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末你要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做法是:
1、站立姿勢: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兩目平視,雙臂自然 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2、兩手結太極陰陽印,因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的緣故。有些地區也有「男左女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說法,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或者吉祥問安選擇左手在上,舉至眉際。
二、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相對於庶民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拱手」,「作揖禮」是士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禮。
2樓:匿名使用者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
拱手禮亦稱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於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
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
道教禮儀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
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範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於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儀即是儀式。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的形式規範道士行為的一種儀範,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制定了一套禮儀,以後歷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道教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保持良好道儀風範,不得混同於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臥,不得在臥室內葷酒、神侃。
道眾宿捨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慾,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內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範,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布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製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唸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淨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樑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製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
道教迎接禮儀
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
「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
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雙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言語禮儀
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高聲言語,也不應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家務。
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疑詢道當禮拜致敬。
如問家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及一切旁門小術。道教稱以上這些為「淨口」。
道教科齋禮儀
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複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制品)、菜(青菜、乾菜)、饅頭(面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襬滅,不可用穢氣吹滅。
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復回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
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為: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
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
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莊嚴從事。
道士出家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
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複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給**頂禮,學生給先生頂禮。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製,戊日時宮觀要關門休息。
道教吃住禮儀
在過去,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範。道士吃飯要依儀範進齋堂吃飯,名「過堂」。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矩:
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能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
臘月二十五「接駕」後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事排班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堂內。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於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
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每人面前兩隻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
若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劃圈,行堂根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
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
食畢,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事團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靈位牌,監院、高功、經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什麼是道教,什麼是道教 道教文化的基本意義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 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
手勢禮儀的基本要求,手勢禮儀的注意事項
無為 手是人體態語中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招手 揮手 握手 擺手等都表示著不同的意義。人在緊張 興奮 焦急時,手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著。作為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勢應該得到正確地使用。手勢也是人們交往時不可缺少的動作,是最有表現力的一種 體態語言 俗話說 心有所思,手有所指 手的魅力並不亞於眼睛,甚至可以...
作揖還禮是什麼意思,作揖還禮的意思是什麼?
雙手微抱,以作揖的方式向禮貌相待的人還禮。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 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注意要點 拱手禮 作揖 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