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秋心為愁。
秋鴻代表蕭瑟離別哀傷,
秋風代表寒冷寂寞肅殺
2樓:cw豆奶
想念、離別、懷舊、思親
3樓:陌上榮客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一般以秋表達愁思
讀了詩中的秋,我知道古人常借秋來表達()的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常借秋來表達(思鄉和思念親人)的情感。
故都的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5樓:愛漂漂淼淼
郁達夫《故都的秋》(2023年8月)表達了何種情感?對此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是認為此文表達了讚頌秋天的情感。郁達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說:「前兩年,因去北戴河回來,我曾在北平過過一個秋,在那時候,已經寫過一篇《故都的秋》,對這北平的秋季頌讚過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結尾也鮮明地表達了這種情懷: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二是認為該文表現出一種憂鬱、孤寂和落寞的心境。比如文中寫一片飄零的槐葉,幾聲秋蟲的哀鳴,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者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更有甚者從題目中去推尋:為何不是《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是因為《故都的秋》反映了作者憂國的深沉情懷。
理由之一是本文寫作時間在2023年「九·一八」事變和2023年「一·二八」戰爭相繼發生之後,用「故都」一詞更能折射出作者的悲涼思緒,表達對國家的深深的隱憂,體現他的「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理由之二是郁達夫本人在2023年夏遊覽了青島、北平和北戴河等地以後,就在遊記裡寫下了這樣的感慨:「在關以內和關以外,何嘗沒有明媚的山川?
但大好的山河,現在都拱手讓人拿去築路開礦,來打我們中國了,叫我們小百姓又有什麼法子去拚命呢?古人有『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的詩句,希望袞袞諸公,不要誤信詩人,把這些好地方都看作了雪地冰天,丟在腦後才好!」(《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遊》)這說明作者雖然在巡遊,但在民族危機面前不能不時刻流露憂國憂民的情緒。
阿英說:「郁達夫的小品文,是充分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的社會裡的苦悶心懷。即使是記遊文罷,如果不是從文字的浮面來了解作者的話,我感到他的憤悶也是透露在字裡行間的。
他說出遊並非『寫憂』,而『憂』實際上是存在的。」(《郁達夫小品序》)
三是認為這篇文字是歌頌與悲啼兼而有之,文中寫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就證明了這一點。
雖說一篇文學作品一經問世,對它的解讀也就由不得作者本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掘文章的內部和外部的含義,但也會因為解讀者的主觀認識造成遊離或者是偏離文章主旨的弊病。
《故都的秋》的主旨是頌秋,理由有三:一是作者到故都北平的原因,原是為了避暑。據郁達夫的兒子鬱飛回憶:
「2023年7月杭州酷熱,父親和母親便帶了才六七歲的我上青島去住了一個月,隨後又去當時的故都北平。」(《關於我父親的〈故都的秋〉》)而並非是因為感覺北平即將陷落敵手,而要千里迢迢趕往此地去飽嘗故都的風物。作者到北平並不存在落寞孤獨的心境,在寫完《故都的秋》(2023年8月17日)之後,作者在8月18日去了天壇,8月20日至北戴河,8月23日上景山,遊故宮,8月25日,上萬牲園、北海等處,遊興甚濃,絲毫不見苦悶和寂寞,從青島到北平和北戴河,兩個月的度假,郁達夫著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二是這篇文章本是一篇急就章。郁達夫在《故都日記》2023年8月16日(七夕)這一天記道:「今天是雙星節,但天上佈滿了灰雲。
晨起上廁所,從槐樹陰中看見了半形雲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確是北平的新秋。晚上看了一遍在青島記的日記,明日有人來取稿,若寫不出別的,當以這一月餘的日記八千字去塞責。接《人間世》社快信,王佘杞來信,都係為催稿的事情,王並且還約定於明日來坐索。
」8月17日日記:「晨起,為王佘杞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
」當然郁達夫能一蹴而就此文,與郁達夫對北平的熟悉是分不開的。2023年始,郁達夫曾在北平生活了一年多,對北平充滿了好感:「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無一不可愛的,就是大家覺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聯合上一起,在我也覺得是中國各大都會中所尋不出幾處來的好地。
......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北平的四季》)「北方如北平,就是一個理想的都城。」(《住所的話》)
《故都的秋》算是隨筆一類的文字,和他用心專注的遊記文字不同,郁達夫把這類文字做成集子,取名《閒書》。而被大家稱道的《故都的秋》,作者本人對此並未看重,郁達夫在《寫作的經驗》中說過:「平生的信條,第一是『被催逼出來的文字,決不是好作品。
』因之我自開始寫作到如今,從沒有寫過一篇有自信的作品」。在《記閩中的風雅》中說:「我常以為寫印象記宜於速,要趁它的新鮮味還不曾失去光輝中間;但寫介紹、批評、分析的文字,宜於遲,愈觀察得透愈有把握。
」既然《故都的秋》是一篇即興寫成的文字,因此其中的感情流露也是隨性的,過度的解讀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6樓:曠野微塵
故都的" 秋",其實是郁達夫的" 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現的"種種衰亡的生命" 正好顯示了作者對生命滿懷感傷與哀憐的情感態度,並由此奠定了本文"悲涼"的情感基調。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7樓:匿名使用者
對故都的思念,對祖國的熱愛
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的背景是什麼
故都的秋 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裡,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點精製的菜,喝點...
高中課文故都的秋題目中能得到什麼資訊分析
秋,限定了季節。寫秋天的景色。故都,限定了地點。故,即過去,表明作者身在異鄉,大抵關於思鄉之情 點明瞭時間 懷念的物件,流露出了一定的思鄉的情感。還有就是交代了文體 寫景的散文 不管教書還是學習不要被條條框框拘束住,大膽的去探索。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
在故都的秋中為什麼作者只有在北方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秋的味道呢
作者多來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自託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 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 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 濃郁。以南國秋天的 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 天之高遠,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揣摩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