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課文你來說
杜甫自幼即深受佛教薰陶,漂泊西南時期更篤定了這種思想。晚年的大量山水詩創作,受到 了禪宗的深刻影響,具有閒適、平靜、熱愛萬物的特點。杜甫在晚年西南漂泊時期詩歌中流露出的苦痛和憂思情懷,在思想情感上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2樓:愛夏的你呀
杜甫是一個被帖了標籤的詩人。他的詩記錄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劇變,因而被稱為「詩史」,他本人以其卓的越藝術成就,獲得「詩聖」雅號。評析杜甫言必沉鬱頓挫、憂國憂民。
杜甫的敘事詩還常常運用真實細膩、精確傳神的細節描寫來細緻的表現現實生活。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事物本質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
例如《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便是這樣一個細節。它不僅揭示了那個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
杜甫在抒情的近體詩中即多用俗語,但在敘事的古體詩中則更為豐富,關係也更為重要。
因為這些敘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採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並有助於突出人物性格和語言的個性化。
擴充套件資料
1、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共創作了近體律詩八百餘首,他把律詩的題材範圍擴大到了幾乎與古體詩同樣廣闊的程度。
2、杜甫律詩寫得精練和概括,格律嚴格,對仗工整,渾融流轉,情韻優美,無絲毫用力的痕跡。詩境渾成而多變化,有意境壯闊忽轉淒涼的,有氣象巍峨而轉情景細緻婉約的,不拘一格。
3、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出身於一個美德秉耀、功勳卓著的宗族。其人志意巨集遠,心性桀倔。
3樓:清心甯
第一,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
這種概括主要通過兩種藝術手段進行操作。其一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通過客觀的描寫,把複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裡,從而揭示它的本質。比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把尖銳的階級矛盾集中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裡,使人觸目驚心。
其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對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紹。比如《兵車行》這首詩是通過一個行人的話廣泛地介紹了兵役的繁重、戰爭的艱苦,以及人民反對開邊的情緒。《石壕吏》是通過老嫗的一番話,介紹了這一個家庭的遭遇,同時也概括了千萬個家庭。
杜詩的現實主義,並不在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雖然也寫了不少人,但這些人並不是作為具有個性的典型而出現的。他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在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寫,通過這樣的描寫,去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
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緻入微的表現手法。
藝術境界是雄渾壯闊的,但是表現手法卻是細緻入微的。由於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通過刻畫眼前具體細緻的景物和表現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
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藝術境界都是很壯闊的,可是達到這樣一種壯闊境界的途徑卻不同。李白是運用風馳電掣、大刀闊斧的手法來達到的,而杜甫卻是以體貼入微,精雕細刻,即小見大,以近求遠的方法來實現的。
杜甫的詩就像是「潤物細無聲」的輕風細雨,不知不覺地滲透了讀者的心靈,讓人容易親近。比如「三吏」、「三別」,杜甫具體細緻地寫出這場戰亂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具體反映了這場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深重的災難。同樣是寫安史之亂,李白的寫法是從大處落墨。
他的《古風》第十九首,先寫和神仙一起**,升到天上從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間,接著有幾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的政治局面——「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而杜甫筆下的安史軍隊是: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通過一支沾滿鮮血的箭,具體地形象地反映了國家人民深重的災難。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體物察情的細微而見長的。
杜甫不只是細緻入微,他還能夠通過入微的刻畫達到雄渾壯闊的境界,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現實主義詩人的地方。杜甫還有許多詩是把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和生活中的一個側面的剖析穿插起來,運用這些細節去表現重大的主題。比如他的《春望》這首五言律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杜詩的語言藝術。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喜歡佳句,所以他的語言一定要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那麼就要繼續地反覆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說:「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
」「陰」是陰鏗,「何」是何遜,這是南朝的兩個詩人。杜甫寫詩總是不斷地在修改,改了以後還要不斷地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再繼續地修改。從而形成了蒼勁,凝練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詩歌眾體兼長。
從詩歌的體裁方面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杜甫寫得非常好。他常常運用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貢獻特別卓著。
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或者是應酬之作。杜甫不僅用七律來描繪自然的風景,或者用來贈答酬唱,而且用七律這種形式表現政治內容,感嘆時事,批評政治,抒發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藝術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麗、典雅,杜甫則創造出沉雄悲壯,慷慨激昂的風格,把七律的創作推向了高潮。
4樓:舞夜長風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
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5樓:**中指
我也不知道。誰誰誰。
李白,杜甫兩人詩歌藝術特點的比較
6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 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 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7樓:默不做聲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個時期:
杜甫西南漂泊時期經歷
8樓:
蜀中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
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
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
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擴充套件資料
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安史之亂是帶有****性質的,當時進行的戰爭乃是有關國家存亡的自衛戰爭。
因此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對,而是積極號召。他哀悼那為國犧牲的「四萬義軍」,他告誡文武官吏要「戮力掃攙槍」,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還是勉勵人民參戰。
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鬥爭,這就使他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如他的詩歌《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在這首詩歌當中,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通過遠眺,想到了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社會狀況,從而憑依窗軒,胸懷家園,不禁涕淚交流。
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而在這首詩中,由於聽到朝廷收復失地的訊息而驚喜若狂。
這兩首詩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時所作。
由於安史之亂,社會顯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社會歸於安定。因此當他想到國家遭殃,戰火不熄,生靈塗炭的時候就流淚不止,而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於是又喜極而泣,不能自抑。
可見,杜甫的憂來自於國家,喜亦是來自於國家,這就是儒家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論述曹植詩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徵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詩歌今存八十餘首,辭賦 散文四十餘篇,就其創作經歷來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由於受到曹操的寵愛,顯得志滿意得,昂揚樂觀,充滿自信,富於浪漫情調。後期創作,由於在曹丕父子的猜忌 下忍辱求生,心情極為苦悶,所以其內容和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作品中...
《怎樣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教學課件
回覆 示例 鋤禾日當午 時間 汗滴禾下土 表相 誰知盤中餐 內 設問 粒粒皆辛苦!點睛容 敘說棵!粒!食物來之不易 是勞動者用血汗換來的!當珍惜!忌浪費!淨盤 人當為!如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包括概括主旨 簡析作品的政治意義 思想意義 人生意義 賞析作者的...
杜甫的詠懷古蹟從思想內容上看屬於什麼詩常用的表現手法是哪三
屬於詠史詩 1 擬人 首聯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赴 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 有變幻之姿。2 烘托。作者用一幅畫面來寫一個人物,作者借用高山大川的雄偉靈動來烘托昭君大山般 堅強性格的奇偉女子。3 對比 頷聯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