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紅軍長征的艱難的詞!5分以內給

2021-03-07 13:23:04 字數 5638 閱讀 6070

1樓:匿名使用者

一.長征 七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釋】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鑑賞】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首聯開門見山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閒」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閒」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

「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閒」。

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中的「萬水千山」。在**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

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

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

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

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對祖國語言文字錘鍊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物件。

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物件。「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裡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

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2023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鬥,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鬥。

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鬥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蹟。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鉅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迴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昇華了詩旨。

「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二.清平樂·會昌

**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鬱鬱蔥蔥。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註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早在一九二九年,**為開闢贛南根據地,就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以後又常途經和居住在這裡。這首詞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這邊〕指**革命根據地南線。

〔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顛連〕起伏不斷。

〔東溟(míng明)〕指東海。

〔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裡指廣東。

《清平樂 會昌》背景介紹

一、會昌與會昌山

會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在今江西省贛州市東部,東接福建,南臨廣東,地處贛、閩、粵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稱。全縣大多數是山林丘陵地帶。會昌縣城三面環水,綿水河繞城而過。

一九二九年二月**等人率領紅四軍進入會昌,一九三○年四月,**再次率領紅軍進入會昌,不久打進會昌縣城,從此,會昌縣成為的**根據地的一部分。隨著紅軍不斷勝利,紅色根據地在會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擴大,終於紅遍了全縣,會昌也就成為**根據地的「全紅縣」。以後**常途經和居住在會昌。

會昌南面不遠處,是廣東筠門嶺——**根據地的南大門。為了更好向西南擴大根據地,在南方戰線上作戰,開發鎢礦和發展出入口**,一九三三年八月,**根據地**決定在根據地南部江西(簡稱「贛」)廣東(簡稱「粵」)兩省交界一帶設立粵贛省,省**即設在會昌。

會昌縣人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為紅色根據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全縣青壯年男子大多參加了紅軍。

會昌山,又名嵐山嶺,橫臥在會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脈的一部分。站在上頭,眺望過去,山峰逶迤起伏向東南延伸。會昌山雖只海拔四百多米,由於與會昌縣城僅一水之隔,從山上向下望去,會昌城似乎就偎依在會昌山下。

相襯之下,會昌山就顯得高峻挺拔了。

二、寫作背景

2023年10月,蔣介石親自指揮約一百萬**軍隊開始了第五次「圍剿」。當時極左路線控制**領導權,他們以「禦敵於國門之外」為宗旨,否定了前幾次反「圍剿」採用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讓裝備簡陋的幾萬紅軍與優勢敵人打正規戰、陣地戰,與敵人對攻。

結果紅軍人數急劇下降,根據地日益縮小。而此時**已經被調離紅軍領導崗位,被排除在黨內決策權外。

在**根據地北大門——廣昌、南大門——筠門嶺先後失守之際,**從瑞金趕到會昌,發動群眾,激勵部隊。在當地民眾支援下,**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身份指揮當地紅軍連打幾個勝仗,終於扭轉南線的被動局面。以後**根據地只有南部戰線比較穩定,其餘三面都是節節敗退,損人失地。

在這種情況下,心急如焚的**多次向極左路線領導人提出改變打法,結果反而受到留黨察看的處分。眼看自己一手創立、無數先烈鮮血換來的根據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無法使,**心境可想而知。

2023年7月,敵軍重兵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地區進攻,形勢十分嚴峻,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建國後回憶此時:「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

」此時,**正在會昌縣城東門外的文武壩參加粵贛省委擴大會議。

會議期間的一天拂曉,**會同**粵贛省委幾位幹部,從文武壩出發,渡過綿水,登上會昌山。

夏日的會昌山滿目蔥籠,生機勃勃。極目遠眺,巨集偉壯麗的江山引人遐想。在會昌城外的高峰,眼見紅軍戰士守衛在各個山頭,與戰士們交談後,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當前危急形勢,**頓生感慨,於是吟誦《清平樂 會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壩住處揮筆寫下了《清平樂 會昌》。

《清平樂 會昌》賞析

《清平樂 會昌》一詞通過登臨會昌山的所見所想,表現了作者對中國革命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種憂鬱之情。

由於極左路線的錯誤領導,當時**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形勢十分嚴峻。但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充盈著作者之心,所以本詞寫得輕鬆隨意,所涉時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巔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馭景,以景寫心,卻在短短的詞中寫出了深遠博大的內涵。

上闋寫登山的時間和感受。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曉時的特徵——夜色即盡而未盡,天色將亮而未亮。「君」這裡是指作者,因為紅軍戰士早已守衛在山上,和他們比起來,早起的作者還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紅軍。是作者憶起在以往征戰歲月轉戰南北時踏遍的眾多山峰及艱難險阻,鬥志依舊堅定,精神依舊旺盛。作者相信,有這顆與的革命事業熔鑄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勝利終會來到。

「風景這邊獨好」表面是讚美會昌山風景美麗,實際是對紅色根據地的讚美,與對**區形成對比。

整個上闋裡,充滿朝氣的景物與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悠遠深長而又充滿生氣的意境,讀者透過那朦朧曙光,彷彿已看到了那輪即將噴薄欲出的燦爛朝陽,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無限希望。

下闋具體描繪了會昌山風景和與戰士的接觸,表達了作者堅信革命雖然曲折艱難,但必然成功。

一開始,「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表明作者的視線便從近處縣遠處展望,把連綿無際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遙遠的東海呈現在讀者眼前,使畫面無限拓展。既印證上闋的「風景這邊獨好」,也暗示中國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衛在會昌山上的紅軍戰士向作者介紹這裡的一切,並主動給作者「指看南粵」,表現紅軍戰士警惕守衛紅色根據地,包含了作者和紅軍戰士對根據地的深情熱愛。「鬱鬱蔥蔥」具體是描繪南望廣東時看到樹木茂盛的景象,實際是作者在預示革命的將來一定形勢大好,表明作者的樂觀之情。

儘管當時根據地形勢危急,在下闋裡,作者依舊在充滿**地吟詠,體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裡,會昌山上這個破曉時的片刻景觀已超越時空,負載著深遠的歷史內涵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這首詞在語言上淺近而又深沉,結構緊密而不擁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邁的氣概把巨集大的主題輕鬆道出,顯示出作者的領袖氣度。

任職的近義詞:就職,赴任。

描寫紅軍長征艱難的詞語有哪些描寫長征艱難的詞語

跋山涉水 激流澎湃 浴血奮戰 艱難險阻 刻不容緩 奮不顧身 視死如歸 粉身碎骨 威武不屈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以身殉職 視死如歸 翻山越嶺 長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 紅軍從江西 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五嶺 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 湖南...

有關紅軍長征的書,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

1 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篇 紅星照耀中國 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 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 紅軍將領的情況。和 是 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 ...

紅軍長征的故事,紅軍長征的故事20字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 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