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定」,有以下幾個義項:
1、作形容詞,意思是安定、安專穩。例如:痛定思痛屬,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固定。例如: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 沈括《夢溪筆談·採草藥》山高風鉅,霧氣去來無定。——《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3、作動詞,意思是平定。例如:天下已定。——漢· 賈誼《過秦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 陸游《示兒》
4、停止。例如: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作副詞,到底、究竟。例如:卿雲「艾艾」,定是幾「艾」。——《世說新語·言語》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4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6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7樓:遇見若陽
意思是: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
一、者的組詞:
著者、佔者、強者、尊者、弱者
若者、兩者、後者、瞽者、前者
二、者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者,別事詞也。從白。
白話版《說文解字》:者,表示事物判斷的代詞。字形採用「白」作邊旁。
三、相關組詞:
1、再者[zài zhě]
再則。2、亡者[wáng zhě]
代表死去的人,也表示某些因為黑暗生物,例如吸血鬼、亡靈、惡鬼等,對生前的世界有迷戀。
3、兀者[wù zhě]
斷去一足的人。
4、候者[hòu zhě]
斥候,軍中任偵察之事者。
5、昔者[xī zhě]
往日;從前。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解釋
常見含義
[2]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代詞[3]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
用在名詞後,相當於「......這個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
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鴻門宴》 4.放在數詞之後。 例:
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助詞1.用在假設複句或因果複句中表停頓,以提示下文。 例: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鑑》 2.
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
上下之分也。 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
的樣子」、「......似的」。 例:
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4.
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也」的結構。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生僻/不確定含義
1.(不確定,雖然許多版本異譯為該含義,但《古漢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與助詞中的含義1相同)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2.(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複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
」、「......的話」。 例:
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4.
(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
」[4]《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9樓:天下無敵
文言文中者經常用作結構助詞,附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賓語的後面,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者」可以譯作「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這種「者」字結構可做主語、賓語、定語等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10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11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然後」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2樓:歲月不寒
◎ 再 zài
〔數〕(1) (會意。小篆:從一,冓( gòu)省。「冓」是「構」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兩部分材木架起的樣子。本義:第二次)
(2) 同本義 [another time]
再,一舉而二也。——《說文》。按,冓者,加也。對耦之詞曰二,重疊詞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禮·司刺》
樊纓十有再就。——《周禮·巾車》
酒肉之賜弗再拜。——《禮記·玉藻》
過言不再。——《禮記·儒行》。注:「猶不更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再戰而燒夷陵。——《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再遷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敵槍再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再則曰老大帝國。——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錄一堂(複審一次);再速(再請);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蠶第二次蛻皮時的不食不動狀態)
(4) 兩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稅。——《鹽鐵論·本議》
擊趙者再。——宋· 蘇洵《六國論》
日再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再奪門。——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獄中雜記》
詞性變化
◎ 再 zài
〈副〉(1) 事情或行為重複,繼續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廟。——葉紫《星》
(2) 又如:再試一次;拿來再商量;再議;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闡(再度顯揚)
(3) 重,重新 [anew]
勿復再言。——《漢書·李廣蘇建傳》
再火令藥用。——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計(重新謀劃);再審(重新審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點兒;再多點兒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點菜;再創新紀錄;再行(另外進行某項活動)
(8) 與否定詞配合使用,強調情況的普遍性
進了門,找周嫂子,再找不著。——《紅樓夢》
(9) 用於讓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麼」、「不管怎樣」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腳也能過,山再高手也能攀。——《趕車傳》
(10)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動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慪的人難受。——《紅樓夢》
(11) 表示兩種行為或情狀並舉、並存、相當於「且…且」、「又…又」
其詞旨乃典乃文,再懇再切,實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紀事》
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1 動 吃 品嚐。呂氏春秋 察今 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朝代 戰國末年 釋義 品嚐一小塊肉就知道了一整鍋肉的味道,進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調和。2 動 嘗試。齊桓晉文之事 我雖不敏,請 試之。朝代 先秦 釋義 我雖然天生並不聰明,但是願意請求您讓我嘗試著做這件事。3 動 經歷 遇到。庖丁解...
在文言文中齷齪是什麼意思,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齷齪 w chu 比喻人的思想 品德惡劣 卑鄙齷齪.古時候指 過分謹慎,拘於小節 另意 不夠光明磊落,鼠裡鼠蹊.猥瑣,詞典解釋有兩個義項 1 容貌 舉止 庸俗不大方 2 身材 不魁梧 短小 斯 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斯 s 這,這個,這裡。乃,就。文言文中常用註釋 古同 廝 卑賤。這廝 古同 澌 盡...
文言文中的念是什麼意思,在文言文中什麼字代表想念,思念,愛慕的意思?
1.惦記,常常想 惦 懷 頭 思想 想法 悼 舊。物。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 意 雜 信 3.說,讀,誦讀 白 戲劇道白 叨。經。書。4.廿 的大寫。5.姓。6.梵語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凡物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剎那義翻為念。1,常思 思念,惦念。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