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迷榖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為
鏡,可以見興替」.歷史是螺旋式的反展,她重複出現,但又不是完全的重複.瞭解歷史,瞭解傳統,就能在社會中處於不敗的地位.
說小點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也可以說得上一部歷史,如果你「不以古為鏡」,那麼不好的歷史就會重複出現.在容易粗心的地方多加留心,就會「見興替」.歷史的作用,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內心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瞭解自己人類的歷史,總是會問「我們是怎麼回事,從**來到**去」.這種內心對於時空的渴望能填補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慌.而歷史,雖然對於我們自己遠了點,但是仍然是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的.
學習和了解歷史給自己帶來的跨度感能在很大限度上拉長對人們對生命的態度.二是生活的需要,歷史對我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臨時用什麼故事中的策略來處理.而是滲透在人們的觀念中,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當時臺下的一個老先生提到的「教育作用」相似,確切的說,不應該是教育作用,而是一種告誡.
關於歷史,我們還沒有辦法生活回去瞭解歷史真相,我們能知道的就是這些歷史載體帶來的文化境界上的衝擊,我們知道,當時書寫歷史的這些人,其中就摻雜了他們對於事情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往往和歷史是存在差距的.只是史學比起文學創作來,少的是構思的相當然,少的是呼應式的完美,多的是真實的滄桑,滄桑中包涵的無奈.我們學習和認識歷史,無形之中是豐富了我們的閱歷,應該怎麼說呢?
當我們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接納和改造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閒庭信步.
2樓:迷途天使
好像這句話是李世民說的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鑑就是鏡子,在這裡指的是參照,參考的意思。
興替指的是朝代的興盛和更替。
因為通過了解歷史,以歷史上的事件作為參照,就可以知道什麼樣的政策適應什麼樣的民情,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朝代可以興盛,什麼情況下朝代會衰敗而被推翻。
不是有這麼句話嗎,人類總是在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上學習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仔細研讀和比較各個朝代的興衰史,你就可以發現,其實都是驚人的相似的。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是什麼意思
3樓:飛飛跌跌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意思是:以歷史作為借鑑,可以瞭解國家興亡更替的原因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 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鑑:在這裡是鏡子的意思,整個的意思是:銅作為一面鏡子,你可以整理一個人的穿著,把別人作為自己的鏡子,你可以知道他們每天的得失,用歷史作為一面鏡子,你可以知道歷史的興衰,指的是人們能夠聽到的警告,其他人的缺點,別人的開支,接受和糾正,以便促使自己不斷改正,進步。
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得好,必須學會借鑑他人(前人)的知識與所發生的歷史,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借鑑好的東西,摒棄壞的東西,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歷史來看出現在出現的問題和應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只有借鑑歷史的知識,一個國家才能更好的發展與傳承下去。同理的,以人為鑑也有助於一個人的發展,從中可以看出自己的缺點,優點,那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做得好。
無論是人還是國家,都需要一個「鏡子」來發展自己,改變自己,尋找適合自己道路,並逐漸去走下去,完善自我。
4樓:草莓味de哦
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繁盛和衰弱的原因。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對丞相魏徵說的話,想要表達魏徵之於國家,之於皇帝,是重要的輔佐的存在,可以由他了解自身統治的不足。
5樓:天津盛唐廣告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丞相魏徵的話:「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6樓:匿名使用者
以歷史作為借鑑,可以瞭解國家興亡更替的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了乙醇厚道路救援車子女孩紙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什麼意思
8樓:_汝鄢肆年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copy理好bai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du知道zhi歷史上的興盛衰亡dao;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
「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9樓:晴天
24 古今賢文 修身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梅貴高潔,人貴自知。以銅為內鏡,可以正
容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保健篇 食不語,寢不言。
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加冠。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飢不暴食,渴不狂飲。
常開窗,透陽光,通空氣,保健康。治病不如防病,防病重在鍛鍊。若要健,日日練。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坐如鐘,臥如弓,站如鬆,走如風。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對誰的評價?
10樓:一箭雙鵰
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生於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鉅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 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
11樓:危南竹
魏徵~`後半句就是說他的``魏徵死後,太宗十分傷心「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少了魏徵,他就無法再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得失!
歷史可以文學加工嗎,為什麼,文學允許虛構,歷史不允許虛構,為什麼?
不可以,但是文學卻可以 於歷史題材,歷史具有真實性和不可恢復性,所以文學創作的空間很大,但是也不能胡編亂造,要有一定的根據!如果你是要講歷史本身,那不可以,因為,歷史本身是記錄,記錄給後代知道的。如同 史記 如果你是要讓別人理解歷史某片段的話,可以文字修飾,就如同 明朝那些事兒 這就是加工後的文學歷...
我很努力地在學歷史,可成績為什麼還那麼低
關鍵要培養你對歷史的興趣!什麼時候做到看歷史書,回答歷史問題像上網這麼自然,成績怎麼會不提高呢!千萬不要給自己壓力,這樣會對學歷史有牴觸心理更加難以提高!為什麼我感覺我學習很努力,可是成績還是不好 學習方法有問題!科學的學習方法 認真安排時間 首先你要清楚一週內所要做的事情,然後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
為什麼文學歷史,為什麼文學歷史
你想表達什麼什麼意思 文學與歷史,是有嚴格區別的嗎?文學作品可能是生活中真實的是事,也可能是作者虛構的。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始終離不開想像和虛。歷史事實是經過專業人士的全方面考究得出來的權威結果,以歷史為依據,具有可靠性。建議你檢視一下兩個詞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