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溪看世界
《臨江仙.夜歸臨皋》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展現了作者謫專居黃州
時期屬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上半部敘寫於東坡豪飲後醉歸臨皋之景,下半部是詞人的哲思。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的主題
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中,塑造了一個怎麼的詞人形象?
2樓:匿名使用者
臨江仙 夜歸臨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註釋①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於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於此。
②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於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
並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
④ 夜闌,夜深。縠,有皺紋的紗。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譯文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裡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這時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裡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賞析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敘寫於東坡豪飲後醉歸臨皋之景。前兩句點明瞭詞人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可見是一醉方休的暢飲了。
「彷彿」二字,刻畫出詞人醉眼朦朧之態,真切傳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門前駐足叩門的情事。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於叩門聲全然不覺。
於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準郎中見邀遊西湖三首》其二)。既然「執」(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
這一生活細節,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度的又一次顯現。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遊》)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
「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徵,並從而引發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閒地度過自己的餘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
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
由於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
「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3樓:道秀珍林棋
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為何而醉?其中「夜闌風靜觳紋平」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版作者深秋之夜在東權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5樓:匿名使用者
被貶黃州排解失意心情,即借酒消愁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
版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權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1.蘇軾 臨江仙(夜歸臨皋)中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懷?
6樓:安慰頌
臨江仙 夜歸臨皋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註釋:①臨皋,即臨皋亭,位於黃州南江邊,蘇軾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與家眷共居於此。②東坡,元豐五年春,蘇軾在東坡構築雪堂,家屬仍住臨皋亭,因此常往來於雪堂臨皋間。
答案:①「長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對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無奈。②「何時忘卻營營」表達了難忘世俗名利煩擾的矛盾與苦悶,以及對於自由生活的嚮往。
③「江海寄餘生」表達出作者對隱逸江湖的渴望。
7樓:匿名使用者
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曠達襟懷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表達對寧靜超然的嚮往的一句是?
8樓:喬木查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hú )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注:這首詞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黃州(今濤北黃岡)謫所所作。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由於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詞賞析有嗎?
急求《臨江仙 夜歸臨皋》(蘇軾)譯文
9樓:無盡黎明
臨江仙 作者:蘇軾
雪堂夜飲,醉歸臨皋作。
原文: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裡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這時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裡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臨江仙楊慎全題是什麼,楊慎《臨江仙》有關問題
我查了一下,臨江仙是詞牌名,可是沒有題目。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是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我們老師正好教了 楊慎 臨江仙 有關問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 盡英雄。此句甚...
對下列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臨江仙夜歸
d試題分析 都是一種退隱之後的灑脫心態 的說法不正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 嚮往自由的心聲。一蓑煙雨任平生 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
蘇軾的臨江仙 上闋寫歸家的情景時,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營造了怎樣的環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借景抒情的變現手法,營造了悲傷淒涼的環境,作者思念家鄉的心情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一句,描繪出一種悽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臨江仙 下闕的表現手法主要是什麼 對比。煙月的無知與藕花的有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詞人的亡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