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唐十部樂是如何劃分的,唐代十部樂分別是什麼

2021-03-03 22:16:20 字數 3958 閱讀 6995

1樓:匿名使用者

唐十部樂,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一、《燕樂》;

二、《清樂》;

三、《西涼樂》;

四、《天竺樂》;

五、《高麗樂》;

六、《龜茲樂》;

七、《安國樂》;

八、《疏勒樂》;

九、《康國樂》;

十、《高昌樂》。

宮廷設定這些樂部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國力的強盛。樂部安排,除《燕樂》、《清商》兩部外,其餘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但是代表中原傳統樂舞的《清商》部,內容十分豐富。

武則天時尚存60多曲。另8部,總共22曲。這些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代已經傳入中原。

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絕大部分曲名是音譯。舞蹈服飾是美化的民族服裝。

唐代十部樂分別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時的《十部樂》,分別是燕樂、清商、西涼、高麗、扶南、龜茲、疏勒、康國、安國、高昌十部,除清商是南朝以來的雅樂,燕樂是新作外,其餘八部幾乎全部來自西域或域外各民族的**,為唐代社會各階層所接受。

唐朝建立後,國力日漸強盛,尤其到開元、天寶年間,唐都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成為國內外各民族和外國人的集散地。在此種背景之下,外來**和舞蹈傳入了中原地區。

擴充套件資料

唐初,繼承隋《九部樂》,樂制舞制依舊。貞觀十一年(637)廢《禮畢》。貞觀十四年(640)將唐代創作歌頌唐朝興盛的《燕樂》列為第1部。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樂。宮廷設定這些樂部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國力的強盛。

唐太宗誕生於慶善宮,貞觀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慶善宮,在渭水之濱宴請群臣,並賞賜鄉親鄰里。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萬千,遂賦詩十韻,命樂師配上管絃之樂,製成《功成慶善樂》。

舞者六十四人,皆童子,進德冠,紫袴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進蹈安徐,演奏時人們隨著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徵文德昌盛的景象。李世民曾寫過兩首關於慶善宮的詩,每首五行,剛好十韻,可能就是《功成慶善樂》的歌辭。

3樓:嬡妳汘汘

一、《燕樂》;

二、《清樂》;

三、《西涼樂》;

四、《天竺樂》;

五、《高麗樂》;

六、《龜茲樂》;

七、《安國樂》;

八、《疏勒樂》;

九、《康國樂》;

十、《高昌樂》。

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是建立在隋代的什麼基礎之上

4樓:匿名使用者

1、《十部樂》是唐朝初期,在隋末《九部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宮廷宴樂。在貞觀十六年完成。

2、歷史形成

1)隋代開皇初(約581~585)制七部樂:

①《國伎》、

②《清商伎》、

③《高麗伎》、

④《天竺伎》、

⑤《安國伎》、

⑥《龜茲伎》、

⑦《文康伎》(即《禮畢》)。

2)隋大業中(605~608),增《康國伎》、《疏勒伎》成九部樂,並將《清商》列為首部,改《國伎》為《西涼伎》。

3)唐初,繼承隋《九部樂》,樂制舞制依舊。

貞觀十一年(637)廢《禮畢》。

貞觀十四年(640)將唐代創作歌頌唐朝興盛的《燕樂》列為第1部。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樂。

宮廷設定這些樂部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國力的強盛。樂部安排,除《燕樂》、《清商》兩部外,其餘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但是代表中原傳統樂舞的《清商》部,內容十分豐富。

武則天時尚存60多曲。另8部,總共22曲。這些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代已經傳入中原。

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絕大部分曲名是音譯。舞蹈服飾是美化的民族服裝。

5樓:半塘無水

南北朝是一個戰亂動盪的時代,漢族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江南,其他民族大量湧入中原地區。由於民族的遷徒雜居,文化交流頻繁,互相滲透融化,為隋唐樂舞的繁盛提供了重要條件。

隋朝統一中國後,集中整理了魏晉及南朝盛行的《清商樂》,和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制定了七部樂,後來又增為九部樂。唐代繼承了隋的九部樂,並在此基礎上增刪成十部樂。

隋、唐宮廷設定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目的,一方面是供統治者娛樂,更重要的是顯示國家強盛。這些樂部於太常寺而不屬於教坊,就更說明它們的政治作用大於娛樂作用,禮儀性重於表演性。

凡是宮廷舉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賀皇帝舉行宴會,招待兄弟民族使者,為皇帝祝壽,慶豐收舉行大宴(即賜酺),為皇后立寺,歡迎玄奘從西域返長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樂舞。而每部樂舞的演出制度,如舞者大數、服裝、樂人服飾、人數、所用樂器,以及哪一部樂採用哪些舞曲、歌曲、解曲等,都有所規定。

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所包括的節目,大都是各地的民族民間樂舞,弘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因而儲存了相當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們雖用於宮廷宴享、典禮,卻都來自民間。其制定、增刪和變遷的情況是這樣的:

隋代開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樂,包括

一、《國伎》;

二、《清商伎》(即漢代傳統樂舞);

三、《高麗伎》;

四、《天竺伎》;

五、《安國伎》;

六、《龜茲伎》;

七、《文康伎》(《禮華》,漢族面具舞)。

隋煬帝大業(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成為九部樂。並把《清樂》列為第一部,《國伎》改為《西涼伎》。

唐高祖武德(公元618廷626年)初,繼承了隋代的九部樂,樂制、舞制都依歸。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廢除了《禮華》;貞觀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後,才成為十部樂,包括

一、《燕樂》;

二、《清樂》;

三、《西涼樂》;

四、《天竺樂》;

五、《高麗樂》;

六、《龜茲樂》;

七、《安國樂》;

八、《疏勒樂》;

九、《康國樂》;

十、《高昌樂》。

唐史十部樂

6樓:匿名使用者

十部樂(十部樂)——唐初宮廷宴享時,沿隋制奏九部樂。貞觀中,平高昌,收其樂,合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康國、高昌。

參閱《通典·樂六》、《新唐書·禮樂志十一》。

九,十部樂和坐,立部伎之間有何聯絡與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再補充哈問題嘛,你說的我是雲山霧繞不清楚情況。把問題說清楚點

8樓:匿名使用者

唐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空前強大和繁盛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由於統治者在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採取了兼收幷蓄的開明政策,使得西域各國以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在中原融會、交流、吸收和發揚光大。這是作為胡樂器的曲項琵琶盛行的第一點原因。

其二,曲項琵琶的傳入與龜茲樂密不可分,隋唐時期清樂逐漸衰微,而北朝時被稱為"國伎"的西涼伎等胡樂則十分流行,甚至出現了"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的盛況(王建《涼州行》)。琵琶作為西涼,龜茲樂的主奏樂器,影響自然日趨在增大。第三,唐因襲了隋的舊制,《唐會要》卷中有:

"高祖受禪,軍國多條,末隍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因而唐也一併繼承了隋的樂舞制度,保留了隋九部樂,並且在太宗時增加了高昌樂為十部樂,這十部樂中,清樂有琵琶,西涼樂有琵琶、五絃,龜茲樂有琵琶、五絃,大竺樂、疏勤樂、安國樂、高麗樂、燕樂、高昌樂都用琵琶、五絃,只有康國樂中沒有,可見琵琶的使用之廣。(唐十部樂是在九部樂的基礎上,削去禮畢,增加高昌樂),

9樓:漩渦長門

九、十部樂是唐朝宮廷燕樂的第一階段,均保留了各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傳統歌舞特色。坐立部伎是唐朝宮廷燕樂發展的第二階段,多為唐朝的創作歌舞。

聯絡的話,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坐立部伎是九十部樂的改變和替代,另一種則認為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轉換關係

我國七九十部樂設立在什麼朝代,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是建立在隋代的什麼基礎之上

七部樂設立於隋朝,隋文帝開皇初 約581 585 制七部樂 國伎 清商伎 高麗伎 天竺伎 安國伎 龜茲伎 文康伎 即 禮畢 九部樂設立於隋朝,隋大業中 605 608 增 康國伎 疏勒伎 成九部樂,並將 清商伎 列為首部,改 國伎 為 西涼伎 十部樂 設立於唐朝,在隋末 九部樂 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宮...

大家認為近十年國內最好的十部電影是哪些

瘋狂的石頭,霸王別姬,鋼的琴,讓子彈飛,卡拉是條狗,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蓮,功夫 霸王別姬,hello樹先生,英雄,殺生,菊豆,色戒,讓子彈飛,無人區,無間道,還有一個就是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上海堡壘,封神傳奇,富春山居圖,愛的帕斯卡,逐夢演藝圈,祖宗十九代,大話天仙.還有很多,說了名字你也沒聽過...

好看的小說,最好看的十部玄幻小說

搞笑的 江北第一才子 作者可是很有才的,而且文筆遠勝於那些大家,也不低俗,樓主請自己去看吧 大唐行鏢。大秦帝國。狼煙北平。其實還有本叫邪櫻的很不錯。慢熱形的。呵呵 我看 今古傳奇武俠版 比較多,上邊 過的都很經典,推薦給你 金尋者 大唐乘風錄 時未寒 偷天弓 換日箭 絕頂 小椴 洛陽女兒行 亂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