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國文學中表達怎樣的意蘊,中國古代文學4個美學特徵

2021-03-04 09:13:58 字數 2613 閱讀 4747

1樓:雲鵠不喜

解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的就是酒了。

排解愁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中國古代文學4個美學特徵

2樓:填詞柳三變

中國古代文學的美學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情境交融的美學意蘊。

審美中常產生的活動形式有:一是觸景生情。在自然美的欣賞或以自然景物為反映物件的文學創作中,觸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審美情感活動。

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這說明審美主體由於感受到不同的、變化著的自然景色,從而產生變動的、內容相異的情緒和情感活動。作家在觀賞自然景物時,會「聯類不窮」,形成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同時也會「情以物遷」,引起復雜的情感,如陸游重遊沈園,由眼前的景色而觸發起過去與唐琬在此相遇的回憶,從而發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慨嘆,這就是對自然景物的聯想推動情感活動的一例。二是同情共鳴,當我們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時,常常會對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在共鳴中,讀者使自己的感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互交流、融成一片,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這所憎,甚至化身為作品中的一個人物,扮演一個角色。如看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悲切地葬花時,讀者也不由得落下了同情的眼淚。三是移情感受。

移情感受是我們在讀作品時,因情感的能動作用而由自然事物的特徵與人的情感、活動的相似而形成的類似聯想。在這種聯想中,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徵與人的感情活動在意識中完全融為一體,使人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動,如「西風愁起綠波間」「菊殘猶有傲霜枝」等描寫,就是這一類的例子。

(2) 「和」的審美意蘊。

「和」是中國古代文學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徐復觀先生認為,中國文化「走的是人與自然過分親和的方向」。這種人與自然的親和傾向,在《詩經》和唐詩宋詞等作品中都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如《詩經》開篇的《周南·關睢》,以水鳥和鳴起興,吟詠男女之間的戀情,即給人一種溫暖和諧,人與自然無限親近的感覺。《詩經》、唐詩中有多種型別的詩,有田園農事的、愛情婚姻的、征戰宴飲的等等,但無論哪一型別的,人與自然的融恰親和,都是其基本傾向所在。《小雅·采薇》寫出征戰士久役歸來的心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雖充滿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風秋雨的景象來體認人與自然生命之節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諧的心態卻是顯見的。中國古代文學中經常表現出來的人倫親情之「和」,也具有深刻的美學意義。

在《詩經》時代,史伯、晏嬰、子產等都曾言「和」,在先秦諸子文章中也都常言「和」,他們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審美心理之和,或進入社會倫理層面而言和。特別是從孔子提倡「中和」起就包含著文學家對人倫親情之和的重視。否則,孔子就不會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對《關睢》的評價上,他提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命題為後世文學審美奠定了基本原則和標準。

而「和」的理論沒有古代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實踐和開掘,這種理論可能還是一個較為抽象、空洞的理論原則,很難化成一種深厚、親諧的美的感受。

(3) 悲壯的憂患意識與美。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憂患意識具體說主要表現在:一是孟子《盡心》篇所說的「民之大命在溫與飽」的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發,反抗剝削壓迫、橫徵暴斂的「庶民」憂患。二是「孤臣孽子」式的憂患,遠可追溯到周文王那裡,是周人德治精神、警天保民思想和居安思危、朝乾夕惕危機意識的體現。

近則是處於衰世、亂世的人們對即將崩潰的國家的政治危機和艱難人生的深刻體驗。但不管哪一類憂患,它們都不是繫於個人,而是與民族、國家命運緊緊聯在一起的。與憂患意識相關的「美刺」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引人注意的一個問題。

「美刺」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它最早是在《毛詩序》中得到完整系統的表述的。朱自清先生說:「『美刺』之稱實在本於《春秋》家。

公羊、苛褐卸嚶謾帷鄭燦小藍瘛幀薄1熱紜妒分械摹懊來獺本圖腦⒆乓允桑允痰撓腔家饈逗駝治關懷,這也正是後世文人提倡美刺精神的意蘊所在。憂患意識與美刺的結合正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表達的崇高、悲壯、優美、沉鬱的意境,有強烈的美感力量。

(4) 「比興」的藝術感染力

「比興」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重要的美學特徵。關於「比興」,它並非僅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作家基本人生觀和人生態度。前面談到的《詩經》、唐詩等的審美意蘊時,我們也曾談到人與社會的親和意識,而這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運用的一種理論,如觸物生情、託物寓情、感物吟志、情景交融中都通過「比興」表現出強烈的美的特徵。

比如說《詩經》的「比興」中就含有「引譬連類」的思維特色,這對後代文學作品就有重要影響。「引譬連類」最初代表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追溯到遠古的宗教神話,後又隨先秦理性思潮興起而演化為一種十分流行的哲學思維方式,如《周易》立象盡意取譬明理的思維特徵,《國語·周語》的「物象天地,比類百則」及墨子的「類」「故」「理」的思維法則等,都體現了這一點。《詩經》的比興顯然也有這方面的意義。

孔子提出的「詩,可以興」的命題,即包含對《詩經》這種比喻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認同。比興所內含的這種「引譬連類」的思維法則,實際上對後世文學中美學的發展帶來很重要影響。文學作品中以比興而提倡藝術的寄寓深永、含蓄而富有韻味、意境,這從常州詞派提出的「重寄託」、重「意內而言外」的比興主張以及王士禎等標舉的「神韻」之作中便能看出。

《詩經》《楚辭》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美」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東風西風在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各指什麼

朱自清散文 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可見東風為春風。東風還有比喻革命的 進步的推動力量或氣勢,滿江紅 喜東風浩蕩海天寬,西風落。西風在此被喻為腐朽沒落的力量或氣勢。李白 長幹行 八月西鳳起,想君發揚子。八月算是秋天了,故西風為秋風。文革時期西風用來比喻主義國家敵對勢力,賀敬之 ...

射鵰英雄傳的文學地位如何呢,金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為什麼

這是武俠 消遣品,雖然我們非常尊敬金庸先生,但我們還是認為,先生的作品文學價值並不很高。至於文學似乎地不存在神馬地位,講地位的那是官場。講究排位學。從排位顯地位,歷史十分悠久。比如有十位副市長,一起岀場都是有順序的,不能亂來。文學地位應該不輸名家文學。很多描寫也很不錯,金庸文筆好,很有意境。射鵰 和...

魯迅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是怎麼樣的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扮演了一個導師式的角色。他被稱為 中國現代文學的旗手 他當之無愧!雖然他寫的文章在今天的人看來是十分難懂,十分偏激和尖銳,但在當地時,無論在文學體制的創新上,還是從喚醒人民的覺醒上,他的文章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魯迅最擅長寫雜文,而這些雜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後來雜文寫作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