚,說明人們在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今天,更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其實國人節日聚餐的習俗也並不會完全丟掉,這就要看飯店\\

白族有什麼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白族的飲食習慣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 四代同堂 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 過繼 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

江蘇菜的特點是什麼?求解,江蘇飲食文化特點是什麼?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 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 鰣魚 刃魚 魚 太湖銀魚 陽澄湖清水大閘蟹 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產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蓴萊 淮安蒲萊 寶應藕 板栗 雞頭肉 茭白 冬筍 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 南通狼山雞 揚州鵝 高郵麻鴨 南京香肚 如皋火腿 靖江肉脯 ...

從中華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中國飲食文化起源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中國人自古就有句俗話 名以食為天。隨著社 會和經濟的發展,飲食業隨著在不斷的發展著 談談自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看法?我們要注重飲食的內涵 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 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