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看活 kàn huó
例:《水滸傳》第二五回:「這婆子卻看著那婦人道:『大娘子,我教你下藥的法度:如今武大不對你說道教你看活他?你便把小意兒貼戀他。』」
2.蠲疾juān jí
例:明楊珽《龍膏記·酬詠》:「他金丹蠲疾,既投續命之膠;玉薤臨風,又吐驚人之語。」
3.蠲痾 juān kē
例:晉郭璞《丹木贊》:「爰有丹木,生彼淆盤,厥實如瓜,其味甘酸,蠲痾闢火,用奇桂蘭。」
4.起肓qǐ huāng
例:清褚廷璋《徐勇庭到都晤贈》詩:「起肓砭疾藉良友,定許唱和同於喁。」
在古代用語中而的用法是什麼怎樣判斷?
2樓:畫傾顏
古代用語而」用法是:
一、表並列關係
表並列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後項無主次輕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並列關係的前後兩項可以互換位置。也就是說,在判斷「而」到底是不是表並列關係時,只要看它連線的前後兩項能不能互換位置,互換之後影響不影響句意的表達。
如果能且不影響句意,則一定是表並列關係。大多數情況下,表並列關係的「而」一般不需譯出,有時也可譯為「並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2、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二、表遞進關係
表遞進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在語意上比前項更進一層。在譯文時,「而」可譯為「而且」「並且」。
如: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2、然則將軍之仇報,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四、表修飾關係
表修飾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後項分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時間等。也就是說,判斷「而」是不是表修飾關係,只要看它所處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了,如果「而」連線的前項是狀語,後項又是動詞,那它肯定是表修飾關係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
2、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荊軻刺秦王》)
3、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賦》)
五、表假設關係
表假設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結果是在前項假設的基礎上產生的。一般在譯文時,能在前項前面加上關聯詞「如果」。
如: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2、苟非吾之所有,雖一豪而莫取。(《赤壁賦》)
3、城入趙而璧留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表承接關係
表承接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項和後項之間有一種動作行為的前後相承關係。一般地,譯文時,在前項和後項之間可能加進「然後」「接著」等表動作行為延續的詞語。
如: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
2、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3、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4、圖窮而匕首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七、表因果關係
表因果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項和後項之間存在一種前因後果,或前果後因的關係。在譯文時,一般可加進關聯詞「因為」「所以」等。
如:1、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3、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八、表目的關係
表目的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是前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在譯文時一般可以加進「為了」「目的是」等詞語。
如:1、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2、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擴充套件資料:
「而」詳細釋義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表示指示,相當於「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3樓:滿意請採納喲
古代用語虛詞「而」用法判斷
一、表並列關係
表並列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後項無主次輕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並列關係的前後兩項可以互換位置。也就是說,在判斷「而」到底是不是表並列關係時,只要看它連線的前後兩項能不能互換位置,互換之後影響不影響句意的表達。如果能且不影響句意,則一定是表並列關係。
大多數情況下,表並列關係的「而」一般不需譯出,有時也可譯為「並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2、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3、小學而大遺。(《師說》)
4、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二、表遞進關係
表遞進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在語意上比前項更進一層。在譯文時,「而」可譯為「而且」「並且」。
如: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2、然則將軍之仇報,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4、有怠而欲出者。(同上)
四、表修飾關係
表修飾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後項分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時間等。也就是說,判斷「而」是不是表修飾關係,只要看它所處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了,如果「而」連線的前項是狀語,後項又是動詞,那它肯定是表修飾關係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
2、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荊軻刺秦王》)
3、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賦》)
4、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五、表假設關係
表假設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結果是在前項假設的基礎上產生的。一般在譯文時,能在前項前面加上關聯詞「如果」。
如: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2、苟非吾之所有,雖一豪而莫取。(《赤壁賦》)
3、城入趙而璧留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4、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六、表承接關係
表承接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項和後項之間有一種動作行為的前後相承關係。一般地,譯文時,在前項和後項之間可能加進「然後」「接著」等表動作行為延續的詞語。如: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
2、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3、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4、圖窮而匕首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七、表因果關係
表因果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前項和後項之間存在一種前因後果,或前果後因的關係。在譯文時,一般可加進關聯詞「因為」「所以」等。
如:1、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3、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八、表目的關係
表目的關係是指,「而」連線的後項是前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在譯文時一般可以加進「為了」「目的是」等詞語。
如:1、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2、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
古代宮廷用語、規矩
4樓:s潔西卡
1、請安:古代宮廷請安用語中,男人和女人請安的方式不同,女子對長輩的請安禮叫做「蹲安禮」,俗稱「半蹲兒」,昔日滿族婦女早晚向公婆請安或拜見賓客、長者時常施此禮。清中期後,這種禮節逐漸被雙手放在左側腰際、身前屈、腿稍彎的施禮所取代。
2、皇家祭祀:祭天也稱祀天、郊祀,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帝王祭祀典禮中最莊嚴、最隆重的活動。
3、齋戒:分為三種,散戒、致齋、清齋。齋戒期間,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參加典禮儀式的文武侍臣必須沐浴更衣、戒除嗜慾、不飲酒、不吃葷,更不能近女色,用來表示對天的虔誠。
4、陳設:祭天時的陳設要求更嚴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門外的位置、犧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嚴格按照規章來進行,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也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如一般魚之類的菜會放在中間等。
5、稱呼:臣子對上司的說話就是上報告的時候,一般就是一微臣和臣,還有就是小臣或者就是卑職。奴婢回答上司:
從有王朝開始回答語是諾,到了五代十國後面的就用遵命(不包括清王朝),清王朝自然是用喳這個語言來回答。還有奴婢對自己的自稱:一般有奴婢,屬下和賤婢。
接受一詞怎麼用古文表達,未來一詞在古代怎麼說?
接受 是雙音節詞,古文多為單音節詞,就是一個字的詞。接和受,在承接 收受的義項上,它們是同義聯合,只用其中一個字即可。如 漢興,接秦之敝。再如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還可以用同義詞,如 納 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歡的字或者詞?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歡的字有 好 嗜 喜 愛 說 今為悅 羨 憐。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
文學一詞在古代指什麼,文學一詞最早是指什麼
官職名.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 文學 即學校負責人稱為 張文學 李文學 等,直到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才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文學 一詞最早是指什麼 逗文學地一詞最早是表示官職名。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逗學地即學校負責人稱為逗張文學地 逗李文學地等直到魏晉後期,...
古代有沒有經濟一詞經濟一詞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哪本書
v 一 古代漢語中的 經濟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 經濟 一詞。經濟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都是 經世濟民 經國濟物 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二 中文 經濟 的語源是日譯西文 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 被直接譯為 富國策 生計 理財學 等詞。首先用漢字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