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英語怎麼翻,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原文及翻譯

2021-03-04 00:38:40 字數 5485 閱讀 7306

1樓:萬春麗

1.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when the shepherds quarrel.

cenjin.uboke.***

2.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two quarrel and a third profits by it.

szbaihe.***

3. 兩狗相爭一骨頭,第三隻狗銜起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the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2樓:匿名使用者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漁翁得利

3樓:啊武漢加油

the snipe freshwater mussel contends with, benefits as the third party in a dispute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原文及翻譯

4樓:好2的諾言

【解 釋 一】有一句古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簡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

漁者得而並擒之。解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蚌:

生活在淡水裡的貝類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形的外殼。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出 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示 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提示】這是一則十分生動的寓言故事。

它告訴我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早已成為大家常用的成語。【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註釋】且——將要趙——春秋戰國時國名伐——攻打方——正在。曝(pù)——晒。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戰國時有名的說客。

惠王——趙國國君易水——河流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曝——晒。甘——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支——支援,即相持、對峙鷸(yù)——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箝(qián)——同「鉗」,夾住。

喙(huì)——嘴,專指鳥獸的嘴。雨 (yù)——這裡用作動詞,下雨。即——就,那就。

謂——對..說。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並——一起,一齊,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處,這裡指疲弊的意思。擒——捕捉【寓意】《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詩文翻譯】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

』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5樓:轉過圈的念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 【翻譯】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說:

「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怕出來晒太陽,但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說道:

「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兩個都不肯捨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

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

「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註釋 趙——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燕——音煙,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曝——音鋪,就是晒的意思。 鷸——音玉,一種水鳥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長,捕食魚、蟲、貝類。 甘——音錢,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音會,嘴,專門指鳥和獸的嘴。 漁者——就是後面的「漁父」,以捕魚為業的人。 擒——音琴,擒獲,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援,這裡是相持、對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處,這裡是疲弊的意思。 評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

這個故事說明: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6樓:呃哈哈偶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通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我們受到什麼啟發

7樓:碧海藍天

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8樓:新來的菜鳥

為人處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希望能幫到你!

9樓:莎琪麗的春天

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想著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相互潛質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了空子

鷸蚌相爭古文加翻譯

10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

翻譯: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

「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方——剛剛。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雨——這裡用作動詞,下雨。

出自:漢 劉向《戰國策·燕策》

主旨:文章講訴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寓意: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作品成就影響: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戰國策》採用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

《戰國策》也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於不同目的,讚美其「美於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11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⑨之。

【字詞註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

③曝(p)):晒,這裡指蚌上河灘晒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

⑤鉗(qi2n):夾住。⑥喙(hu@):

鳥類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

抓住。【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晒太陽,一隻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晒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

」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含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出自於劉向的 戰國策 燕策二 鷸蚌相爭 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 鷸蚌相爭 而已,必定讓秦國得 漁翁之利 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若用在水滸傳中鷸蚌漁翁各指誰

宋江 鷸 方臘 蚌 朝廷 漁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成語用在 水滸傳 中,鷸 蚌 漁翁分別指誰?鷸指梁山好漢 蚌指方臘農民起義軍 漁翁指朝廷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一成語若用在 水滸傳 中,鷸 可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蚌 可指以田虎 王慶 方臘等為首的反抗朝廷的 叛軍 漁翁 可指以高俅為首的奸臣。...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沒有漁翁趕到最終的勝利會屬於誰?請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很可能是其中的任意一方 同歸於盡或者死其中一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沒有漁翁趕到最終的 勝利會屬於誰?請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 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 鳥會勝利,水產會被晒乾.鷸蚌相爭 如果沒有漁翁會怎樣 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y b ng xi ng zh ng,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