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十五歲稱束髮、成童、志學,男子二十歲稱弱冠襁褓,不滿週歲
垂髫:指幼年
豆蔻:女子十
三、四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以上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稱半百或知命
六十稱花甲或耳順
七十稱古稀
八十及九十稱耄耋
2樓:商珠章佳懷蓮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漢 賈誼《新書·容經》:「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髮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唐 鮑溶 《苦哉遠行人》詩:「去時始束髮,今來發已霜。」
宋 陸游 《上執政書》:「某小人,生無他長,不幸束髮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遺文,
先秦古書,晝讀夜思,以求聖賢致意處。」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束髮從仕若干季,剖劇無艱,鋤奸不懦。
」清 錢謙益 《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學曾授正議大夫繼妻吳氏仍前封制》:「人臣束髮勵行,老而彌固,則必有賢明之助焉。」 程善之 《春日雜感》詩:
「我生始束髮,便思萬里行。」
16歲男子古代稱為什麼?
3樓:我愛
16歲男子古代稱為「二八」。
16歲二八:為16歲。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16歲男子古代稱為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束髮,其它稱謂:
襁褓,不滿週歲
垂髫:指幼年
豆蔻:女子十
三、四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以上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稱半百或知命
六十稱花甲或耳順
七十稱古稀
八十及九十稱耄耋
5樓:我愛
16歲男子古代稱為「二八」。
16歲二八:為16歲。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6樓:9點說史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意思是:我從十五歲起在軒中讀書。
漢·戴德《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意思是: 指年過15歲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學就讀,去學習各種技藝,學會大藝,大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年齡稱謂舉例:
1、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2、破瓜之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3、加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即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4、結髮
束髮,紮結頭髮,古代漢族男子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5、弱冠
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古人怎麼稱呼十六歲的人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稱十六歲左右為豆蔻和舞象。
1.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語出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如《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關於年歲的稱呼
舞勺:13歲。
束髮: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語出《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如《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如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如《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如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如《**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如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如《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十歲。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
老人頭髮由白轉黃。如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如《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如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青少年在古代稱為什麼?
8樓:文學嘗試
古代青少年男子稱為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志學,女子稱為金釵之年、豆蔻年華、及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一、舞勺之年
舞勺是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後代指男孩子12-13歲。
二、舞象之年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三、志學
「志學」出自《論語·;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是立志潛心學習),後指代男子15歲。
四、金釵之年
年齡代稱,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五、豆蔻年華
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六、及笄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思是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七、破瓜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各個年齡段稱謂**
古人的年齡段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9樓:眷戀淚有痕
女: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男:男孩15歲稱志學之年,20歲稱弱冠之年。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裡所說的青少年應該是:豆蔻
二十弱冠是: 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
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
耄(mao)耋(die)指**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11樓:附風弄雅
樓上的寫發很好不過「豆蔻」 是專指女孩13 14歲時年齡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覺得呢。豆蔻是專指女生的吧?
古代15、16歲的少女稱為什麼?
13樓:大大大大倩倩
女子15歲稱及笄,女子16歲稱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及笄本來是指古代
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中國古代稱12歲的女孩為金釵之年,13歲女孩豆蔻年華,15歲女孩及笄之年,16歲稱碧華之年,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14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請問頭髮和梳子分別在古代稱為什麼
梳子有玉梳 梳之美稱。唐 元稹 六年春遣懷 詩之四 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瑇瑁箏。明 賈仲名 對玉梳 第一折 又有這玉梳兒一枚,是妾平日所愛之珍。全元散曲 鬥鵪鶉 元宵 金鳳斜簪,雲鬟半偏,插玉梳,貼翠鈿。詞語解釋 zdic.漢 典 網 頭髮有頭黑 頭黑 謂年老而頭髮仍黑。指長壽。宋 范成大 送趙...
古人稱銀河系為什麼,銀河在古代稱為什麼
古詩中銀河的別稱 星漢。曹操 觀滄海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天漢。陸機 擬明月皎夜光 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 絳河。杜審言 七夕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雲漢。李白 月下獨樽 詠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星河。杜甫 閣夜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天河。王建 秋夜曲 天河悠悠漏水長,南樓北斗兩相當 ...
古人將男子20歲,女子15歲稱為什麼?
在古代,女子20歲叫什麼?古代時女孩子二十歲稱為桃李年華,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女孩十二歲為金釵之年。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十六歲稱碧玉年華,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出嫁女子稱梅之年。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