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與普通話的特點和不同,粵語,閩南語與普通話有哪些區別

2021-03-25 07:45:03 字數 3825 閱讀 8138

1樓:童無忌

所謂特點就是相比與主流的異樣,這就是它特點,也是不同

,所以特點和不同是一樣的。

特點及不同:

1.閩南語沒有zh,ch,sh等翹舌音。

2.閩南語是少數保留有古去聲的語言,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所以有的音不講閩南語的人可能比較難發出來。但是語調的五聲應該跟宮商角徵羽是不一樣的範疇吧。

3.閩南語還保留了許多古詞彙和表達。如閩南人說跑,就說「走」,而說走時,就說「行」。

4.閩南語因為沒有文字載體在口口相傳中產生了變化,所以每人地方的腔調,用語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可能比很多方言都要大得多。總之就是不是很統一,很規範。給閩南語的傳播帶來了不便。

閩南語,起源於福建泉州。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語族。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2] 廈門話(amoyese)、福建話、河洛話等;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閩南語)、臺灣話(taiwanese)、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臺閩字寫作咱儂話)。

在學術上以泉州話作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製在美國2023年發射的「旅行者」1、2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外太空知音了。

2樓:

因兩語言是完全不同方言語系差異很大,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加上本人非專業研究學識有限僅把略知一二提出**,肯定有許多不正確的表述,但是我覺得年輕人能喜歡這樣的問題實在難能可貴。為了相互鼓勵特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從語音學的角度說,普通話聲母24個閩南語14個,普通話韻母38個閩南語有83個之多,普通話有4個聲調閩南語有7個。而且,普通話和閩南語不論是聲母、韻母都有一些發音很接近但仍有差別,無法一一對應 ,聲調的調值也不一致。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說,普通話和閩南話同源於古漢語。長期以來普通話受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比較大,自身發展也比較快。閩南語地區因處東南一隅受其它語言的影響相對小且發展比較緩慢,所以其語言本身更多保留古漢語的許多特點,人們因此喜歡稱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粵語,閩南語與普通話有哪些區別

3樓:沫and楓

普通話全國通用,是官方語言,另外兩種是地方語言。

閩南語與普通話的區別**摘要怎麼寫

4樓:螞蟻庫**檢測

唐代中原文化的播遷與閩粵臺閩南語的崛起

關於ū韻母,唐代的韻書《切韻》分韻母為206部,後來改稱為《唐韻》[12]。由於當時的科舉考試有「試貼詩」的科目,寫詩必須按一定的標準去押韻,因此《唐韻》成為官書,成為各時學子考舉寫詩用韻的絕對標準。《唐韻》至少有兩個地方和普通話的韻母系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是唐代的撮口呼韻母尚未形成,雖然韻目有「魚」、「虞」之名,但實際上與合口呼u混在一起。例如「書、初、除、豬」和「餘、居、渠、徐」同屬「魚」韻部;而「扶、朱、胡,儒」和「區、娛、渝、須」同屬「虞」韻部。可見,在唐代語音中ü和u是混在一起的,當時人們發音也許並沒有明顯的撮口動作,就這一點與閩南語正好相同。

在閩南語中,至今找不到有撮口發音的音節,漳州人讀ü為i;廈門及泉州地區則讀ü為u;詔安及潮汕地區讀ü則近似於-i(後)。如「居、區」兩個詞,漳州人讀gī、kī;廈門及泉州人讀gū、kū;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有撮口呼韻母。二是鼻子音m、n、ng充當韻尾的問題。

在普通話語音系統中n、ng充當韻尾,分別組合成為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而m只當聲母,不能充當韻尾了。但在唐代語音中,這三個鼻子音卻都能充當韻尾,例如《唐韻》中的「侵、覃、鹽、鹹」四個韻部,收錄的就是以m為韻尾的字。例如「林、臨、陰、心、琴、今、金、音……」為「侵」韻部;「潭、參、南、男、庵、涵、含、甘……」為「覃」韻部;「簷、嚴、簾、簾、嫌、蟾、添、尖……」為「鹽」韻部;「鹹、函、緘、銜、杉、監、巖、讒……」為「鹹」韻部。

如果我們用普通話朗讀上面的例字,那麼第一行的韻母都是in,本來不應該和屬於《唐韻》中「真」韻部的「因、辛、親、鄰、津」等字分開。而其他三行的韻母都是an或ian,本來也不應該和屬於《唐韻》中「寒」韻部的「寒、安、丹、殘、刊」等字分開。但是在當年,這兩者之間的讀音那是決然不同的,試著用閩南語讀讀這些字,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歸入《唐韻》中「侵」韻部的字,韻尾都是m,例如「林」,閩南語讀為līm;「鄰」,閩南語讀為līn,其實它們分屬於不同的韻部。

歸入「覃、鹽、鹹」韻的字,韻尾也都是m,例如「含」,閩南語讀為hām;「寒」,閩南語讀為hān,它們應屬於不同的韻部。由此可見,閩南語比較完整地繼承了唐宋古音中鼻子音充當韻尾的語音特點。唐陳元光的《龍湖集》中有「落成會詠」詩句:

「雲霄開嶽鎮,日月列衙瞻。勝日當佳慶,清風去積炎。山畚遙獵虎,海船近通鹽。

龍澤覃江浦,螭坳耀鬥蟾。文床堆玉笏,武座肅金籤。奇計繩陳美,明誠學孔兼。

忠勤非一日,箴訓要三拈。千古清漳水,居官顯孝廉。」[13]全詩共用八韻,依次是「瞻、炎、鹽、蟾、籤、兼、拈、廉」,全屬「鹽」韻部之韻,假如用閩南語讀之,全是m收尾的鼻韻母。

而且這種語音現象持續到元代,元代以後,大概由於北京成為國都,北方話成了「官話」廣泛流傳,北方方言取得了絕對的優勢,那麼大部分地區以m為韻尾的字音逐漸消亡,最終歸併到以n為韻尾的字音中去了。

至於聲調,古人把它分為「平、上、去、入」四調,且以平為「平」;以上、去、入為「仄」。「平」者不升不降,其音輕揚;「仄」者或升或降,如山路之起伏。古代格律詩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仄遞替,構成一種抑揚頓挫的**感。

到了近代,入聲漸漸分化消失,原來的入聲字後歸入「陰、陽、上、去」四聲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語音中已經沒有了入聲這個聲調了。據說現在的北方人學詩詞格律,辨別平仄時,古入聲字這個部分總是把握不好,也許他們會感到困惑,一些明明現在讀起來音調屬於陰平的字,為何要把它們歸入據說是急迫而短促的入聲調裡去呢?在通行閩南語一帶,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因為在閩南語裡,至今仍然頑強地保留著入聲這種聲調。試以普通話朗讀下列例字:「剝、削、卓、踢、逼、突、出、發、

一、膝、屋、督、約、缺」;「德、國、竹、笛、學、習、集、合、值、得、獨、逐、敵、革」。很明顯第一部分為陰平調,第二部分為陽平調。可是改用閩南語讀之,它們就變成一種又急又短的入聲調了。

原來這些字都是古入聲字,在詩詞格律中屬於仄聲字。

綜上所述,說明閩南語仍然保留了唐宋古音在聲、韻、調方面的許多重要特徵,無怪乎有人把它稱為「中古音的活化石」了。擁有一口閩南語,伴隨著這一群華夏兒女一往無前、萬難不屈的足跡從歷史的煙雲中走來,見證多少悲歡離合,創造了多少輝煌業績。在新的歷史時期,他們還會繼續發揚艱苦拼搏的開漳精神,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朝著祖國強盛、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景,朝著民族大團結的明天奮勇前進。

閩南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5樓:追尋未來陽光

絕大多數人聽得懂的就是普通話,聽不懂的就是閩南語

國語與臺語的區別

6樓:初晨

臺灣本地話(臺語)就是閩南話,臺灣講的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口音不一樣罷了,就像不同省份的人講起普通話來或多或少都會帶些當地口音一樣。我個人覺得臺灣人講的普通話聽起來比較嗲(呵呵,沒有貶意,純客觀評價)。還有一些個別字的發音不一樣,例如「和」字在作連詞使用時,臺灣人把「和」字讀作「han」(與汗同音)。

「我和你」,臺灣人讀作「我汗你」,還有就是有一些詞不太一樣,例如盜竊,臺灣人叫竊盜;欺詐,臺灣人叫詐欺;網路,臺灣人叫網路,等

7樓:攫殺

切 這個問題 啊你說一說 英語和漢語有什麼區別耶

閩南話發音的特點,閩南語與普通話的特點和不同

河洛語的子音 聲母 直接繼承上古中原語的聲母系統。在這一方面,河洛語並沒有受到中古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因為早在晉末五胡亂華便遠離了故土,一路南遷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語音。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的河洛語十五音分析,現今河洛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目前河洛語保...

粵語歌曲和閩南歌曲有什麼不同,閩南語與粵語有區別?

其實在華語 裡,主要的語言流派也就是國語歌曲 粵語歌曲 閩南語歌曲三種,其中國語歌曲是佔正統位置的主流歌曲,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無論是粵語歌曲還是閩南語歌曲,都只能算是非主流的 很難登大雅之堂。這就像我們每個省,甚至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地方戲一樣,但比起國粹京劇來,則不是一個檔次。個人覺得這...

粵語和普通話發音有什麼區別,!!!粵語與普通話發音的區別有什麼訣竅沒

粵語是漢語 方言的一種,和其他方言一樣,它直接 於古代漢語,因此總的說來,粵語和民族共同與之間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導地位。但是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粵語也形成不同於共同語的一些特點。瞭解這些特點對於掌握粵語是有一定幫助的。第一 它大量保留著古代漢語的成分,這表現在語音 詞彙 語法等方面。在語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