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
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專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
屬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在歷史上,許多東西方旅行家、探險家、學者在他們的著作裡寫到蒙古包,如法國魯不魯乞寫出的《東遊記》等。
2樓:可樂
蒙古牧民特色的帳篷,
蒙古包的特點是什麼?
3樓:小狸貓有痛苦丶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
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4樓:傑and娜有愛
方便,簡單,可隨時搬家
蒙古包是什麼樣子
5樓:簡單途中
蒙古包樣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
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擴充套件資料:
蒙古包演變發展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
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
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釐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
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蒙古包是隨著牧民們的行程而建的。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進入蒙古包後,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 烤溼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爐或腳蹬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得用刀子挑 火或將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從鍋中扎取肉食。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許洗婦女的髒衣服或將不幹 淨的東西投入河中。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者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 埋在東側,相當於掛出了「閒人免進」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產忌:蒙古族婦女生孩子後,一般要在屋簷下掛個明顯的標誌,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紅布 條,客人見此止步。
蒙古包是什麼樣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史上長期的遊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選擇了最適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以「哈那」多少來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哈那、8個哈那、10個哈那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為大型蒙古包,過去草原上是罕見的。但近幾年,錫林郭勒盟舉辦的那達慕大會上已多次出來了。
包門朝南開,包內正北中間是長者或貴賓的位置,西邊是客人的位置,東邊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飯的地方,東南是爐灶。現在,大多數牧民有兩座蒙古包,一座往人,一座作倉庫或做飯燒茶做奶食品。隨著生產發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已有好多牧戶搬進磚瓦房,實現了定居遊牧。
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農牧民已普遍居住磚木結構的房舍。
在遼闊的三北邊陲(東北、西北、正北),從西部阿爾泰的雪峰,到東部興安嶺的綠林。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到南部的萬里長城。都曾經是北方遊牧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臺,最適合這種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或稱穹廬、氈帳。《史記 — 匈奴列轉》:「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
」隋代的薛道衡在詠王昭君的樂府詩中,有「毛裘易羅綺,氈帳代帷屏」的句子。長春真人邱處機詩中,亦有「皮裘氈帳亦開顏」的句子。《黑龍江外記》:
「『穹廬』國語(即滿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漢語既是音譯,又是意譯。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阿爾泰語系的突厥、滿洲、蒙古都把這種洞室稱為烏爾斡。
烏爾這一詞就是「挖」的意思,至今仍用在衛拉特蒙古的口語中。現在的普通蒙古語中,烏爾斡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氈,引伸為 「家」、「戶」、「居民」等意。可以看作是一種歷史陳跡的遺留。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
7樓:嗚哩哇啦然然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文化習俗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蒙古包的特點,蒙古包的簡介,特點是什麼
特點1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符合遊牧經濟生活。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
蒙古包的種類蒙古包特點簡介
蒙古包 名稱源自滿語 在 史記 漢書 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 氈帳 或 穹廬 在蒙文中籍裡被稱為 斡魯格臺格兒 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 奔布格格日 或 蒙古勒格日 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 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 蒙古博 博 意是 家 的意思,博 與 包 音近,因此,蒙古包則...
蒙古包描寫,關於蒙古包的描寫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釐米 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