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完全可以引用古文裡面的好字好詞,畢竟這是我們的文化沉澱說是智慧也不為過……就好像你說的那樣,這些好字好詞應該用在恰當的地方,這個,舉例的話,就不用了吧,有好多人都喜歡用那些字詞,不過看各自本事了~~就好像我們說話一樣要講究場合的,我們用字詞的時候也要考慮語境!
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歡的字或者詞?
2樓:學院派魚多多
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歡的字有:好、嗜、喜、愛、說(今為悅)、羨、憐。
古文裡有哪些表達喜歡的詞有:思慕、傾心、敬慕、慕容、嚮慕、戀慕、欽慕。
表現在詩詞中有:
1、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釋義: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上漫遊。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2、愛、好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遣興》清代:袁枚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釋義:由於愛美求好下筆總是很困難,一首詩總是要反覆修改才會心安。好比年邁的阿婆還如剛剛及笄的女孩,頭髮未梳好就不許看。
3、傾心
雉子班奏急管絃,傾心酒美盡玉碗。
《雉朝飛》唐代:李白
麥隴青青三月時,白雉朝飛挾兩雌。錦衣繡翼何離褷,犢牧採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啄食飲泉勇氣滿,爭雄鬥死繡頸斷。
雉子班奏急管絃,傾心酒美盡玉碗。枯楊枯楊爾生稊,我獨七十而孤棲。
彈弦寫恨意不盡,瞑目歸黃泥。
釋義:陽春三月,萬物生機勃勃,壟上青青的麥苗散發著春天的氣息,一隻白色的雄野雞帶著兩隻雌雞從田間飛起,雌鳥的新羽毛剛剛長出,色彩鮮亮。我這個老而無妻的人看到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淒涼。
春風和煦,太陽暖洋洋的,鳥兒們在河邊啄食,成熟的雄鳥們為求得配偶在互相爭鬥,脖子上的羽毛散落一地,還不肯罷休。雌鳥也急切地鳴叫著,準備好好地犒勞自己未來的丈夫。喜歡喝的美酒就喝乾杯子。
就連枯死的楊樹在春天都能生出嫩芽,為什麼單獨我一個人到了七十還一個人生活沒有伴偶,這種滋味是管絃**、詩詞歌賦無法表達、無法排遣的,痛徹心扉,恐怕只有我死後化為灰燼,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4、喜在題目中直接表達了喜悅。
《喜晴》宋代: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釋義:窗戶之間的梅子熟了之後落了下來,牆下的竹筍長成了竹林。雨不斷地下,晴下來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經過去,夏天都很晚了
5、嗜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禿山》宋代:王安石
吏役滄海上,瞻山一停舟。怪此禿誰使,鄉人語其由。
一狙山上鳴,一狙從之遊。相匹乃生子,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始易求。攀挽上極高,屈曲亦窮幽。
眾狙各豐肥,山乃盡侵牟。攘爭取一飽,豈暇議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稍稍受咋齧,一毛不得留。
狙雖巧過人,不善操鋤耰。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顧無所投。生生未雲已,歲晚將安謀?
釋義: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見海中有座小山,就暫時拋錨停舟。我真弄不明白是什麼人把山弄得如此光禿,本地人詳細告訴我其中根由。
當年有隻雄猴在山上鳴叫,又有隻雌猴跟隨它嬉遊。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孫輩更稠。山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發愁。
群猴攀登拉扯,直上山頂,也曾曲折出入于山林深幽。個個吃得肥胖,山卻被侵奪摧殘不休。它們你爭我搶以求一飽,**顧得上收藏保留!大猴子已感到難過,小猴子也已發愁。
山漸漸被啃嚼一盡,光禿禿一毛不留。猴子雖然機巧過人,卻不會手持農具耕田種收。它們喜歡吃的是果實穀類,只知把現成的東西享受。
可嘆這山處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無處可投。猴子們生殖沒個窮盡,將來怎麼善後?
3樓:雷人
好(讀四聲),嗜,喜,愛,說(今為悅),羨,憐等
4樓:帶豬玩
慕 悅 喜 好(降調)
關於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字的詞性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係:
l.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
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係,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始得西山宴遊記》)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
)(《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藉」「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裡」「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6樓:匿名使用者
看參考資料,當然,在此之前,你自己憑藉語感,聯絡上下文,都已經可以猜出很多的了
文言文的樂的拼音,關於古文中「樂」的讀音
樂的讀音有五種。l yu y o,l o,古音lu 通假字很多,具體看錶達的意思而讀音不同 l 1.使人快樂的事情 取 逗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學而 並怡然自樂。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2.對某事心甘情願 此不疲。善好 h o 施。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 魏風 碩鼠 又如 樂欣 安樂歡欣 ...
古文中關於江革好學的文言文,江革負母文言文譯文?
革 人名,江革 幼 小時候 而聰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 寫文章 柔之 江革之父江柔之 深 非常 加賞器,曰 此兒必興吾門。九歲父艱 父親去世 與弟觀 江觀 同生,少孤貧,傍無師友 讀書沒有老師指點 兄弟自相訓勖 督促,勉勵 讀書精力不倦。十六喪母,以孝聞。服闋 服孝期滿 與觀俱 一起 詣太學,補...
有關「於」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的 於 的用法
於 對,對於。例 貧者語於富者曰。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其於人也,乃曰 能有是,是亦足矣。在。例 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乃設九賓禮於庭。縉紳 大夫 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與,跟,同。例 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 樂毅。燕王欲結於君。莫若遣腹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