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引字是什麼意思,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0:46:49 字數 6394 閱讀 9516

1樓:他_是白羊座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引弦而戰。」

②《動》延長;伸長。《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垓下之戰》:「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引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⑩《動》掉轉。《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引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引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三國志·吳志》:「權引咎責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經引。」

「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讀音:yǐn

釋義:1.拉,伸:~力。~頸。~而不發。~吭高歌。

2.領,招來:~見。~子。~言。~導。~薦。拋磚~玉。

造句:一、圍繞著「追星」問題,老師引導大家議論,暢所欲言。

二、這節課,我們隨著老師的引導鑑賞了詩歌藝術。

三、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日漸走向成熟。

四、導遊小姐引導遊客參觀故宮博物院。

五、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要積極引導。

引字的古文意思以及例句

3樓:匿名使用者

引 古代術語。見載於清施定庵《弈理指歸圖·凡例》。大致有兩種含義:

(1)指引回被敵方切斷的棋子。近人徐去疾《圍棋入門》:「自遠應援圍中之子,使其乘機得出曰『引』。

」或相當於現代的「渡」。(2)即「退」。徐潤周《圍棋術語圖說》:

「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yǐn

(1)(會意。從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將射發。本義:拉開弓)

(2)同本義 [draw a bow]

引,開弓也。――《說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說林訓》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楚策》

長城以後,引弓之國,受命單于。――《史記·匈奴列傳》

丁壯者,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柄鐵摺疊環復…引之長丈許。――明·魏禧《大鐵椎傳》

(3)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滿(拉弓至滿)

(4)拉,牽挽 [draw]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呂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車避匿。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說新語·方正》

(5)又如:引日(拉轉日輪);引手(拉回手);引曳(牽拉)

(6)延長;延續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7)又如:引日(拖延時日);引年(延長年壽);引時(遷延時日)

(8)伸著 [stretch]

引首顧曰。――馬中錫《中山狼傳》

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9)又如:引首(伸長頭頸,抬起頭。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頸(伸長頸項);引臂(伸臂)

(10)

牽連;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連捕)

(12)

引導 [guide]

引之表儀。――《左傳·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轉(扭轉;轉回);引風吹火(引風助火勢。喻指煽風點火,加重事態);引商刻羽(指講究聲律、造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演奏)

(14)

帶領 [lead]

復夜引兵。――《資治通鑑·唐紀》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稟告、上書);引領(帶領);引線(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決、自盡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17)

又如:引決(自殺);引訣(引決);引藥(服毒自殺)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引入上諭中。――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19)

又如:引喻失義(援引例證以明理而失去大義);引經據古(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20)

薦舉 [re***mend]

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21)

又如:引援(推舉;引薦);引預(引薦,使之參與)

(22)

招致 [incur]

必親引問。――《資治通鑑·唐紀》

(23)

又如:引納(招致接納);引惹(招惹)

(24)

執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戰國策·燕策》

引次江北。――《資治通鑑》

(26)

又如:引避(引退,迴避);引遁(退卻,逃走)

(27)

選用 [elect]。如:引賢(選用賢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29)

又如:引類呼朋(呼引同類);引狗入寨(比喻主動把敵人或壞人引進來);引流(導引水流)

(30)

辭職 [resign]。如: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31)

舉起;豎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戰國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豎著耳朵);引飲(舉杯而飲)

(33)

承認 [recognize]

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過(承認過失);引罪(承認罪過)

(35)

延請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36)

取過來,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壺觴。――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樓:山海軒

引yǐn

基本字義

1. 拉,伸:~力。~頸。~而不發。~吭高歌。

2. 領,招來:~見。~子。~言。~導。~薦。拋磚~玉。

3. 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文。~用。援~。

4. 退卻:~退。~避。

5. 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於十丈。

6. 古代柩車的繩索:發~(出殯)。

詳細字義

〈動〉1. (會意。從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將射發。本義:拉開弓)

2. 同本義 [draw a bow]

引,開弓也。——《說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說林訓》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楚策》

長城以後,引弓之國,受命單于。——《史記·匈奴列傳》

丁壯者,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柄鐵摺疊環復…引之長丈許。——明· 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滿(拉弓至滿)

4. 拉,牽挽 [draw]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呂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車避匿。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說新語·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轉日輪);引手(拉回手);引曳(牽拉)

6. 延長;延續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時日);引年(延長年壽);引時(遷延時日)

8. 伸著 [stretch]

引首顧曰。——馬中錫《中山狼傳》

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9. 又如:引首(伸長頭頸,抬起頭。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頸(伸長頸項);引臂(伸臂)

10. 牽連;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連捕)

12. 引導 [guide]

引之表儀。——《左傳·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轉(扭轉;轉回);引風吹火(引風助火勢。喻指煽風點火,加重事態);引商刻羽(指講究聲律、造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演奏)

14. 帶領 [lead]

復夜引兵。——《資治通鑑·唐紀》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稟告、上書);引領(帶領);引線(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決、自盡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17. 又如:引決(自殺);引訣(引決);引藥(服毒自殺)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引入上諭中。——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19. 又如:引喻失義(援引例證以明理而失去大義);引經據古(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20. 薦舉 [re***mend]

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21. 又如:引援(推舉;引薦);引預(引薦,使之參與)

22. 招致 [incur]

必親引問。——《資治通鑑·唐紀》

23. 又如:引納(招致接納);引惹(招惹)

24. 執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戰國策·燕策》

引次江北。——《資治通鑑》

26. 又如:引避(引退,迴避);引遁(退卻,逃走)

27. 選用 [elect]。如:引賢(選用賢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29. 又如:引類呼朋(呼引同類);引狗入寨(比喻主動把敵人或壞人引進來);引流(導引水流)

30. 辭職 [resign]。如: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31. 舉起;豎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戰國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豎著耳朵);引飲(舉杯而飲)

33. 承認 [recognize]

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過(承認過失);引罪(承認罪過)

35. 延請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36. 取過來,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壺觴。——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名〉1. 引車前行的皮帶 [leather strap for pulling cart]

縣縣常以結引馳外為務。——《荀子·王霸》。注:「引,讀為靷。靷,引軸之物。」

屬引。——《儀禮·既夕禮》。注:「引,所以引柩車,在軸遁曰紼。」

執引者三百人。——《周禮·大司徒》

2. 卷首語;序言 [forward]。如:小引

3. 樂曲體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prelude]

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馬融《長笛賦》

4. 又如:引辭(宋元戲曲演唱時第一支曲子的泛稱,用以引起劇情)

5. 指商人運銷貨物的憑證 [license]

令客人赴官請引,自於茶園買茶…——《宣和遺事》

6. 又如:引行公店(鹽商聯合經營的機構);鹽引;茶引

7. 通行執照 [pass]

央李員外衙門上下打點使用了錢,見了大嚴,給引還鄉。——《警世通言》

〈形〉1. 長久 [long]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水經注》

〈量〉1. 長度單位 [formerly, a measure of distance]。古代以十丈為一引。今為市引的簡稱。1公里=30引

文言文中的念是什麼意思,在文言文中什麼字代表想念,思念,愛慕的意思?

1.惦記,常常想 惦 懷 頭 思想 想法 悼 舊。物。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 意 雜 信 3.說,讀,誦讀 白 戲劇道白 叨。經。書。4.廿 的大寫。5.姓。6.梵語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凡物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剎那義翻為念。1,常思 思念,惦念。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詩...

文言文中 向 的意思是什麼,素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 對著,朝著,與 背 相對 向背 b i 向北。2 目標,意志所趨 志向。方向。3 偏袒,袒護 偏向。4 近,臨 向晚。秋天漠漠向昏黑。5 從前 向日。曏者。6 從開始到現在 向例。一向。7 姓。漢字筆畫 1 向例 xi ng l 一向的做法 慣例。2 向使 xi ng sh 如果 假使。3 風向...

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1 動 吃 品嚐。呂氏春秋 察今 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朝代 戰國末年 釋義 品嚐一小塊肉就知道了一整鍋肉的味道,進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調和。2 動 嘗試。齊桓晉文之事 我雖不敏,請 試之。朝代 先秦 釋義 我雖然天生並不聰明,但是願意請求您讓我嘗試著做這件事。3 動 經歷 遇到。庖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