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對古文運動的貢獻及後世影響韓愈對古文運動的貢獻

2021-03-04 09:31:43 字數 5901 閱讀 1588

1樓:花蘿蔔vs兔子

「古文運動」的內容主要有:一是主張文道合一二是主張文體革新

貢獻:不但恢復了先秦兩漢的古文傳統和歷史地位,而且大大擴大了散文的功用,使這種原來主要用於著述的文體,真正成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達情感,具有多樣化功能的語文工具,從而開闢了散文創作的廣闊天地。同時,由於他十分重視文學特徵的表現和文學手段的運用,創作出優秀的文學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審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影響:他從詞彙和語法兩方面來建立新型"古文"的標準,對古文體進行了改革,並在自己的寫作鮮紅加以實踐,對古文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和重要的指導作用。韓愈的古文運動,直接啟示了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對後世影響深遠。

以上僅供參考

2樓:縈在雨後

本段古文運動代表的主要作品:

議**:《原毀》、《師說》、《雜說》、《答李翊書》。 敘事散文:《張中丞傳後敘》、《柳子厚墓誌銘》、《祭十二郎文》。 集本《韓昌黎集》

內容上 文以載道

寫作上 唯陳言之務去

注意汲取口語中的新鮮詞彙,提煉為一種接近口語的新的書面語言,寫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擴大了書面語言的表達功能,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新的散文傳統

韓愈對古文運動的貢獻

3樓:匿名使用者

陳寅恪認為「尊王攘夷」乃韓愈古文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一場振興儒學的運動,其終極目的是排除佛教、維護儒家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由此,韓愈以儒家向來所堅持的「夷狄」之辨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將「佛」劃為「夷狄」而加以猛烈攻擊。韓愈倡導「文以載道」,以鼓揚華夏正宗的「道」統思想,而時下流行的駢文,其辭藻的綺麗和藝術層面對仗的嚴格要求不足以擔負起宣傳道統的職責。

因此,韓愈首先從文章形式的改革人手,要求廢除駢文,恢復先秦、兩漢之古文。在韓愈的大力倡導實踐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伴隨韓愈的離世,古文運動旋即式微。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有唐一代,韓愈故後,佛教依然暢行不衰,駢文依然風行於世,人們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讀之琅琅上口、閱之絢爛多姿的駢體文章。韓愈的古文運動,「一時頗有聲勢,但未能取得代替駢文的優勢。整個中晚唐時代,駢文仍占主導地位」,「晚唐五代,駢文仍然盛行,古文不振」。

不僅如此,從實際創作情況看,「唐代中後期的文章代表乃是擅長駢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韓愈」。清人姜宸英甚至認為,韓愈之後,「其徒從之者亦寡。歷五代之亂,幾沒不傳」。

韓愈的古文運動經歷五代之亂幾乎爝火熄滅,駢文依然是「唐代最發達」的文體。

有一種說法:認為韓愈歷經磨難而九死一生,他在潮州興學祭鱷,功不在禹下。故今在潮州韓文公祠正廳後壁有明世宗嘉靖十六(公元1537)年八月由巡按沈伯成(湖南衡州嘉禾進士,曾任禮科右給諫)立的「功不在禹下」碑,碑高二百二十

八、寬一百三十九釐米,作行體直書,大字高三十

六、寬二十四釐米。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於2023年6月20日在潮州留書有「韓愈為有數之文人,為諫佛骨謫貶潮州,僅居留八月,所存《祭鱷魚文》向來膾炙人口,尊者稱其:功不在禹下……」其實韓愈的豐功偉績是在於他對古文運動的貢獻,古文運動是一場文化革命,它使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傳播得到推廣和發展,其功績也象大禹治水一樣偉大。

韓愈和柳宗元(公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濟人)、歐陽修(公元1007至2023年,字永叔,江西吉安人)、蘇軾、王安石(公元1021至1086)年,字介甫,江西臨川人)、曾鞏(公元1019至2023年,字子固,江西南豐人)、蘇洵(公元1009至2023年,字明允,蘇軾之父)和蘇轍(公元1038至2023年,字子由,蘇軾之弟)同稱「唐宋八大家」。他們倡導寫作古文,改革文風,改變東漢至隋代流行的形式主義寫作方法,使文章通俗實用、簡明易懂,使文化知識得到推廣和普及。古文運動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由於這場改革和鬥爭的參加者很多,又有一致的要求和目標,形成長期和有規模的活動浪潮,經過奮鬥不止,終於改革了文風,直到辛亥革命後才被白話文代替,在中國文壇流行八百年之久。

「駢」是二馬並駕之意,在韓愈之前流行的駢文由對稱的字句組成,不但要求對仗工整,而且強調音韻必須協調。它本是為方便誦讀而形成的格律文體,起源於秦、漢,形成於魏、晉,到南北朝(宋、齊、樑、陳)和隋代大為興盛,佔據文壇的主流和統治地位。本來駢文的興起對我國文學史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前進,駢文就顯現出很大弊病;主要是忽略思想內容,只求堆砌華麗的詞語,玩弄典故,造成文風萎縮和形式僵化,變成看不懂和不能應用的繁瑣文章,成為文學要適應生產力和社會發展而要求通俗化、大眾化的障礙。

所以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就出現了,他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使這場文化革命取得了初步勝利。

「古文」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古代如《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等通俗易懂的文章和樸實的文風。另一是指韓愈所倡導的用散文形式反對駢文,解放文筆的通俗文風。駢文和古文可以各舉一例來比較和說明:

如南朝名作家庚信(字子山,公元513至581年,河南新野人)有《謝騰王齎(贈)馬啟》:「某啟:奉教垂齎烏騮馬一匹,柳谷(在甘肅張掖,因裂開的石塊上有五匹馬圖,象徵晉代魏興)未開,翻逢紫燕(漢文帝劉恆的馬名)。

陵源(指陶淵明作品中武陵源)猶遠,忽見桃花(和下面的流電、浮雲都是漢文帝的馬名)。流電爭光、浮雲連影。張敞(漢朝的京兆尹,為其妻)畫眉之暇,直走章臺(**下朝後出宮的路)。

王濟(晉朝富翁)飲酒之歡,長驅金埒(用金錢圈壘的馬廄),謹啟」。全文才五十八個字,便用九個典故,如果不加註釋,誰知道在講什麼?就是不想讓人看懂!

其實無非是一句話:你送給我的馬很駿美和善走。真是廢話連篇,但庚信居然還被尊為大文學家!

韓愈也收到一匹馬,他給唐憲宗寫了《謝許受王用(人名)男(兒子)事物狀》有「右今日品官唐國珍到臣宅,奉宣進止(指示):緣臣與王用(大臣)撰寫神道碑文,令臣領受(收下王)用男(兒子名)沼所與臣馬一匹並鞍銜及白玉腰帶一條者。臣才識淺薄,詞藝荒蕪,所撰碑文不能備盡事蹟。

聖恩弘獎,特令中使宣諭,並令臣受領人事特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躍,無任榮拤之至。謹附狀陳謝以聞,謹伏。

」全文一百一十三字,沒用一個典故,也是一封謝表。他為大臣王用寫了一篇神道碑文,王家送了很多東西,他不敢收,李純派太監給他送到家裡。他寫出了事由和感激之情,在當時屬於容易看懂的文章,樸實自然,易學易寫,能為大眾接受,就是古文和駢文的不同之處。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除要求在形式上反對駢文的拘束和限制之外,還要求在思想和內容上反對駢文的空洞無物和浮華不實。古文還有「宣揚道統」即聖賢之道的含義。韓愈在《題歐陽生哀辭(詞)後》文中有「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古耶?

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理)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本志乎古道者也。」他大聲疾呼,鼓吹道統。其女婿李漢在《韓昌黎集序》稱讚他有「摧陷廓清之功,比於武事(象戰爭一樣)。

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斥,反對)先生益堅」。可知韓愈生前受到的反對和打擊不小。但當時支援他文學改革的除了柳宗元之外,還有著名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公元772至846年,太原人)、劉禹錫(公元772至842年,字夢得,彭城人)、元稹(公元779至831年,字微之、韓愈同鄉)、李觀(公元767至795年,字元賓,隴西人)、歐陽詹(公元798至864年,字行周,泉州晉江人)等著名作家,他們也用通俗易懂的表達風格來支援韓愈的改革文風。

韓愈在《答李秀才書》中有「愈之所志於古(字元賓文)者,不唯其辭之好,(愛)好其道焉!」這個「道」見他在《原道》中所稱「吾所謂道也,非向謂老(子,指道教)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王)武(王)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子),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苟(子)與揚(雄)也擇(繼承)焉而不精,語(論說)而不詳。」可知他宣揚的道是儒家正統的倫理道德。

這種仁義禮教對當時長期處於戰亂的社會有安定和進步的意義。他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還提出「文者以明道」指正作文章要講明倫理道德,宣揚仁義禮教。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看,韓愈所提倡的「道」其內容是注重思想性,因為形式(藝術性)是手段,文章的作用在於「裝載」道理而使其流行。

所以,文而無道,就失去目的。道是主體、是靈魂,文是手段,是身體,而靈魂離開身體是不能存在的。他強調文學作品必須有思想性和戰鬥性,這也可以說是韓愈的哲學思想。

酷愛古文,寫文章也講究通俗的***也有名言: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

有的人認為:作為有名的衛道者,韓愈反對佛教是很出名的,他提倡的「道」中有排除一切異端思想的主張。因此,古文運動也是捍衛孔孟之道為目的。

其實並非全是:韓愈雖不顧個人安危,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諫迎佛骨,險被賜死。但他反對的是鋪張浪費和官僚**,不想反對民眾想做的事。

他出身平民階層,知道老百姓的精神寄託。可能他在路上經過七十多天的思考,認識到迎佛骨活動也有發展經濟、安定社會、滿足人們信仰表達的積極意義(所以能儲存至今)。因此他到潮州後便寫謝表認錯,又和大顛交往以表示友好。

可見韓愈不排除異端而是普及文化,因為文化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文明的標誌,改變文風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如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博愛」和「天下為公」也是來自韓愈的《原道》,可見其哲學思想影響的深遠。「新文化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讓人們看得懂,能夠學。

也應該歸功於韓愈的啟發、倡導和實行。

韓愈還提出:作家的品德是文章的根本,文如其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品德的高低好壞決定所寫文章的成敗和影響。

所以李逢吉和皇甫鎛之流是寫不出好文章來!南宋的秦檜雖是狀元,名聲那樣壞,誰去看他的文章?只知他的「莫須有」三個字,沒有一個地方承認他是鄉親!

韓愈在《答李翊書》中也提出:作家對於創作,應當「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基礎)而候其實,加其膏(知識)而希(望)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豐碩),膏之沃者光曄(芒)。

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在《答尉遲生書》中還提出「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內容)其中。是故君子慎(重視)其實(本質);實之惡美,其發(表現)也不(能)掩(蓋)。

本深而末(葉)茂,形大而聲巨集。行(為)峻而言厲(有威信),心醇(有修養)而氣和。昭晰者(明白人)無疑,優遊者有餘」。

所以說「文如其人」,人們也是從文章瞭解韓愈,瞭解他提倡的古文運動和哲學思想。

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韓愈還提出「氣」和「神志」,它們既是作家的精神狀態,也是做人的準則。他在《答李翊書》中闡述了散文創作中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他提出了「氣盛言宜」的文氣說,強調了文章的形式取決於內容,而內容又取決於作家的思想修養;第二,他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的主張,在語言運用上力求獨創、新穎,前者是韓愈的文學創作觀,後者是韓愈的文體改革論。

如文中提出「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一齊)浮。氣之與言猶是也。

氣盛(精神飽滿)則言(作品)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不但指古文的創作要以氣勢為先,文體的長短詳略也不受束縛拘禁。而且做人也要有「正氣」和「浩然正氣」。

這種正氣是孟子提出來的,故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其「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正氣指高尚情操和理想,在封建社會成為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韓愈提倡的正氣豐富了人們的情操和精神生活至今,其積極作用和哲學思想一直受到社會的肯定。

韓愈還提出「不平則鳴」,認為文章應該為社會服務,為政治服務,***把這種哲學思想發展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有「大凡物不得其平(衡、定然)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吹動)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或炙之。

金石之無聲,或擊之嗚。人之於言亦然;有不得已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原因),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不平者乎!」他把此前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都稱作「善鳴者」,因「不得其平」而鳴!

而作家(包括韓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越強烈,鬱積越深,其鳴聲就越高,越暢越勇而且垂名後世。反而如果缺乏思想性和政治性,不「善鳴」而沒有感受,沒有正義感,其文就會「雜亂而無章」,更不會流傳永遠。而明代古文學者提出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是韓愈這種哲學思想的繼承。

《古文觀止》中有韓愈的《諱辯》,揭穿那些「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的偽君子們可笑之面目。在《爭臣論》中抨擊了「恂恂(老實)如如」,貌似誠實但內心麻木不仁,做人沒有熱情,忘記有人民寄予重大期望的政治庸人。在《原毀》中尖銳地指責當時上層社會普遍存在的怠惰和嫉忌的惡劣風氣……。

這些文章都是他提出「不平則鳴」理論的實踐,從中國文學史上來看,這個理論提高了漢代司馬遷僅從個人不幸遭遇引發的「發憤著書」說,把創作的動機提高到關心政治、關心社會而且充滿正氣的境界,對後代的創作實踐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既能抒發個人的不滿和失意,還指導作家去批判和揭露不合理的社會形象。此後,這種創作熱情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和社會中堅,是進步和偉大的。

墨家對後世的影響,墨家對後世的影響

墨家思想 是現實主bai義思想。du 墨家思zhi想是中國古文完整版dao的辨證唯物版主義權及辨證唯物論。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一種人倫文化,熱愛自然科學 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入 勞力者 階層,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國歷史上,自然科學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

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論語》對後世的影響

你好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為其本質所規定,能夠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促進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鞏固和發展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推動了資產階級統一國家法制的客觀程序。中世紀後期,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為調整層出不窮的民事法律關係,他們從羅馬法中找到了現成的法...

雅爾塔體系的變動及對當時和後世影響

變動 二戰後確立的政治體系,但實質是美蘇根據各自需求劃分勢力範圍的世界格 局,沿用 強權政治的慣例 為滿足大國利益而損害了相關國家的利益,造成 美蘇冷戰中開始瓦解,直至德國的統一宣告其徹底崩潰 當時 1.形成美蘇兩極格局 2.帝國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間的妥協 3.不同國家開始合作 4.協調兩種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