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層zg動恪
(copy1)根據輪廓可知,該大洲為亞洲,亞洲大部分位於北溫帶.
(2)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
(3)讀圖可知,甲地為印度,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特點是全年氣溫高,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四個月中,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乙地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溫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4)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圖中顯示該氣候特點是全年氣溫高,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四個月中,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旱澇災害是制約印度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5)挑選較突出的幾條即可,比如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亞洲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等等.
故答案為:
(1)北溫帶;
(2)呈放射狀;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
(3)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四個月中;
(4)旱澇災害是制約本地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5)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亞洲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讀我國石油進口部分通道示意圖1 和甲、乙兩地氣候資料圖2 ,完成下列問題。 (1)「新月沃土」是指
2樓:簍睏灛
(1)水源;沙漠化, 次生鹽鹼化
(2)最高月氣溫不同,最低月氣溫不同。(氣溫的年內較差變化幅度不同)容
;最高月氣溫出現的時間;降水總量不同;季節分配不均 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
(3)管道運輸的優點:線路短,可節省時間和運輸費用;加大石油進口的安全性
(4)開源:優化能源結構(擴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努力加大本國能源的勘探與開發 節流: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調整產業結構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下圖為世界某島嶼等高線示意圖和甲、乙兩地氣候資料。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小題1:關於甲、乙兩地氣候的
3樓:手機使用者
小題1:c
小題2:d
試題分析:
小題1:解題的關鍵首先在於判斷兩地的氣候型別,根據兩地氣溫、降水的差異,尤其是降水集中在冬季,屬於冬雨型氣候,故為**帶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排除a、b。
其次要注意兩地氣候資料圖中,縱座標降水量的數值不一樣(據此可以排除d)。故答案c正確。
小題2:甲乙兩地都是地中海氣候,但是甲地降水量明顯少於乙地,據該地等高線圖以及該地盛行風向為西南風可知,造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地形不同,甲處於盛行風背風地帶,降水少;乙處迎風地帶,降水多。
讀圖甲和圖乙,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所示國家地跨兩大洲,數字①②屬於兩大洲分界線的是______(填數
4樓:匿名使用者
讀圖可知:(1)圖中所示國家是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數字②是烏拉爾山脈,屬於亞歐兩大洲的分界線,①是伏爾加河;a地所在的地形區名稱是中西伯利亞高原.
(2)圖中字母b是北海道島,c工業區分佈在太平洋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3)圖中所示國家鋼鐵工業都很發達,發展條件各有優勢,據圖示資訊比較分析,兩國發展鋼鐵工業的優勢是ri本依靠新技術,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等優勢;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度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是海陸兼備的國家;日本地處中緯度地區,以**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是典型的島國.
故答案為:
(1)②;伏爾加河;烏拉爾;中西伯利亞高原;
(2)北海道;太平洋及瀨戶內海沿岸;
(3)資源豐富;海洋運輸;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度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答:日本地處中緯度地區,以**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是典型的島國
讀亞洲部分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讀亞洲部分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將圖中(東經100 附近)數碼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1 西西伯利亞 蒙古 青藏 中南 葉尼塞 黃 長 湄公 2 北冰 太平 太平 3 長江 讀 亞洲部分地區圖 1 將圖中 東經100 附近 數碼所代表的地理名稱,填在下列空格中 地形區 1 地來形區 西西伯利亞平 源原,葉尼塞河,湄公bai河 du 2 河流特徵zhi深受地形的影響 亞洲地dao形以高...
讀世界部分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國已經成為西歐最
1 北海擁有 來豐富的油自氣資源,baia英國擁有北海海域面 du積的46.7 為歐洲最大 zhi的油氣生產國,另外該dao地區還蘊藏的另外一種自然資源漁業資源 2 從圖中看出,b是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該島嶼北部被北極圈穿過,北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該半島沿海的峽灣已成為旅遊勝地,該地區峽灣形成的原因...
下圖是「我國部分地區年太陽輻射等值線分佈圖」,讀圖完成1 2題。下列城市中,年太陽輻射
因為太陽高度是從bai直du射點向四 周遞減的,所以zhi從太陽dao直射點向四周等距減小。在赤專道屬上太陽高度相差1度,距離相差111km,經度就相差1度,但除了赤道上的1經度是111km外,其他任何緯線上,1經度的距離是111 cos 為當地緯度 相除,所得的經度肯定大於太陽高度相差的度數。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