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間朝代順序列出中國古代不同的政治制度

2021-03-05 09:13:44 字數 6401 閱讀 1180

1樓:王王王小六

一、奴隸社會

1、禪讓制

(1)禪讓制,是指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是指階級社會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襲(世襲制一直沿襲到清亡,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2、夏商時期**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的形成;相、卿、師的設立。

3、宗法制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具有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第二,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小宗之別。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會

1、**開端

(1至高無上的皇權:

建立:從秦朝開始,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權由皇帝總攬,**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官制-三公九卿制:

職能:秦始皇建立的**機構中,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的職能部門。

2、**強化

(1)漢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時期:唐朝**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牽制,削弱相權,保證皇權獨尊。

(4)北宋:措施: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元朝後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3、**頂峰

(1)宰相的廢除: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明初沿襲元朝制度,2023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2)內閣: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3)軍機處: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設定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

擴充套件資料

由於國家的型別不同,或同一型別國家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會有差異。按政權的組織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議會制和人民代表制;按**和地方管理的許可權分,有**集權制和地方分權制等。當前,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

2樓:初級提問者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在**表現為君主**的不斷強化,在地方表現為**集團的不斷強化。此間雖偶有反腐,然其總體趨勢不變。

1、奴隸社會

(1)奴隸制度的基礎: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統治基礎是奴隸主,而非奴隸)

(2)發展過程:夏建立,商發展,西周強盛,春秋瓦解

(3)主要體現

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禹建夏,死後傳位於啟,私有制發展→權力上 「天下為家(私)」

分封制目的:鞏固統治(各種政策的共性,只需記住針對性「性質」、「朝代」即可)

內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貴族(冊封「井田」)主要封國有魯、齊、燕、衛、宋、晉

受封諸侯服從、納貢、作戰(嚴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礎:井田制

影響:固統拓疆 統治階級內部等級秩序

(4)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

特徵:大變革,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根本原因: 鐵器、牛耕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生產力發展) → (生產關係變革)

爭霸戰爭(生產力發展引起實力變化)→分封制崩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途徑:變法運動實現(非革命),但是漸變——商鞅變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會

(1)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確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產力發展→新興地主壯大(奴隸主貴族+軍功+商人)→保住利益

結果:百餘年各國變法,最終確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現:秦商鞅變法

內容——第一次——民為什伍,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軍功受爵,貴族同樣;「燔詩書明法令」。

第二次——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開阡陌,廢井田,土地私有。

影響——廢奴隸主貴族特權;促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集權;

商鞅死後,法家思想在秦國仍佔統治地位;秦國強盛,統一六國奠基;

(2)秦朝——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的確立

目的:鞏固統一局面,強化統治

主要內容:皇帝(總攬政經軍大權,任免百官);

**三公——丞相(輔帝)、御史大夫(監察)、太尉(軍事);

地方——廢分封,行郡縣,縣下設鄉、裡

法律制度——參照六國律令制訂頒佈秦律,通行全國,影響後世,體現地主

階級意志

核心特徵:地方權力集中**,所有權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響:兩千年沿襲;利封建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利祖國疆域奠定和鞏固統一,促成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加強統治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3)兩漢——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的初步發展

①監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進一步強化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內容:(漢武帝后期)分13州為監察區,級別不高但代表**,監察諸侯王和地方**;

東漢時監察權進一步加強,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改「州牧」,為州最高長官

影響: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強化君主****集權

②地方建制——郡縣制與封國制的並存

「郡國並行」危害:王國如割據,勢力膨脹影響**集權

漢武帝解決措施:

「推恩令」

內容——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結果——王國越分越小,**集權加強

「附益之法」

內容——限制諸侯王活動,不許招結賓客;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

結果——諸侯王問題進一步解決,**集權大大加強

③選官制度——察舉制

目的:適應**主義**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

內容:察舉(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徵召(自上而下選拔人才為官)

作用:鞏固漢朝政權,推動社會發展

發展:東漢時重孝廉一科,根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鄉舉裡選;隨地方豪強勢力發展,門第族望成為選舉依據,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發展

(4)三國兩晉南北朝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點:初注重人品人才→後注重門第

(5)隋唐——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書省(草擬和頒發);門下省(稽核,不可行則駁回);尚書省(執行,下轄六部);三省為**最高**機構,其長官皆為宰相(設政事堂為辦公地點,採取集體議事制度)

特點:相互牽制和監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強**的統治力量;相權削弱,利皇權加強

影響:中國官制史上重大變革,為歷朝沿用;具體內容有變,目的實質相同;

標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選官制度——科舉制

內容: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

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貞觀時,增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大增取士;

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開元時,**主考,提高地位,成定製;

特點:打破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過科舉考試有機會參政;擴**官範圍,提**吏文化素質;選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大大加強**集權,利政局穩定;促進教育與文化發展

影響:歷朝沿用至清末(2023年廢除);內容有變,實質相同,到明八股時僵化;且影響周邊國家(朝、日、越)

軍事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內容:隋文帝時沿襲南北朝府兵制同時加以改革,「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增加了軍府的數量;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難以維持;開元年間崩潰

經濟基礎:均田制(因均田制破壞而結束);

作用:有加強**集權的一面,但農民負擔沉重

募兵制——

內容:唐玄宗時實行;國家招募士兵,供給衣食,免賦役;士兵為職業士兵,兵將間有隸屬關係

影響:兵將間隸屬關係導致藩鎮的形成和割據

(6)五代遼宋夏金

北宋加強**集權的措施

內容:集中軍權(解除禁軍大將兵權「杯酒釋兵權」;三分禁軍統領權,皇帝直接控制;兵將分離,互相牽制;更戍法;「強幹弱枝」「內外相制」);集中行政權(**三分相權,加強皇帝;地方文臣為知州,通判監督知州,知州通判聯合互相牽制);集中財權**運使將地方賦稅留部分開支後轉運**,削弱地方割據物質基礎);集中司法權(**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死刑**複稽核准)

特點: 針對「藩鎮太重,君弱臣強」下手,分散軍權,並削弱地方割據相應條件

影響:有力阻止地方割據;積貧積弱——冗官冗費;將帥配合不好,戰鬥力下降;地方財政國難;邊患不斷威脅,處劣勢

②軍事制度——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設三衙(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樞密院與三衙分握髮兵權與管兵權。

③選官制度——科舉制的發展

表現:程式嚴格,殿試為定製,皇帝直接掌握錄取權;科目減少,進士科最主要為糊名制;錄取名額大增

作用:擴大政權基礎,加強**集權

改革:王安石變法時,廢明經諸科,進士科棄詩賦,考經義、時務策;設明法科,

考律令斷案

④少數民族政權獨特的政治制度——

遼「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金的猛安謀剋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對金的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7)元——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繼續發展

行省制度

目的:控制空前遼闊疆域,固統

內容:**——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行宰相權;直轄晉、冀、魯;與唐中書名同職權不同)、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和御史臺(最高監察機關);宣政院(宗教和**);

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派官吏

影響:後世行政區劃基本以此為基礎

對邊疆的有效管理:雲南設省;**宣政院轄地;臺灣澎湖巡檢司;嶺北行省;遼陽行省

(8)明清——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空前強化

君主**空前強化

特點:封建制度衰落,為維護統治,全面強化**集權,尤以加強皇權為核心

表現:明:**——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地方——三司分權(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各行其職,互不從屬,直接受控於**有關部門

軍事——五軍都督府統兵,兵部奉旨調兵,皇帝臨時點將

法律——制定《大明律》,增加經濟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輕其輕罪」

廠衛特務機構;

選官制度——八股取士,文化**,禁錮人們思想

清:初保留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設南書房;雍正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傳達皇帝旨意,封建**主義**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影響:前期利於穩定經濟發展,抵禦外患;後期壓制人民,政治腐敗,抑制科學文化資本主義萌芽,阻礙社會發展,消極突出

實質: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現

對邊疆的有效管理

**——明:設烏思藏都司;建立僧官制度(封賜各教派首領,法王是最高僧官,各級僧官朝廷任免)

清:確立冊封制度(歷世**和班禪須經****冊封);設駐藏大臣,代表**,與**班禪共管**,****對**管轄加強

西南地區—— 明:土司制度(任用當地首領,職位世襲,家族統治色彩)和開始部分(滇、貴、桂、川) 「改土歸流」(以不世襲、有任期、品級的流官取代世襲土司)

清:平定「三藩之亂」後,大規模「改土歸流」

評價:利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後閉塞、割據紛爭→促進各族經濟文化交流

地方——實行督撫制度

③軍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對女真族的興起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漢軍綠營兵制度

3、實施****集權制的目的:

(1)實施階級壓迫:控制人民(習慣強調)

(2)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完善秩序(習慣忽視)

(3)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加強君權

4、**主義**集權制發展的總趨勢和總特徵

(1)總趨勢:秦漢形成,隋唐完善,明清頂峰(北宋前進步性居主流,北宋後消極突出)

(2)總特徵:歷代具體措施各異,但有明顯共性(繼承性)和特性(發展性)

5、評價

(1)客觀進步作用: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穩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外正常經濟文化交流;明清抵禦外來侵略

(2)消極作用:對人民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思想文化**,抑制科技發展,落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延緩封建制度瓦解

我國古代不同朝代紡絲成就,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冶金業的成就

中國古代紡織品採用麻 絲 毛 棉的纖維為原料,紡績 紡沙 輯績 繅絲 加工成紗線後經編織 挑織 和機織而成的布帛,通常稱紡織品。不同時期的紡織品是衡量人類進步和文明發達的尺度之一。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羅馬帝國最早是通...

那個朝代時間最長,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時間最長

奴隸制的周朝,分西周與東周共800的歷史 封建時期,漢朝分東西漢,400年曆史 周朝,分西周 東周,有近800年之久。周朝 中國歷史上繼商王朝之後的朝代,由先周首領周武王滅商之後建立。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計存在為790年。周朝,分西周 東周,有近800年之久。中國...

歷史 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字,中國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稱是哪兒

夏,都多遷,初為陽城,帝啟 商,都多次遷,後定殷,帝湯 周,始都豐京 鎬京,東周東遷至洛陽,帝周武王姬發 秦,都咸陽,秦始皇嬴政 西漢,都長安 西安 漢高祖劉邦 東漢,都洛陽,漢光武帝劉秀 晉,都洛陽,晉武帝司馬炎,東晉遷建康 南京 僅半壁 隋,都長安,隋文帝楊堅 唐,都長安,唐高祖李淵 宋,都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