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地理位置,地域氣候,民居的材料和功能以及當地的生產方

2021-03-26 09:28:02 字數 6543 閱讀 5448

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

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

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

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遊牧等特點。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

吊腳樓 這種樓房雖然只有二三層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樓閣,建造並不容易。樓而有「腳」,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伸出兩隻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裡,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吊腳樓的前兩隻「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

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的。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

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

據湖南地方誌記載,吊腳樓的這種構造最早是為了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

2樓:匿名使用者

能問的再詳細些麼?就比如蒙古包的地理位置。問的讓人摸不到頭腦

蒙古包所在地區的氣候與地理條件是怎樣的

3樓:水雲間

蒙古包主要在內蒙古高原,溫帶大陸性氣候。

全年降水少,氣候乾旱。

民居的特點受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影響,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受生產方式的影響,便於搬遷,且外形

4樓:鬼鬼

小題1:b

小題2:a

試題分析:

小題1: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築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內當地的自然容環境有很大關係,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絡.西北地區位居大陸內部,降水稀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在內蒙古草原上,由於遊牧方式,人們就居住在便於搭建、拆遷和搬運的蒙古包裡,故選b.

小題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築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絡.吊腳樓也叫吊樓子,是中國的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居住在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故選項a符合題意.

氈包所在地區的氣候與地理條件是怎樣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亮看到他媽媽來

便用央求的語氣問他媽媽:「媽媽,我到底得了什麼病?我真的好想去學校上學,和同學們一起玩.」媽

媽也說:「你的病馬上就要好了,馬上就可以讀書了.」亮亮對著生日蛋糕許了一個願,張阿姨問他許了

什麼願,他笑著說:「我希望這裡的小朋友都能擺脫病魔,能到學校上課去.」多麼善良的孩子,可他年

紀小小就要和病魔抗戰,老天為何要這麼殘忍,他年紀是這麼小,卻有一顆善良的心,可為什

蒙古包的 作用 材料 地理位置 結構 和文化特徵

6樓:earth青青

材料及結構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

普通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叉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眼的內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

2.作用

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

3.文化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遊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以木杆兒為主要支撐材料的人類早期建築形式。

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中國鄂倫春人的傳統建築歇仁柱式(在鄂倫春語裡歇仁柱為「木杆屋」之意),即尖頂、用獸皮或樹皮、草葉子做苫蓋。西伯利亞埃文基(鄂溫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歐薩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屬這一型別。

另一種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頂圓壁,主要用毛氈做其覆蓋物。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

但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4.地理位置

鄂爾多斯草原的核心區包括一個蒙古大營和3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

拓展資料: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

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遊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

7樓:巨大的白色岩石

蒙古包的作用是供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在草原居住。材料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蒙古包的結構是苫氈夏季蓋一層,春、秋季節蓋兩層,寒冷的冬季則蓋三層,並在裡面掛簾子。帶子和毛繩(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起著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掀不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係。

地理位置主要是在內蒙古牧區。

蒙古包的文化特徵 蒙古包是草原遊牧民族使用的民居形式,因使用者大多為蒙古民族而得名。由於遊牧民族世代居無定所,常年逐水草而居,應生活之需,蒙古民族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習俗風尚,其中就產生了蒙古包這種獨特的民居形式。蒙古包是草原遊牧人民與自然長期磨合產生的人類建築文化之一,是蒙古族遊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可持續性的原生態建築,符合現代文明所崇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8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9樓:鳳楚

蒙古包作用是適於蒙古族牧民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而居住的一種房子。其特點便於搭建,拆 卸、移動.

材料是木架、羊毛氈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

結構是用特製的木架做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 的繩子**而成。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可通風、採光.蒙古包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 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地理位置在我國北部 內蒙古牧區以及西北的新疆牧區、西南的青海牧區、**牧區。

文化特徵: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

10樓:百度使用者

我是蒙古族,生在內蒙,長在內蒙。對於蒙古包瞭解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1、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特有的房舍。其主要的用處我不多說你也能知道,跟你家的房子作用基本一樣

2、材料:一般用木製的比較多,但是這種木材一般經過加工的,如果沒記錯應該是用油泡過的

3、地理位置:內蒙現在也不多見,不過牧民一般現在還用。主要分佈在一些蒙古族比較多的地方(內蒙也不是都是蒙古人)。

例如:草原,像什麼呼倫貝爾草原,希拉穆仁草原,輝騰錫勒草原等等,都有集中分佈的蒙古包,不過現在一些旅遊景點也有很多,但是主要功能已經變了

4、結構:最早的蒙古包主要是用木材先做一個圓圈,頂上做一個蓋子,外面加上一些棉製品就可以了,不過現在混凝土的也有很多。

5、蒙古包的文化特徵主要就是蒙古人特有的文化基地基礎上形成的,體現在遊牧民族四海為家的生活習慣。

11樓:海洋1公主

有緣人,我也在找這個

蒙古包的結構、位置、作用、文化內涵、材料都是什麼

12樓:雨季的花子

蒙古包的結構: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位置:從正北開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東西,相反的東北、東、東南半邊都放女人用的東西。

作用:蒙古包是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

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文化內涵: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

材料:原料是木頭或者毛氈。

13樓:第二眼心悸

一、蒙古包

1、結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2、位置

一般分佈在永定,隴川、梁河,天祝。

3、文化內涵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4、作用

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

5、材料

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外罩、帶子、圍繩、捆繩墜繩、哈雅布琪、木杆。

二、四合院

1、結構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建築,房架子檁、柱、樑(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

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簷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2、位置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佈,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

3、文化內涵

它是我國傳統的民居格式,是別的國家沒有的,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瑰寶,因此四合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居。

4、作用

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閉合而露天,可以營造出內部良好的小氣候,減少不良外在氣候的影響。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蔭納涼,冬天可以很好地採光,保暖,抵禦風沙。

露天通透的庭院即使入風口,也是出風口,通過自然的風壓得到流暢的通風,保證健康清新的空氣質量。此外,庭院還有利於排水和收集雨水。

5、材料

四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用鋼筋與水泥,都是青磚灰瓦,磚木結合。

三、土家吊腳樓

1、結構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關牲口或用來堆放雜物。

2、位置

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3、文化內涵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

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樑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樑,一輪太極在**,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4、作用

冬暖夏涼,防水防潮,抵禦毒蛇猛獸。

5、材料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廈門地理位置,廈門的具體地理位置,是什麼氣候區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 04 北緯24o26 46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 福建省東南部 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 泉州平原,瀕臨臺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臺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 鷺島 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 一莖數穗 又名 嘉禾嶼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 福建省東南部 九龍江入海處...

蒙古包的種類蒙古包特點簡介

蒙古包 名稱源自滿語 在 史記 漢書 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 氈帳 或 穹廬 在蒙文中籍裡被稱為 斡魯格臺格兒 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 奔布格格日 或 蒙古勒格日 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 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 蒙古博 博 意是 家 的意思,博 與 包 音近,因此,蒙古包則...

蒙古包描寫,關於蒙古包的描寫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釐米 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