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城和市是同概念嗎

2021-03-10 23:44:47 字數 5861 閱讀 1480

1樓:環遊世界兩三圈

「城」的意思是城牆和居民區,「市」是城中的市場。兩者合起來就是城市。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城(形聲。從土,從成,成亦bai聲。「成」意du為「百分zhi之百」、「完全」。「土」

dao指阜堆回。「土」與「成」聯合起來表示「完全用土壘築的牆圈」、「百分之百的土築牆圈」。本義:

城邑的防衛性牆圈。都邑四周用作防禦的高牆。一般分兩重,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

城答郭對舉時,只指城。

市,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場嘈雜聲。本義:市場。

買賣之所也。——《說文》。按,古者神農作市,或曰 祝融也。

3樓:石清文

在中國抄古代的城市格局中,一襲般分為內城、外城,內城居住的是達官貴人以及官府衙門,外城居住的是為達官貴人服務的各等下民以及由工商業組成的各種作坊。外城也被稱為郭,有高大的城牆作為地理標誌,外圍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村。

市,原意是交換、**的意思,指代**場所,如《木蘭辭》中的一句:「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後來城、市功能合併,成為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城是指城池有時也指宮廷(紫禁城),市是指市場,也可引申為市井!

5樓:tang唐1995白羊

不是,城是作為政治中心,市是履行經濟職能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歷程及特徵 40

6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城市的定義,我國汗牛充棟的歷史文獻中有過許多解釋。我國古代的「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圍以城牆、扼守交通要衝、具有防衛意義的軍事據點。

「城,郭也,都邑之地,築此以資保障者也」 。市,指的使交易市場。「市,買賣所之也。

」「貿、賈,市也」。可見,凡進行買賣的交易場所即為市。從古文文獻記載城與市的基本特徵看,城與市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絡,有城不一定就有市,相反,市場也不一定圍築牆垣。

可見,最初的城或市,皆不包括複合名詞「城市」的概念。只是到了周代,隨著城或市的發展與變化,它們才逐漸含有「城市」的意義。即城市是一個人口集中、非農業各類產業發達、軍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與文化的中心。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戰國至南北朝時期。此時期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約,故在此階段前期,即戰國至東漢末,當時我國曆史的政治局面是從**走向統一與穩定的時期,表現在城市的發展趨勢是由點的分散與狹小變化為點的相對集中與擴大。而後期,從東漢末至南北朝時,我國境內政權不是呈鼎立狀態,就是呈南北對峙或**局面,政治動亂持續,戰爭頻繁不斷,表現在城市的發展趨勢就是不穩定,許多城市的興衰具有政治、戰爭作用的突發性。

另外,這一階段新興的城市還有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宗教的傳播等原因的推動。此外,隨著各個時期邊疆地區的持續開發,城市的地理空間分佈更廣闊,在長江與珠江流域已出現了一些新的城市。但南方除少數大城市的發展水平逐漸接近北方外,黃淮流域的城市數量與發展水平仍居當時全國的主導地位。

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形成、發展的歷史。這一時期我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有以下四種途徑:

一、由早期的侯國都邑發展而成的城市。這類城市歷史長、規模大,發展的條件,特別是人文主觀條件優越,如臨淄、曲阜、咸陽、邯鄲、大梁、薊、郢等。它們多在西周時已築城垣,儘管其早期規模小,城垣簡陋,但由於都城特殊的政治地位,能憑藉諸侯國內人、財、物的全面支援,加上選擇城址時多考慮了其自然與經濟地理條件,而且即使在秦漢統一以後,它們中的多數雖失去了國家或政權政治中心的優勢,但仍是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他們仍能維持其持續的發展,領先於當時全國城市發展的先進水平。

其二、由於郡縣治等地方政區的設定和統一推行,許多郡、州、縣治等地方政區治所逐漸形成城市,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是因為,設治的地方多為一個地區的政治、軍事等的中心。如秦漢時濟北郡治博陽(今山東泰安)金城縣治(今甘肅蘭州)等,皆是最初作為地方政取得治所而逐漸發展為城市的。

儘管由於自然環境和經濟地理條件等變遷,有些郡、縣治城以後衰落了,但大多數的郡、縣治城則自秦漢以來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甚至大多成為今天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中心,如商丘、石家莊等即是如此。秦漢時千餘個郡縣治所城市,特別是黃淮流域中原一帶的城市,基本是通過這一政治動因的途徑迅速形成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其三,處於水陸交通樞紐或是河川渡口、江湖河海交匯點等的城邑,由於交通便利、交換頻繁,使人口、貨物聚集而發展起來的城市。這類城市經濟意義較為重要,因而發展快,也具有城市歷史長的特點。一些地方政區治所在選擇建城位置時也注意到了交通、水域等,因此,也屬於這一型別。

如漢武帝征服匈奴奪取河西地區設定河西四郡以後,河西城市開始陸續興起。同時,由於河西走廊上東西交通頻繁,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河西城市不斷得到發展。其中以敦煌發展最為顯著,東漢時一度成為管轄西域的政治、經濟中心。

其他如武威、張掖、酒泉等城市發展,作為東西交通的必經之路,其交通的暢通與否以及與西域**往來的密切程度是當時直接影響這裡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時的淮陽(今河南淮陽)、廣陵(今江蘇揚州)、江州(今重慶市)、臨湘(今湖南長沙)等城市無不是因濱水域靠要道而興旺發達起來。

其四,出於軍事目的在關隘要塞或邊防重地所築城邑發展而為城市的。一般來說,城邑都是出於政治、軍事目的而建築的防禦體系。但是出於軍事目的建造的城池和這坐城能否發展為城市並沒有必然的聯絡。

這些城有的在邑落居住地築起城垣,有的是在曠野重新築城,如秦漢時期的長城一線,就有許多像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臨沃(今內蒙古包頭)北輿(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及九原、雲中、定襄等重要的關塞城市。這些城除了直接用於戰事的關隘防守以及軍隊駐紮外,在當時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大多數皆發展為或大或小的城市。

從上述戰國至南北朝時期城市興起和發展情況看,主要有四種途徑或四大因素:政治因素;自然條件;經濟、交通狀況;軍事需要。這四大因素中的前兩項決定城市興起、選址的大範圍、總地域,後兩項決定城市在大範圍內的具體位置。

第二階段,即從隋唐至清末時期,從時間上大致可把當時的城市史地沿革劃分為隋唐五代、遼宋金元和明清三個時期。

隋唐時期城市發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統一以外,大運河的開鑿,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海外**的興起、增多,茶葉及其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的影響等也是其重要因素。這是因為,上述原因不僅改善了長江與錢塘江流域和北方地區以及海外的交通聯絡,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和商業**的發展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與繁榮,而且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密集型商品經濟生產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迅速聚集,促使南方地區人口密度不斷升高。因此,在運河兩岸、南方東南沿海、長江流域、湘鄂贛等地出現了一批新的城市,從而不斷地改變著城市發展及其地理分佈的狀況,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開始由中原地區逐漸向江南地區轉移。

但這時城市本身的發展還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城市的內部結構仍是實行坊、市分開管理定製;並且這時城市的政治、軍事中心職能還比較明顯,相對的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還較少。五代十國時期城市發展的趨勢更體現了上述的各種特點。

遼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由於長期受戰亂的影響,不僅使原有的城市遭到了戰火的破壞,而且大量北方人口由於不堪忍受長期戰亂的痛苦再度大規模向南遷移;同時,宋王朝南渡,政治中心隨之南移,從而為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以加速南方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另外,廣大南方地區自五代以來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持續發展,自六朝以來南方不斷的開發在經過兩宋數百年的發展後其經濟基礎更為雄厚,從而使南方地區城市的迅速發展具備了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推動力;此外,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得到廣泛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縱橫如網的江河湖海,不僅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立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有利於內河航運和海外**的發達,**和貨物的轉運,使南方沿海地區和通往內地的交通線上的城市迅速發展,新的城市不斷興起。

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除上述江南已成為城市發展、分佈的重點地區和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不斷增多,城市的工商業職能進一步加強、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作用日益明顯外,至少還有兩點:

一、自宋代始,城市中臨街設店、坊、市合一的現象已普遍出現,坊市分離的管理定製開始崩潰,城市內部結構在城市發展中的這種變化已被宋代**認可,並形成新的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這是因為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市場太小以及坊、市分開設定的城市結構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因此,打破坊、市嚴格分離的界限及其制度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商店、貨棧隨需要臨街而設,即可方便市民,又可無限擴充套件商業**場所,使商業經濟更加繁榮,增強城市街道、水系及其對外交通的意義,從而促進城市的迅速發展。宋都的開封、臨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商業中心。

此外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蘇州、揚州、鎮江、廣州等,都是商業發達、坊市合一的大都會。

二、一些手工業與礦業等專業城鎮開始興起,並且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城市體系中的一種新型別。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經濟作物種植較為普遍和集中加工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密集型的手工加工或礦產開發帶來了人口的大量聚集,推動了商業**的繁榮,因而在這些地區出現了許多以特種手工業加工或礦產開發為主的城鎮,如無錫(米市)景德鎮(瓷器製造)箇舊(產錫)會澤(產銅)等。

明清兩代,城市發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其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的數量、規模、型別、結構、功能等,在這一時期都比以前有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當時,促進這種發展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各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內部結構的變化,及農業經濟商品化部分的不斷增長,從而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動力,而城市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經濟商品化程度的擴大和加深。

同時,明清時期社會的相對穩定與國家長期統一,國內外交通的發展及其各地聯絡的進一步加強,人口的增多,特別是康乾時期人口的成倍增長及其向城鎮的聚集和開發邊遠地區所帶來的人口大量流動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當時城市的發展,並決定或反映出城市發展的新特點。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特徵有:

一、自明代前期起,由於工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從而促成了明清兩代工商業城鎮的大量湧現,出現了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大批中小城鎮,推動了中國古代城市的迅速繁榮,構成了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從當時工商業城市發展的狀況來看,按其基本職能,主要可劃分為三種型別:

一類是以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它分佈於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隨著大量農業人口向工商業人口的轉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的發展,因此,以手工業為主的專業城鎮大批增加。當時,江南的蘇州、杭州、松江、嘉興、湖州等均以發達的紡織業聞名全國。

另一類主要是作為國內較大的商業中心,其位置多分佈於交通線上的樞紐地帶,特別是水運線上或水陸交匯點上。如長江沿岸的重慶、宜昌、江陵、九江等,尤其是今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位於漢水入長江的交匯點上,由於有「九省通衢」之便,成為當時的「四大名鎮」之一,另外,運河兩岸的天津、滄州、臨清、揚州、淮安等也是遠近聞名的商業城鎮。

第三類是以對外**為主要職能的港口城市,這類城是多分佈於東南沿海一帶便於海運的江河入海口上。其中主要由廣州、泉州、漳州、福州、寧波、潮州、太倉、上海等。在這些商業**中心市鎮,不僅貨物繁庶眾多,而且商賈雲集如織。

二、明清時期我國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廣大邊境地區的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區是相對加快,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古代城市發展完全不平衡的狀況、,這是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又一特徵。這是因為長期統一,邊疆行政中心治所于軍事重鎮的設定,以及人口的飛躍式增長和向邊疆地區的平衡流動等因素,加速了邊疆的開發,使其城市發展加快。如東北的璦琿、吉林、錦州等。

因此,城市發展在經過明清長期的興盛以後,不僅當今所有的省會級城市在當時已經形成,而且絕大多數地縣級治所城邑也已經形成,從而奠定了我國現代城市分佈的格局,在我國社會生活體系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理空間位置。

三、明清時期城市的設計、規劃、建築水平等大為提高,城市自身特別是京城的用地佈局和道路系統不僅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而且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組織到城市總平面中來,從而大大地豐富了城市面貌,同時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當時,許多城市中仍有農田、水利設施即屬此類。這是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第三個特徵。

這對以自然經濟為主、科學技術不甚發達時期城市的發展史尤為必要的。

正是由於城市及其城市工商業經濟不斷髮展等原因的推動,從而敲響了中國古代**社會沒落的喪鐘;社會經濟生活包括人們思想觀念也隨著發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變化,城市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方式業愈加成為大多數人所虔心向往的東西;歷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會的門檻。

最早提到古代天文學的中國文獻是,中國古代提到天文學的典籍是哪一本著作

中國的話 公元前2137年,才有歷史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古埃及 在公元前2700 2800多年就有天文記錄了當時建立金字塔需要極高的天文學知識 參考 古埃及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 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至公元前二十二世紀 的文化最為繁榮。古埃及對於數學 醫學和天文學的重要貢獻,都產生在這一時期。名聞世界的金字塔...

中國古代貨幣是如何演變至今的,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已經有4000年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天然貨幣還是人為製造的貨幣,亦或是紙幣,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公元前21世紀到秦朝建立,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中原地區的人們一直在用天然海貝進行物品的交換,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有了金屬貨幣和紙幣。一 秦漢時期在先...

中國古代樂器是怎樣發展,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概述 中國古代樂器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 遠古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 公元前1711年 根據現有的出土實物,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這段時期也出土了不少的擊奏類樂器,絃樂器見於典籍的有 瑟 但未見實物出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二 先秦時期,公元前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