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的出處和寓意

2021-03-08 01:15:46 字數 3295 閱讀 5097

1樓:勇敢冰淇淋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麼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瞭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絡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4、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準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瞭解,並相機出示**,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準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複習匯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想象,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瞭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瞭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穫。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穫,只要尊重對文字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絡,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

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髮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2樓:小祕書長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3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典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誌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譯文: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唱著歌飲著露水,高興得很,哪知背後來了一隻螳螂;螳螂彎著身體伸出前臂,要抓住這隻蟬來充飢,怎知道它的背後又來了一隻黃雀;黃雀伸長頸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黃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後也有彈丸正等著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後的禍害呀!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

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

「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

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譯文:吳國國君執意要攻打楚國,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國君竟然大怒道:「誰反對,我就處死誰!

」此語一出,大臣們當然驚慌起來:再勸說會遭到殺身之禍;不阻止又所國家遭殃。這時,有個侍衛小官想了個辦法,天天拿著彈弓在國君的花園裡轉來轉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終於問他:「你幹什麼呢?露水把衣服打溼了還在轉。

」侍衛回答道:「你看花園中有個蟬,它爬在樹梢上,一邊吃著露水一邊唱,叫得很歡卻沒發現有隻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顧捕食鳴蟬美餐一頓,可哪知道旁邊逼近的黃雀正要撲向自己。

黃雀想吃螳螂之際,怎知我的彈弓已經瞄準了這隻黃雀呀!這三個傢伙,都只知道他們眼前的那一點甜頭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後潛伏的災難殺機呀!」

吳王聽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禍,斷然停止了攻楚的計劃。

怎麼用螳螂捕蟬造句,螳螂捕蟬的意思是什麼?

警察叔叔一個螳螂捕蟬就把壞蛋捉住了。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在幾次戰爭中都敗北了,被迫與英 法 日等國簽定了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沒想到的是何蘭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割走中國最多的土地。請問老師用 螳螂捕蟬 怎麼造句?螳螂捕蟬 的意思是什麼?釋義 螳螂想捕捉蟬。出自 莊子 山木 原句如下 螳螂捕蟬,黃...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強調什麼的重要,螳螂捕蟬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1 啟示 說明有的時候人往往只抓住了事物的一面,造成對事物本質的錯誤認識。如果想正確地認識事物本質,就應該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醒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2 解釋 螳螂捕蟬 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黃雀在後 比喻等待時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螳螂捕蟬給了我...

古文《螳螂捕蟬》的意思,古文《螳螂捕蟬》的全文及意思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 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 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後也!螳螂委身曲附,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