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字操威柄

2021-03-04 08:04:24 字數 5029 閱讀 5853

1樓:朝小樹

很明顯的分權,宰相全力過於集中,所以要把全力劃分給六部,鞏固皇權

2樓:匿名使用者

**集衝櫻權,收權歸帝王,分散丞散含叢相權利,這是朱明早期狀況,避免皇權與相權的衝突,但個人認為,到後期並不有效,相權最終歸於內閣,像萬曆朝,丞相制度對中下能力的皇帝確實有輔助作用,但對於英明帝王卻是一種掣肘,到後期便是內閣取代丞相,但也老瞎權力一分為五,六甚至七

3樓:持鉞人

朱元璋這招使皇權更加集中,避免了自春秋以來的王權與相權之爭,使**集權更加一步。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字操威柄...

4樓:維京繼承人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字操威柄...

這一段史料主要講丞相制被廢,中書省這一發布命令的中樞被六部分權取代----這樣各部得尚書就有了很大的權力,侍郎(也就是尚書的副手)的權力次於尚書

另外又設立大學士作為顧問---來議政(這後來成為了內閣)

但是這個史料認定這些機構制度的變動----目的和結果在於 帝方字操威柄(也就是增加**集權)

但是我對此存在著質疑(該事件應該是胡惟庸案後---您的資料是不是明史阿?---明實錄更真實一些)

以下為我的argument

明朝洪武十三年五月太祖誅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十五年(2023年),太祖仿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1] 朱元璋為什麼要廢相而設大學士呢?

普通認為,朱元璋如此作為的目的是想搞個人**。對於這種看法,我認為是不妥當的,因為從已知的文獻中找不出他如此作為是想**的證據。

朱元璋並不是從當皇帝之始就不設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才有廢中書省的舉措,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有表現出對丞相一職的恨之入骨之情。《明史稿》載:「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以統領眾職,置屬官參議,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中書舍人,分錢糧禮儀刑名營造四部,以條理管轄。十三年,正月誅胡惟庸,遂罷中書省。......二十八年敕諭群臣:

『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若說朱元璋廢相是有意當****之君,在當皇帝之始就不設丞相豈不快哉?

何苦一十三哉勞思費神?要知道,「歷朝制度,皆取時宜,況創制立法,天子之事,既出聖裁,實為典要。」(洪武朝許士廉語)[2]朱元璋當皇帝時不太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因此,朱元璋廢相必定有其它原因。

《明太祖實錄》載,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罷中書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佈告天下。詔曰:

「朕膺天命,君主華夷,當即位之初,召叢集臣,講求官制,遠稽漢、唐,略有損益,亦參以宋朝之典。所以內建中書省、都督府、御史臺、六部;外列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轉運鹽使司、提刑按察司和府、州、縣,綱維庶務,以安兆民。朕嘗發施號令,責任中書,使刑賞務當。

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晝**昏,酣歌肆樂,各不率職,坐視興廢,以致胡惟庸私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撓政以誣賢,因是發露,人各伏誅。特詔天下罷中書,廣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歸,庶不口煩。於戲!

周職六卿,康庶民於宇內,漢命肖、曹,肇四百年之洪業,今命五府六部詳審其事,務稱厥職,故茲詔諭。」[3]在這裡,朱元璋提到了他開始是如何創制的以及現在如何要改制。這裡說的比較簡單,我們再來看他的幾則史料,當更明白。

「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相,出納君命,總理百僚。當是時,設法制度,皆非先聖先賢之道,為此設相。之後,臣張君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鑑秦設相之患,相繼而命之,往往病及幹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4]「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矇蔽故也。

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也。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5]「胡元之世,政專中書。

凡事必先關報,然後奏聞。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尋至大亂,深可為戒。」[6]朱元璋顯然認為丞相容易「張君之威福」,而作惡多端,又認為元亡的原因在於「政專中書」、 「委任權臣」。

因為這些認識再加上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給他的切身體會,朱元璋才決意廢相。

《明太祖實錄》卷129載,[洪武十三年正月]已亥,胡惟庸等既誅,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之紀綱。

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結於眾舌,朋比逞於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

如此,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為如何?」《明太祖實錄》卷239載,洪武二十八年(公元2023年)六月,太祖御奉天門,敕諭文武群臣曰:「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從以上兩條史料來看,朱元璋廢相在主觀上並非為了加強君主**,或許更應該說是為了分權制約。其罷中書省之前,「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

」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和對歷史的總結,朱元璋改變了他原來的做法,想出了「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的辦法。而相權並未集於皇帝,而是分於諸臣,所謂「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這是與加強君主**有明顯區別的。

《明史"職官志1"序》載:「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

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平反則參之大理寺,是亦漢九卿之遺意也。分大都督府為五,而徵調隸於兵部。

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是時吏、戶、兵三部之權為重。」此處記載也可說明相權並未集於皇帝,而是分於諸臣。

從萬曆初年高拱事仟上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事皆朝廷總之」並非事皆皇帝總之,那道驅除高拱的《皇帝聖旨、聖母皇太后懿旨、皇貴妃令旨》上說:「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服都強奪自專,通不許朝廷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便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你每大臣……如何只阿附權臣,蔑視主上?」可見在古人眼裡朝廷並不等於皇帝,高拱之被驅逐,並非只因他蔑視主上,而主要是因為他事實上已成了一個目無朝廷的超級權臣,破壞了分權制衡的體制,失敗是自然之事。

綜上,我認為朱元璋廢相的本意不在加強皇權,而在分臣下之權,使臣下無法「張君之威福」,而作惡多端。若朱元璋意圖**,則「升六部」何為?「事皆朝廷總之」又是何種打算?

朱元璋身前如秦始皇,個人要**便**,哪需如此含蓄?其後如康熙如雍正,制度要**便**,哪需如此虛偽?雄霸天下之朱元璋行事需要如此小心謹慎麼?

事實上「所以穩當」四個字足以道出其心理。識者知之。

資料[1]參《明史稿》《志》54,《職官一》

[2]《明太祖實錄》卷129

[3]《明太祖實錄》卷129,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詔

[4]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問文學之士》

[5]《明太祖實錄》卷59

[6]《明太祖實錄》卷117

希望您能夠給分

本人建了 以史為鏡 這一歷史知道團,希望您以後能多多支援我團,有歷史方面的疑問可以來諮

詢(我團雖新建,高人卻不少)

另外,有數學,物理,天文學的問題均可向在下諮詢,謝謝

5樓:

是洪武13年朱元璋廢除宰相,包括六部在內的**各部門直接聽命於皇帝。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空前加強的表現。

6樓:雨薇初

廢丞相權歸六部。首先避免了一些**和集權的行為,有利於事務的正確處理。廢丞相是為了維護**集權,天下已經成為了家天下,統治者要維護自身以及自己的宗族的利益。

丞相作為一個文官之首是需要處理很多事務,是皇帝必不可少的助手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又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利。所以權歸六部。既分散了丞相的權利提高的皇帝的權利又避免了丞相的**。

7樓:登入

君主****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進一步鞏固。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

明清兩代,以六部為**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君主**加強,**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其一,集中地方權力於**。

其二,集**權力於皇帝。具體表現為廢除丞相制,權分六部。

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

明太祖採取的補救措施即設立內閣。

8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有利於加強**集權,也體現了我國古代封建皇權的變化軌跡,帶**權利的過分集中,不利於地方**機構的發展

9樓:缺鈣成員

廢了丞相,皇帝就少了助手,權力是集中了但事也多了,所以朱元章是勞模,但他的子孫不願意做勞模,於是內閣大學士輔政,有名的首輔張居正。太祖成祖都很好的執行了這個政策,後來慢慢的內閣大學士就有了丞相的功能。你看張居正權力多大。

10樓:匿名使用者

**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加強。

閱讀下面材料: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要我們翻譯?還是猜出處啊? 一看就知道出自明史了,不設丞相就朱元璋搞出來的 意思是說 把丞相這個職位撤了,以後不捨這個崗位(報考這個公務員崗位的考生可以死心了),中書省的權力分配到六個部門,搞個尚書管天下事情,2個副手叫侍郎。

後面木有了 翻譯不了啊

中為什麼設定頁碼不連續,word中為什麼設定頁碼不連續

1開啟word檔案,進入 開始 標籤下的選單,啟動顯示編輯標記,顯示 隱藏編輯標記按鈕,或同時按快捷鍵ctrl shift 8。2啟動顯示編輯標記後,word檔案中就會顯示各種編輯標記,也包括 分節符 3第一種方法是直接刪除不連續頁碼前面的分節符,之後word就會自動修改頁碼成連續的頁碼 將游標移到...

設A,B為n階矩陣,且AB0,則A,B中至少有不可逆

1.n階矩陣a是可逆矩陣,2.n階矩陣a可表示為有限個初等矩陣的積。1與2是互相等價。見線版性代數 華工出版社 權 p38 定理2.11 假設a.b都為可逆矩陣,根據上面那個定理,ab不等於0,與ab等於0矛盾 所以假設不成立,a.b至少有一個為不可逆矩陣。反證.若a,b都可逆 則 a 0,b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