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為誰起為誰止
隔岸觀火
出 處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因此源於唐人乾康.
乾康 生平簡介
唐朝僧人,因「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而聞名。個人具體資料今已無從查詢。
全詩:投謁齊己」乾康
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烹茶童子休相問,報道門前是衲僧。
詞語解釋:
詞 目 隔岸觀火
發 音 gé àn guān huǒ
釋 義 隔著河看人家著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熱鬧。
出 處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隔岸觀火的成語典故簡易的
2樓:紫情禎
隔岸觀火」之計,是指根據敵方正在發展著的矛盾衝突,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越來越暴露出來的時候,可不急於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使他們達成暫時的聯合,而增強他們的還擊力量。
故意讓開一步,坐待敵方矛盾繼續向對抗性發展,以致出現自相殘殺的動機,就會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中文名隔岸觀火
外文名look on at sb.'s trouble with indifference
原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注音漢語拼音:gé àn guān huǒ
英文翻譯:
to be apathetic or indifferent to others' misfortune or troubles
【解釋】:站在對岸看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加幫助,而採取觀望的態度。有時也表示不是身臨其境,對情況瞭解不深。
【出自】: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示例】:在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應挺身而出,而不應採取~的態度。
【近義詞】:冷眼旁觀、見死不救、坐山觀虎鬥
【反義詞】:見義勇為、身臨其境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註釋①陽乖序亂:陽,指公開的。乖,違背,不協調。此指敵方內部矛盾激化,
隔岸觀火
以致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秩序混亂、傾軋。
②陰以待逆:陰,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靜觀敵變,坐待敵方更進一步的局面惡化。
③暴戾恣(zì)睢(suī):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為。
④順以動豫,豫順以動:語出《易經·豫》卦。豫,卦名。
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為坤為地,上卦為震為雷。是雷生於地,雷從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飛騰。
《豫卦》的《彖》辭說「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順時而動,正因為豫卦之意是順時而動,所以天地就能隨和其意,做事就順其自然。譯文隔著河看人家著火。
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幫助,在一旁看熱鬧
出處《隔岸觀火》選自《投謁齊已》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叢集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解析「趁火打劫」,是乘敵人遭遇天災、內亂,或內擾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際,給以打擊
隔岸觀火(奇石藝術)
,從而撈取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好處,但是這種招法,玩不好就會惹火上身,以致**。
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集團遭遇天災或內亂之火,而它的整體力量又沒有在火中燒光,來自外部的打擊,就會使國家或集團內部的矛盾勢力結成一個整體,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抵抗與反擊打劫者,消滅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擊並消滅敵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觀望,看火勢發展,等待火勢蔓延,從內部燒垮敵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漁利,這才是隔岸觀火的精髓。
在現代經商賺錢的經營活動中,利用此計主要是在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之中,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等待有利的時機一舉加入,趁機佔領市場。可見,運用隔岸觀火之計不應是消極等待、觀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矛盾,加速對策兩極轉化,取得成功。
【近義詞】冷眼旁觀、見死不救、置身事外。
【反義詞】義見勇為、身臨其境、將心比心。
【燈 謎】隔岸觀火(打四字常用語一) 謎底:看不過去
計名由來
本計名最初見於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參勝雅律《智謀》一書第157頁)而其思想,則早見於《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
蚌張開殼晒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
3樓:落花醉花思淚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
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
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
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隔岸觀火成語典故所指的歷史人物
4樓:翋遠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
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
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
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隔岸觀火**相同的成語
5樓:匿名使用者
近義詞:冷眼旁觀 見死不救
出處請參考下面
隔岸觀火 gé àn guān huǒ
近義詞: 冷眼旁觀、見死不救
反義詞: 見義勇為、身臨其境
解釋: 隔著河看人家著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熱鬧。
出處: 唐·乾康《投謁齊己》:「隔岸紅塵忙似火,當斬青嶂冷如冰。」
謎語: 周郎坐看燒赤壁
隔岸觀火的成語
6樓:桃李謝師恩
隔岸觀火 [gé àn guān huǒ]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隔著河看人家著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專不去求助,在一旁屬看熱鬧。
貶義出 處
唐·乾康《投謁齊己》:「隔岸紅塵忙似火;當斬青嶂冷如冰。」
例 句在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應挺身而出熱情幫助,而不能~無動於衷。
近反義詞
近義詞坐觀成敗 縮手旁觀 冷眼旁觀 見死不救 漠不關心 袖手旁觀置身事外 坐視不救 作壁上觀
反義詞見義勇為 扶危濟困 當仁不讓 身臨其境 脣亡齒寒 脣揭齒寒
7樓:民生為本
隔岸bai
觀火【解釋】:隔著du河看人家著火。比喻zhi對別人的危難不dao去求助,在一旁看專熱鬧。
屬【出自】: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示例】:他原是在~呀。
例 句
在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應挺身而出熱情幫助,而不能~無動於衷。
近義詞:
坐觀成敗 縮手旁觀 冷眼旁觀 見死不救 漠不關心
袖手旁觀 置身事外 坐視不救 作壁上觀
8樓:timeout落凡塵
袁家父子一向
bai都有奪取遼東
du的野心,心有疑
zhi慮。袁尚,必定猜疑dao,曹操向烏桓進內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容並,必有後患,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再者,你等勿動,割下首級,擊敗烏桓,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捉拿二袁,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要一鼓作氣。曹操哈哈大笑說,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共同抵禦曹操,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召見二袁!
"東漢末年,派人送到曹操營中,現在二袁兵敗,收容二袁,平服遼東,無處存身。於是預設伏兵。公孫康如收留二袁。
曹操笑著對眾將說。但他又考慮,轉回許昌,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袁紹兵敗身亡,二袁上門,靜觀遼東局勢。看看結果、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果然不出我料,如喪家之犬,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一舉擒拿:
",如果曹操進攻遼東。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
於是下令班師。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只得收留二袁。我們退兵
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隔岸觀火這話什麼意思
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隔岸觀火。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你不在意的事情,不代表別人不在意 你能輕鬆接受的變故,不代表別人可以接受 你覺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是壓死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意思是表面上說自己與你有共同經歷,共同心情感受,但實際上是在幸災樂禍看熱鬧,漠不關心,幸災樂禍。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
源於《論語》的成語,源於《論語》的5個成語
不恥下問 b ch xi w n 解釋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處 論語 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結構 動賓式。用法 用作褒義。形容虛心求教。一般作主語 謂語 賓語。正音 問 不能讀作 w n 辨形 恥 不能寫作 尺 近義詞 不矜不伐 謙虛謹慎 功成不居 反義詞 好...
舉出源於《論語》的成語,舉出5個源於《論語》的成語
1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 公治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 先進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3 不亦樂乎 論語 學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 淋漓盡致 的意思。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