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涓生沒有理由懺悔。子君的死並不是涓生之故。涓生懺悔的不真誠,是客觀而非主觀造成的。
在文中,涓生對子君的懺悔完全來自子君的死。他反覆提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是的,子君死了,死在她離開涓生以後。
那麼,涓生需要對她的死負責並因此而懺悔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涓生與子君的分手是因為雙方的感情破裂。在感情的世界裡,沒有誰能做法官,沒有誰錯誰對,我想很多人會認同這一點。況且,因感情破裂而分手,也符合他們所接受的新自由戀愛觀。
也許,令涓生唯一感到不安的,是他首先提出了分手。然而,不分手,讓他們在「謊言」的影子下一起生活,就會快樂,就會有好結果麼?
其次,子君的死並不是涓生直接造成的。作者或許是有意隱藏了子君的死因,但這不能作為我們肆意猜測的理由。而從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相信,傳統的「吃人」文化和整體社會氛圍是子君的**。
來自以其「父親」為代表的長輩的「烈日一般的嚴威」,來自類似「房東」的看客的「賽過冰霜的冷眼」,以及來自經濟上的壓力,都有可能造成子君的致命傷。世上失戀者多,而為此死者少,這是因為人必須面對現實,他人如此,子君亦如此。
由以上兩點可知,子君的死並不是涓生之故。所以,涓生所謂的「懺悔」就成了沒有根的小樹,沒有源頭的細流。在一開頭,涓生就寫道「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那麼他真的能夠麼?
我們看到,在之後的大段大段的文字中,涓生都是在抱怨,抱怨子君的改變,抱怨子君的世俗,抱怨子君的無能……以至最後,涓生寫道「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可見,由於沒有事實上的根源,涓生的懺悔,遠離了真誠。我們也可以說,涓生懺悔的不真誠,是客觀而非主觀造成的。
然而,在文章最後的幾段中,我們又看到了涓生痛不欲生的內心掙扎與懺悔。這又是怎麼回事?本文下一點即對此的解釋。
2、涓生所謂的懺悔只是心中變形了的同情,同時是為了遺忘過去,拋開過去。
涓生在子君離開後寫道「心地有些輕鬆,舒展了,想到旅費,並且噓一口氣。」這裡很明顯涓生對子君的離開感到寬慰,卻也擔心子君的現實問題(在這裡具化為旅費)。隨後又描繪了一個幻像:
「躺著,在合著的眼前經過的豫想的前途,不到半夜已經現盡;暗中忽然彷彿看見一堆食物,這之後,便浮出一個子君的灰黃的臉來,睜了孩子氣的眼睛,懇託似的看著我。」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所有的夢都是做夢者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而在這個夢中,涓生看到代表生計的「食物」,象徵不健康的「灰黃的臉」,並聯想到子君,她「懇託似的看著我」。
這也很明顯的表示了涓生對子君生活窘境的同情。同情離懺悔還很遠,然而由於深植在涓生內心的人文精神,由於「侵蝕著我的靈魂」的「死的寂靜」,由於為了「新的生路而跨出去」的衝動,把涓生的同情一步步引向了他不真誠的「懺悔」。最後子君的死訊傳來,一方面驗證了涓生的擔憂,一方面也就強化了同情的轉化,成為了「懺悔」最直接的原因。
基於上文提到的原因,我們看到了涓生大段的所謂懺悔。同時我們也看到,涓生懺悔的目的,是為尋一個心理安慰,只為使自己生存少一份心理負擔,只為拋棄一種內疚。他寫道「我要遺忘;我為自己,並且要不再想到這用了遺忘給子君送葬」,「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很明顯,他的懺悔根本是不真誠的。
3、涓生的敘述絲毫沒有真誠的懺悔。
涓生的這篇手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涓生講述他與子君的情感經歷,從相知到相伴,又從相伴走向分離;另一部分則是兩人分手後對涓生的內心世界的描寫:有得知死訊後的驚異,有獨居陋室的空虛,也有邁向新的道路的衝動……而從敘述上來看,這兩部分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偏重於寫實,後者則偏重抒情。然而不論寫實還是抒情,都絲毫沒有體現出涓生真誠的懺悔。
從第一部分看,涓生完全把兩人感情破裂的原因歸於子君的改變和膚淺。諸如「只有子君很頹唐,似乎常覺得悽苦和無聊,至於不大願意開口。我想,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
」「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於這空虛卻並未自覺。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等語句無一不把涓生對子君抱怨暴露於讀者的眼前,而那些「真誠的懺悔」所應做的反思、自省,卻根本沒有出現。
第一部分如此,那麼描寫真實內心的第二部分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為虛偽的涓生。他寫道:
「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我的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為著這阿隨。」他就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在輕鬆地責備自己,欺騙自己,逃避現實。
涓生的這種在敘述上的虛偽,是前文所說的「涓生沒有理由懺悔。子君的死並不是涓生之故。涓生懺悔的不真誠,是客觀而非主觀造成的。
」「涓生所謂的懺悔只是心中變形了的同情,同時是為了遺忘過去,拋開過去。」兩點內因的外在表現。
4、總結
從上文我們認識到:涓生沒有理由懺悔。子君的死並不是涓生之故;涓生懺悔的不真誠,是客觀而非主觀造成的;涓生所謂的懺悔只是心中變形了的同情,同時是為了遺忘過去,拋開過去;涓生的敘述絲毫沒有真誠的懺悔。
由此得出,從內在根源,到動機目的,到外在表現,涓生的懺悔既不真也不誠。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虛偽、懦弱的涓生。
《傷逝》涓生的慚悔為什麼不是真誠的?
2樓:雪之女王
涓生更多的懺悔是為了減輕自己前行道路上的自責,這種處於減輕自己痛苦的懺悔本來就是虛假的。他和子君的感情可能很真過,但是他對待愛情的態度是不成熟的,他選擇充當子君啟蒙式的導師一樣的愛情裡的角色,這對於愛情而言本來就是不正確的,他缺少平等的觀念。後來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選擇更多的也是自己的逃離責任,把問題堆給子君,把生活中的困境歸結為愛的太匆忙,「先要生活,愛才有所附麗」,但這面對生活時候的焦躁和退縮恰恰埋葬了他們愛情,他缺少真誠。
最後,是子君死亡的訊息震撼了他的良知,他的悔過不是自發的,而是在知道自己錯誤了之後的被動的選擇,而且從他對於整個愛情過程的敘述中就不難看出,他終究是在推諉自己的過失,沒有客觀的對待事實,更多的是主觀的感受,比如說感受到子君的變化之類的,這些都是他的主觀感受,他沒客觀,他還是在逃避,他要用遺忘和說謊做前導,這就是不真誠,真心是何嘗是說忘就忘?
3樓:淘**
因為來自靈魂的救贖被拒絕了 生命拒接了來自遠處的呼喚
【零感情】團隊願為你解決生活煩惱 如果你還有煩惱記得找我的團隊 當然找我本人也是可以的 我們願意為每一個人解決煩惱 祝你好心情
魯迅**《傷逝》中子君和涓生的愛情矛盾。
4樓:匿名使用者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愛情**。從第一次閱它至今已十年,但是依然像醇酒一樣揮發著濃郁的芳香,令人回味無窮。是什麼讓我如此神往《傷逝》裡的情節呢?
下面將為你解答其中的奧妙。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需要先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作為這個問題的中心。那就是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時候說過一句非常唯美的名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夢醒之後無路可走。
」一,涓生是一個現實的人嗎?**中,史涓生擔任的是一個文職員的角色。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出身並不優秀,子君因為文學和他產生了共鳴,並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一段懵懂的感情生活。
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去分析涓生的現實與否呢?當然就是同子君的感情生活一些細節來看。我所要剖析的,就是他們感情生活中「物質和精神的摩擦」。
有兩件事可以看出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摩擦,那就是飼養寵物和飲食上的矛盾。子君畢竟是一個妙齡的年華的女人,也擁有著一些女性所獨有的母性情節在裡面,生活中飼養寵物成了她精神上的寄託。然而我們可以看出涓生是不快的,他包含一種理性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中。
後來導致飲食也成了讓涓生大為不滿的一些矛盾的誘因。因為涓生意識中還是希望子君能在生活中做到一個婦女所具備的能力,然而子君讓她失望了。這就是「愛情在麵包面前無可避免的矛盾。
」綜上所述,可見涓生屬於一個現實的文人,而非賢人。二,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否真實?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逆向思考一下。
他們的愛情是否不真實?我們可以順藤摸瓜從他們愛情起點到結尾看看中間是個怎樣的過程。互相欣賞→涓生告白→彼此同居→生活矛盾→涓生失職→矛盾激化→感情破裂→尋找子君→陷入懺悔。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愛情,非常真實!其中有一個細節是非常感人的,僅從**中這個細節就不難看出這是一段悽美並真是的愛情。那是子君離開涓生後,涓生回到住所看見子君將菜和麵粉以及銅元給他聚集到一處,默默的把這生活中的全副交給了涓生!
多麼傷感和無言的離別啊!三,關於子君和涓生愛情的悲劇。其實關於子君和涓生愛情悲劇的結尾,已經有不少前輩給予過我們非常精到的解釋。
不過我想在這裡說,愛情在每個人心中是不一樣的定位,也就導致了**給我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姑且摒棄魯迅先生在**中批判社會黑暗戕害愛情的用意,從靈魂和故事來解剖這個悽美的愛情悲劇。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又可以用「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夢醒以後無路可走」來切入這個悲劇了。
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子君代表了涓生心中一個夢,那是他愛上子君的時候。可是當生活中矛盾接踵而至的時候,涓生髮現這場夢已經醒來,除了離開子君,幾乎是落得無路可走,於是他做出了離開子君的決定。當她離開子君以後,寂寞的思念以及關於子君死去的傳聞又撲面而來。
這下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才剛剛從夢中醒來。並且子君也永遠不會回來了,涓生犯了一個永遠都不容原諒的錯誤。子君離去以後,涓生一直活在內心的懺悔,心靈的寂寞之中,深感痛苦。
其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讀者注意到沒有,涓生尋找子君未果時一個陰沉的下午,涓生髮現了子君以前飼養的趴兒狗阿隨。這個細節表達的是作者怎樣思想呢?那就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已經為時已晚。
當初因為生活不能承擔它的飲食,所以把它丟棄。而現在已經物是人非,阿隨的再次出現必定讓涓生心中更加五味雜陳。總的來說,涓生和子君的相識已經註定了一個悲劇的結束。
興許這是他們之間愛情的宿命,也是在動盪社會中失去自我的一種真實寫照。如夢初醒,但是悔之晚矣!四,子君最後是不是死了。
關於這個問題。魯迅先生並沒有在**中給予明確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似是而非的細節來把子君的生死描述得更加疑惑。
這裡就需要大家細細的去品位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了,這裡順便要提一下寫作技巧。假設魯迅先生給予一個子君很清晰的死亡寫照,那麼這個故事的悲劇性似乎就要打那麼一些折扣了。因為你已經把故事的結局交待清楚了。
其實很多大師級的作家都會留下伏筆,而不會給予你清晰的條理。而是給你一個想像的空間。魯迅先生在《傷逝》中使用了這樣的技巧不得不說是非常高明而且妙不可言!
子君的生與死,其實存在於每一個讀者的腦中,如果你同情和憐憫涓生,那麼故事中的子君就沒有死去。但如果你唾棄和憎惡涓生,那麼故事中的子君就已經死去。這就是魯迅先生為什麼不給予一個子君生死明確的交代,以涓生為脈絡,把悲劇和結尾留給讀者心中去評判!
謝謝,我的解答完畢。
你如何看待魯迅《傷逝》中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原因 結合作品談
我個人覺得還是時代的悲劇吧,涓生就像 人生 裡的高加林一樣,誰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他們也無能為力吧。有涓生這樣的人在,才會有不想涓生那樣的人在,他的存在,搞笑的說是用來對比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兩人的放手,根本原因是封建主義的殘害 封建思想對人性的束縛 是涓生一時衝動追子君,始亂終棄。如何看待魯迅 傷逝 ...
雞為什麼生的是蛋不是雞,母雞生的蛋為什麼是這樣的
從腦筋急轉彎 的角度是先有雞。因為雞蛋雞蛋,雞在前面。從科學進化的角度也是先有雞。因為,進化過程中,恐龍進化成鳥,鳥進化成雞,孵出雞的特徵的那個蛋,不是雞蛋,孵出後的生命體具備了我們人類稱之為雞的特徵,雞也就進化成功了,雞再下蛋,我們稱之為雞蛋,所以是先有雞,而後有雞蛋。舉兩個例子 鯨是有遠古的陸地...
朝花夕拾中貓狗鼠魯迅為什麼不喜歡貓的兩個原因
原因不止一個,有四個原因,如下 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作者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作者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 貓 這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