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否有虛無主義思想?應該如何抵制這種思想

2021-03-03 22:28:06 字數 6044 閱讀 7587

1樓:歌令山

莊子有虛無主義思想。

對於莊子,他的思想並不是完全的虛無主義!

抵制虛無主義,需要你積極學習自然科學和各家學派思考,努力充實自己。只有自己擁有對世界的正確認識,自然可以避免陷入包括完全虛無主義等不積極的思想中。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2樓:阿沾

1、哲學思想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祕的詭辯主義。

2、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gòu)中,**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

3、政治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4、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5、遊世思想

遊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遊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遊世思想。

有人甚至說,「遊」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遊世思想。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3樓:半飽主義

1.哲學思想

(1)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師》中說: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解釋,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學說繼承下來。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是宇宙的本體,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超時間、空間的絕對,「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的作用特別大,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認為道的本質是物質的,是混濁狀態的「氣」,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叫做「無」。這種物質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莊周的道,實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行了探索。在《天運》篇中舉出了天地執行,日月其爭,雲雨轉換等自然現象,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執行問題,但最後解釋為物的產生歸於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

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物質,有時可以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莊周還認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毀滅。「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他把「物有分」,和「齊生死」化為一體,說明了他的觀點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遊》、《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還闡述了「無己」、「無功」和「無名」的概念。「無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無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此外,在其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為」。具體講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沒有比無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

他舉例說,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無慾望,無所作為,天下財富足。君主只有運用無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說: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不處於帝王職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質)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隱士)服,以此進為(做官)而撫世(統治人民),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統一)。」這段話說明,不絕對反對功名.而把「無為」當作最大的功名。

《莊子》書中從「無」的論點出發,進而又否認是非、大小、貴賤,有用無用的區別。所以世間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分,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非。《齊物論》中說: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典型的相對論觀點。

從上述可見,《莊子》「道」可以生萬物,萬物最終化為烏有。從不可體察的道產生了世間不可認識的萬物,最後達到「無待」,達到了絕對的「無」。

《莊子》書中哲學主體「無為而治」屬唯心主義範疇,是一種消極的治世思想。但在莊周所處的時代,面對醜惡和汙濁的社會現象,憤恨當世,找尋不到擺脫現實的道路,只好憑命由天了。

(2)《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在《天道》篇中說:

「天道運(運動)而無所積(停滯),故萬物成(生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歸附);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指出天道的運動,王道的運動是時刻不停的。而運動的動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王道、人、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在宥》、《秋水》、《則陽》、《齊物論》中均有揭示這種規律的論述,「於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因為矛盾雙方的鬥爭,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所以「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故日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則陽》中又說:「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認為安與危、是與非、生與死、緩與急等都是對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書中還說明了事物在對立統一中還可以互相轉化的原理。其中—條認為轉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在《則陽》中說:「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併而為公。」從量化的轉變看到了質變。

在《人間世》篇裡又談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轉化。且以巧鬥力者(憑藉智巧角力取勝),始乎陽(開始用公開辦法),常卒乎陰(最後就用祕密的辦法),泰至則多奇巧(用異乎尋常的詭計);以禮飲酒者.始乎治(有規距),常卒於亂(飲多了亂了規矩),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一切都是這樣),始乎諒(誠實),常卒於鄙(險惡);其作始也簡(微小),其將畢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說:以巧鬥力,開始正大光明,最後是以陰謀決勝負,多用奇巧之計謀。以禮飲酒,開始飲酒有規矩,最後常以亂告終。

大至多有奇樂,樂極、昏醉,則亂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樣,開始於尊貴,必將以鄙棄告終。這些論述雖然還在神祕虛無主義「道」的支配下,但卻具有了明確的辯證法因素。

2.倫理思想

《莊子》在談道德時,用不少篇幅講到人與天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繼承了孔子的宿命論傾向,拋棄了強調人事的思想,同時否定了老子所承認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點。

書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師》中說:「天與人不相勝也」。

即天則人,人則天,兩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為天人合一,進而認為,真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置生死於度外,因為他懂得這些全是天的遠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順之,而不可能更改。

《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變天的。只有認識了一切事物的發生,而且都是必然發生的,才可對任何事物變化,都不動激情。

基於上述觀點《莊子》提出了自己對人性的看法,「同乎無知,其德不高;同乎無慾,是為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所說的「素樸」就是對人性的回答。其內容就是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

同這種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相對立的便是社會的法度、禮義、規範,這種對立的東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羈絆對烈馬的束縛一樣。於是他主張要消除對迴歸自然本性的干擾,復歸到純真無為的自然性中來。

既然人性屬自然屬性,同自然沒有差別,那麼人就應該回歸自然,應該保持內心中的寧寧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由。

《莊子》提出的處世哲學,就是順其自然,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說:「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

動不為利(舉動並非有利於人),不賤門隸(但也不賤視家奴);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做事無須藉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賤**(不以**為卑賤);行殊乎俗,不多闢異(標新立異);為在從眾(隨俗),不賤佞諂(向人獻媚)。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勉勵),戮恥不足以為辱(差恥);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們做事不偏不倚,不去傷害人們,也不去施捨,不與別人爭榮譽、財物,也不辭讓,不憑藉別人幫助,自食其力,行為與世人不同,也不讚揚古怪的人。《莊子》主張的處世哲學是「中道」。為什麼採取「中道」?

因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他知道樹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飲完。要人們效仿意怠烏,飛行時不領先,退卻時不落後,棲息時夾在中間,因此同夥不排斥它,別人不傷害它。

《莊子》「無為」的思想貫徹於整個人生哲學中。認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無所謂喜、怒、哀、樂。

在《天地》篇裡要求人們做到「壽而不悅,夭而不悲,通達不以為榮,窮困不以為醜。」《庚桑楚》中又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總之要求人們要象嬰兒那樣無知,忘掉自身,丟掉各種慾望,茫茫然彷徨於塵世之外,逍遙在無所事事之中。

不過,《莊子》書中追求的「中道」「無為」同庸俗的宿命論有所不問。雖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但不完全把人歸於自然,而聽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莊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體之死。

宗教觀念是身體已死而靈魂不死,而莊子提的是身體存在而靈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確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見,莊子注重的是心死的問題,他害怕沒有追求,害怕心早死於身。

3.莊子的無神論思想

周代,春秋時期天命神鬼的觀念很深,莊子毅然發起對傳統觀念的衝擊是特別可貴的。首先,莊子把「天」剝奪過來,賦予自然的含義,在《大宗師》中談到了「天」的問題。說,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識。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萬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養護精神,享受自然賦予的壽命,這是極高明的智慧。《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天」實際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莊子》書中貫穿整體的是「天與人一體」「通天下一氣耳」等,這事實上已經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著無神論邁進。在《知北遊》中說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人的生死,只不過是氣的聚散,沒有什麼靈魂存在。

莊周本人臨死時,提出厚葬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人從自然中分離而又最終歸於自然。

《莊子》書中也有反映神不滅的思想內容。在《大宗師》、《寓言》、《知北遊》、《養生主》《德充符》等許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滅問題。《大宗師》中說:

「夫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意為人的肉體會有變化,但精神沒有損傷,精神可以不斷變易身體,而沒有真正的死亡。

《莊子》一書中,一方面具有無神論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一方面又有神不滅的思想。一是唯物主義的。

一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學者解釋說,莊子思想形成和發展是有層次的,其整個思想體系中沒有取得一致。這種矛盾現象,只要我們把莊子放到那個歷史時期的範圍裡,對社會政治,人們的觀念做具體的分析,就不難解決了

西方虛無主義者有誰,有什麼經典的書

尼采。權力意志 康德,屠格涅夫 父與子 1862年 弗里德里希 海因回裡希 雅各比 答英語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 1819年 庫爾特 馮內古特 kurt vonnegut 的書中也可見。羅伯特 斯通 rob...

有點虛無主義的世界觀,我16歲學生,你們怎麼看待究竟什

適者生存,適應環境!我曾經也是你這樣的人,但不為自己活也要為父母活,等結婚生子以後,你就會明白責任和擔當是一個男人的事!記住!我最近感覺陷入了虛無主義當中 我很害怕 不知道怎麼擺脫這個可怕的想法 沒有什麼啦,你能夠說出來,就必然能夠獲得答案。不思考什麼是真 假,如果你懂了就不會去思考了,就像騎自行車...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最大的差別在哪兒

存在的bai反義詞是虛無。存在主du義哲學的意旨也是要zhi克服虛無dao。但不能專說虛無主義與存在主屬義是兩種相對的哲學。虛無主義是對當代人類生存境況的深刻揭示,它指出理性主義所證明的人的價值實際上是虛假的。而存在主義則試 決虛無主義所揭示的問題,從理性之外找到人的價值。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都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