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纖淺雲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取「中華」之名的寓意就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這樣以體現出九五之尊的威勢。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戰亂頻發,中原大地上生靈塗炭,直到秦國的贏政把七個國家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為了慶祝統一,贏政便把中原河洛地區稱為「中華」。河洛地區就是黃河與洛河2條河流所在的區域,即秦始皇定都的咸陽地區。
在古代,人們缺乏對地理的認知,認為天空為圓,地面為方,而四周的國家比較落後,認為是蠻夷之地,所以堅定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將自己所在的地方稱作為「中」。而且過去一直講究中庸之道,這是治國之本,所以一直引用了「中」字。
在古代比較迷信,所以一直認為有龍脈的存在,而定都咸陽則是因為風水好,而秦始皇認為自己是龍族後人,而所有的子民都是龍的傳人。「中」字也是意味著當時的帝都乃是龍脈中間的位置。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寓意是非常高貴和聖潔的。在周朝,凡遵周禮、守禮教的諸侯們,稱之為諸夏,兩者合稱為華夏,其寓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應。發展到後來,「華」字有了中原的意思,之後華跟夏兩字開始通用,「華」即是「夏」,所以 「中華」又稱「中夏」。
我國一些早期典籍也多稱中原一帶的諸侯國人為華人或夏人,一些諸侯國有的也稱為諸華或諸夏,所以「華」和「夏」在國民性質和文化意義上基本相同,而中國和華夏本也有著近似的意義,那麼將二者合併為「中華」,也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叫法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即河南一帶(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指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律疏》中對中華一詞的解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
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就是凡是行政區劃,以及文化制度都是源自中國的,那麼就稱為中華。
2樓:瓊苑裡的溫柔
在關乎國運的大是大非面前,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我們都知道中華就是指我們的國家,而我們也經常會稱自己為中華兒女。
那麼,這「中華」二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中華」這個名字是由秦始皇敲定的,意喻中華復興,後來便慢慢演變成中原的意思了。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外國人對咱中國的稱呼也是千變萬化。最早的時候把我們稱作華夏族,再後來便稱我們為漢族。直到現在,華夏族和漢族這兩個稱謂我們都還一直用著。
其實,中華這個名字最開始的時候在炎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其意在紀念炎帝。只不過因那時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也就不知道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了。但是在周朝的時候,華夏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了,而當時在中原地區居住的漢人就是華夏人。
所以在中原和華夏這兩個名字中各取一字便組成了中華,只不過流傳度不高。
後來,「中華」這個名字還是由秦始皇確立下來的。當時秦始皇為我國取名「中華」時,也是希望我國人民可以一起復興中華,讓我們的國家發展的更加強大。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二字也就代表了中原。
由秦始皇取名,一直延續至今,中華二字所代表的含義也會變得更多、更大。現在的我們說到中華二字,其實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中國各個民族之間的情感。哪怕民族再多,我們本就是一家。
3樓:婠青絲
中華是中原和華夏這兩個詞中各取一字組成的,秦始皇希望後代子孫能拓寬疆土,振興中華吧。
4樓:才遼廢乙莢
中華、華夏民族,其實可能用這個字比較有歸屬感吧。
5樓:賣鞋童
華夏民族就是這麼來的吧,可能是特意造的這個字。
6樓:飛回來看你帶壞
希望國家能夠越走越遠,一直國泰民安。
7樓:威資靈利
中:**,中心。
華:古代指天下,宇宙; 現在指中國。
中華: ①**管理的天下,②宇宙的中心,③天下,海內,④中原和四方。
8樓:好姑娘不善良
應該值得是中原地區吧,也就是說是整個中國。
9樓:結縷蘇
「中華」也稱作中原,也就是代表中國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後來秦始皇統一的地區,也就是中原地區,希望能和中原地區一起走向繁華吧。
11樓:兮兒清薇
當時的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
12樓:單線旅行
以前中國不是叫華夏嗎?然後再一結合中原,就叫中華了。
中國這個名是從什麼朝代開始叫起的?為什麼叫「中國」的?
13樓:汏眾杹9洐
"中國」的由來 -----------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之城」或「**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
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14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上根據法條考證,各朝代都有叫**或中國
的例子。最早的確切考古物件中,以文字形式出現中國詞彙,前11世紀的青銅器上,在西周初期。
考證表示,歷朝代都有使用自稱中國的例子,並不只有漢族建立的政權才說自己是中國,宋金之間就發生過誰才是正統中國的爭議。
在春秋戰國後,中國成為統治王朝的泛稱,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九州地區皆稱為「中國」,如《漢書·西域傳》雲:「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在描述與匈奴等戰爭中以「中國」與異域外邦相對稱,可見於《史記·大宛傳》,載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或相對描述異地民族,如描述安息人為:
「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描述新羅人為:「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
韓愈《諫佛骨表》:「夫佛者…,自後漢時傳入中國…」。《宋史卷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胡安國子:「自古中國盛強, 如漢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
《明史/志/卷三十一志第七歷一/曆法沿革》「大西洋歸化遠臣龐迪者、熊三拔等,攜有彼國曆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
又如明萬曆帝寫信給豐臣秀吉寫 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你崛起在海外的國家,也知道我們中國?),還有關於西域,鄭和下西洋的書籍 介紹『』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 : 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也自稱中國 ,自己查查史書就可以知道,非常多 。
近代清朝的人確實會稱呼自己是叫中國的,如大清法律中便有明確規定對外需稱呼為中國,如《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皆有。
另外,凡涉及中外國際交涉部分,稱本國為「中國」,並本國人為「中國人」「中國人民」等,可見《修訂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進呈刑律》《修訂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進呈刑律分則草安折並清單》…等
在很多的著作都有寫到,最明顯的是來當時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記錄,2023年,美國傳教士倪維斯著作《中國與中國人》中,有清楚描述到中國人講起自己的國名,最常用的是「中國」,發音是「chung-kwoh」,另一個是中華,發音是 「chung- hua」 ,意思是在**的國家。
其他方面有不少舉例
劉銘傳: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劉壯肅公奏議/卷
二、謨議略/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
張之洞:此時朝鮮已與中國無涉,俄據韓則雄於東方,倭踞韓則俄永無出路。此次和約雖言韓為自主之國,但伊藤與李相明言中國不得再管韓事《張文襄公選集/張文襄公選集三/致俄京許欽差》
連橫:日本與中國為鄰,脣齒之國也。明亡之季,士大夫之東渡者,絡繹於途。而鄭氏復有渭陽之誼,往來尤繁。《臺灣通史/卷十四外交志/日本聘問》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中國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同於之前孫中山建立的
中華**
更不同於之前各個朝代的
封建制度下的國家
"人民共和國"不容質疑
我國是人民民主**
中華應該是清朝之後
對我們當時大動盪的社會的一種
稱謂國名的確定
是建國時
會議確定地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16樓:郝林梅
中國叫華夏民族的原因:
漢族最早是由夏民族發展而來的,漢族的先民們經歷了夏商周三代的長期發展後,到春秋戰國時,已形成了用「華」、「夏」的單稱和「華夏」連稱的族體,並在中原一帶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民族,即華夏族。漢族的稱呼始於漢代。又由於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華夏族,即漢族,華夏也稱「夏」、「諸夏」。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夏。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稱「中華」。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傳承脈絡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漢朝以後該族又稱為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
華夏的意思:
中國民族之本幹,在春秋時代人的口裡,常稱為諸華或諸夏,華與夏在那時人的觀念裡,似乎沒有很大的分別。
據有些學者的意見,華與夏很可能本是指其居住的地名。在《周禮》和《國語》兩書裡,華山是在河南境內的,很可能便是今之嵩山,故今密縣附近有古華城。而夏則為水名。古之夏水即今之漢水。
華夏民族,很可能指的是在今河南省嵩山山脈西南直到漢水北岸一代的民族而言。夏代的祖先即在此一帶,若再由夏代逆溯上去,則黃帝、虞舜等的故事,也是在這一帶的相近地面流傳。
至於更推而上,說到中國民族的原始情形,則現在尚難詳定。大體上中國民族遠在有史以前,早已是中國的土著了。他們散居在中國北方平原上,自然有許多支派和族系的不同。
但因中國北方平原,區域雖廣,而水道相錯,易於交通,再則各地均同樣宜於農業之發展,生活情形易於同化,因此中國人在很早有史以前,各地相互間也早已有一種人文同化之趨向。由此在很早也就能形成為一個大民族,即後代所謂的華夏民族。
拓展資料:
含義: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古籍中將「夏」作為中原,「蠻夷戎狄」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夏、中土、中國。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夏族與漢族是不同時期的同一稱呼。
風俗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幷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鬆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幷蓄的態度。
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肯特基恩的天使為什麼取名為天使
因為瑪利亞小姐有天使般的美德,是寬厚 仁愛,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 點明文章中心 文章 天使 主人公肯特 基恩讀後感450字 自信是什麼?過去我還真不清楚,可是,現在,我讀了 自信 這篇文章,心裡對自信有了清晰的認識,而且知道了自信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它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我 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瞭...
我想給兒子取名為張志涵,志涵的含義是什麼
聽起來很好啊!恭喜!志 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意為心願所往。本義 志氣,意願 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涵 涵煦 滋潤覆照 涵濡 滋潤,浸漬 涵浸 浸漬,滋潤 涵暢 滋潤化育,使之發揚 涵潤 滋潤 歸藏易 中 涵字 代表人緣,貴人緣。這麼看來是個好名字啊 個人意見,供參考。給兒子取...
為什麼詩人要把詩題取名為未選擇的路,有何作用
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未選擇的路 閱讀答案 解答 一 詩人眷戀曾經沒有選擇的人生之路,正表明他對已選擇 已走過的路的堅定不移和無所追悔。因為生活中已選擇路有太多遺憾,未選擇的路才更令人懷戀 因為有了遺憾,選擇才更有價值。二 弗羅斯特的 未選擇的路 實際是寫人生之路。這首詩的寫作重點不是那條已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