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傾世暮顏
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故後人冠以「古」字,稱為古箏。我國曆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
漢《古詩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之神。
」漢侯瑾《箏賦》有句:「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於箏者矣。」魯迅有《贈人》(其二)詩:
「秦女端容理玉箏,樑塵踴躍夜風輕,須臾響急冰弦絕,但見奔星勁有聲。」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中國的古箏也非常推崇,稱古箏為神祕的樂器,稱它彈奏出的樂曲為神奇的**。
古箏屬於弦鳴樂器,按其演奏技巧來分,屬於彈拔類樂器。它的外形古樸典雅美觀大方,音色優美圓潤清麗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現民族風格濃厚的樂曲內容。
用古箏彈奏出的樂曲,柔和優美,清麗和諧,餘音繞樑三日而不絕,深受人們的喜愛。
箏和箏名之由來,眾說紛紜。歷史上曾有黃帝摔瑟而有箏之說。唐代趙璘的《因話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黃帝命令宮女鼓瑟,宮女用瑟彈奏了一非常傷悲的曲調,使黃帝動了傷感,流淚不止。黃帝不能自制,把宮女的瑟舉起擲地,摔成兩截,使原來的五十根統的瑟一分為二變成兩臺二十五根弦的瑟。於是後人稱二十五絃瑟為箏。
歷史上還有姊妹分瑟為箏之說。《樂道集》卷二中記載:「秦女姊妹爭瑟,引破終為兩片,其一片十三絃,為姊分,其一片十二絃,為妹分。
秦皇奇之,立號為箏。」後來,還有父子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兄弟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之說。這些箏名由來之說有無道理,暫且不說只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箏是由瑟演變而來的。
秦箏之說源於何處?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
」意思是說,敲打瓦罐和瓦盆,邊彈箏邊拍著大腿打拍子,唱起嗚嗚呀呀的歌,使耳目歡快,這才是真正的秦國的**。李斯把箏看作是秦地特有的樂器,把箏聲看作是秦國**的重要標誌。《史記??
荊軻列傳》中記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士皆垂淚涕泣。」這段記載意思是說,太子和賓客們知道了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兒,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子送荊軻。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後上路,高漸離擊築,荊軻跟著唱歌,聲調蒼涼悲哀。
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淚哭泣。這裡說的築,根據《風俗通義》中的記載和《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可能是箏。早期箏和築極相似,文人常把箏築混為一談。
由此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古箏在秦國相當流行,而且在樂器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後人稱箏為秦箏的原因。
古箏最初是靠彈箏人自身指甲彈奏的。為了提高彈奏質量,增大彈奏力度和彈奏音量,彈箏人採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辦法。古箏演奏技巧上的發展變化,較之其他樂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為最大。
最早的古箏演奏技巧是很簡單的,兩手分工極為明確,右手彈奏,左手按弦。曲調也極為簡單,基本上是慢節奏單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曲目難度越來越大,彈奏技巧越來越複雜,表現力越來越強,表現內容越來越豐富,經歷了從單手簡單彈奏到雙手複雜彈奏,從簡單彈拔按弦技巧到複雜彈拔顫按推揉技巧的發展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古箏是我國五千年文化歷史上幾種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朝又稱「秦箏」,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鼎盛時為唐朝。分為九大流派:「真秦之聲」的陝西古箏、「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古箏、「齊魯大板」的山東古箏、「韓江絲竹」的潮州古箏、「漢皋古韻」的客家古箏、「武林逸韻」的杭州古箏(即浙江箏)、閩南地區的福建古箏、內蒙草原「雅託葛「 yatoke(蒙語)——蒙古古箏、伽倻琴(朝鮮箏)。
在2023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岩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連件箏。其中儲存完好的一件,長166釐米、寬17.5釐米,尾寬15.
5釐米,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 另一件箏尾殘缺,殘長174釐米,箏首弦孔為置木枘(弦軫)用,一弦一枘,栓弦於枘上,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這兩件箏的形制、弦數和系弦法與後世古箏相似,是目前我國已知的最早實物。
箏傳統演奏技法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古箏藝術不斷地發展、演變。古箏的演奏技法,在一代代的彈箏人的傳承和創造中,在古代演奏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它已不僅僅侷限於古代以大、食指彈奏為主,左手為輔的演奏方式,而是以琴碼為界,分為左右兩個演奏區域,這在傳統箏曲中定位十分明顯,並由此發展了兩套不同的演奏技法,這兩套技法各有側重,分工不同。
(一)傳統的右手技法:
弦為主,其基本任務是取音,是箏發音的動力源。用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四指彈弦發音,控制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
右手單指技法
箏演奏中使用最頻繁、最基本的技法。它包括參加彈奏手指的內外方向彈法。主要有:
「託」「劈」(大指),「抹」「挑」(食指),「勾」「剔」(中指),「打」「摘」(無名指)。除此之外,還有「連託」、「連抹」、「連劈」、「連勾」、「連剔」等技法。
左手組合技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大撮」(大指託和中指勾同時彈奏一個八度的音),「小撮」(大指託和食指抹在兩根弦上同時相對撥絃),「四點」(以勾託抹託為框架在一個八度內來演奏)。
右手其它指法
花指:也稱拂音,通常是用右手大指快速連託而成,傳統稱為「加花奏法」。刮奏:
左右手用連託、連勾、連抹等指法在琴碼的右側或左側弦面上作上行、下行音階刮奏,也稱「歷音」。刮奏手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是箏演奏中最富有特色的技法之一。琶音:
用無名、中、食、大指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順序撥奏。也有僅用大、中、食三指撥絃的。有時單手,有時雙手配合演奏。
持續音:作為彈撥樂器的箏,以「點」的發音形式出現,其長音就是依靠某種技法的持續演奏,形成連續、密集的點來構成。在傳統箏曲中,主要指一根弦上快速託劈的搖指。
(二) 傳統的左手技法:
藉助腕部力量,用食、中指尖或食、中、無名指尖在琴碼左側的弦段上(距琴碼約十六公分左右)按弦,控制絃音的變化,增加樂曲的色彩變化。一般有以下幾種:顫音,也就是揉弦。
指右手彈奏一音後,左手在箏碼左側同一弦上進行不同幅度,頻率的抖動,使音產生不同的波動效果。常見的有:「輕顫」、「重顫」、「小顫」、「持續顫」、「節奏顫」等。
滑音:它在箏的演奏中極為重要,以韻補聲的特點使**更加委婉柔美,是傳統箏曲中區別風格流派的手法之一。主要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分。
按音:古箏是五聲音階定弦,而要獲得五聲音階以外的音,就只有通過按音來獲得。如mi經過按弦變成fa和升fs,la音經過按弦變為si或降si音。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指法外,左手還有柱音、泛音、打音、柱泛音等。
以上這些技法,都是傳統箏曲中共有的基本技法。至此,我們可以獲得傳統箏演奏技法的基本定位,即右手以取音為主,左手以潤飾為主。這種「音」、「韻」結合的傳統技法,使得多音並置和五聲音階排列的箏,在表現傳統箏曲時得心應手。
但由於各地的風土、自然、語言、習慣及其他民間**藝術相互融合,不同地區的傳統箏曲就會呈現不同的風格色彩和演奏技法,也就逐漸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風格流派。如:山東箏、河南箏、客家箏、潮州箏、福建箏、陝西箏等。
各派雖風格多樣,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傳統箏為基礎的,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古箏到現如今依然久經不衰,目前全國學習古箏的箏童已達到五百萬人,古箏已經成為超過鋼琴的又一個熱門樂器。
3樓:
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主要是陝西、甘肅一帶),盛行於隋唐。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對箏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見解:
第一種認為: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
「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
箏之名自此始
第二種認為: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箏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在《舊唐書.
**志》中,對蒙恬造箏也持否定的看法。至於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絃。」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第三種認為:早期第三種認為:早期箏是五絃竹箏,築身瑟弦。
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絃,築身而瑟弦。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從歷史材料看,早期箏與築更為類似:都是築身,都是竹製,都是五絃。
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古箏的歷史?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曆史程序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
二、十三、十
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三、箏體簡介
(1)箏頭、箏尾。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
(2)嶽山:古箏分前嶽山、後嶽山,大箏頭處稱前嶽山,箏尾初處稱後嶽山。
(3)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
(4)箏弦:分鋼絲絃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為1—21弦。
(5)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四、坐姿
1、彈箏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盤式(盤腿、坐地)日本、朝鮮彈奏政者多采用盤式,我國常用坐式。
2、坐式要點
(1)坐在靠箏頭一邊,身體右側與前嶽山延長線對齊、人體中線對第
一、第二個箏碼。
(2)箏上最高碼之頂端在彈奏者胸腰之間。
(3)坐距箏體約10—15釐米。
(4)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字形。
(5)上體平直,放鬆自然。
3、手形要求
兩肩自然放鬆,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狀,各手指自然彎曲,各關節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與中指相對,彈奏時各關節往掌心運動。
江漢平原的歷史文化,仙桃歷史文化
原始文化 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在京山五三農場和荊州城東北約五公里的雞公山等地都發現有原始人類居住棲息的遺址。此外,在京山 鍾祥 荊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層中也有較多的打製石器出土,表明當時的人類在江漢平原的活動已經相當頻繁。當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以後,江漢平原的原始文...
河南都有哪些歷史文化,河南的歷史文化有那些
河南有的東西太多了,先不說是人口第一大省,中原文化發源地。也有很多旅遊勝地。河南不但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少林寺 龍門石窟 黃帝故里 清明上河園 殷墟和雲臺山 白雲山 伏牛山 石人山 雞公山是河南比較有名的旅遊景點。經典的一句話 華夏民族的故鄉,華夏文明的搖籃,王...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多了。有物質的 非物質的。例如 漢字 戲曲 武術 中醫藥 剪紙 皮影 建築藝術 如故宮等等 遺址 古蹟 有 兵馬俑 長城 龍門石窟 故宮 布達拉宮 趙州橋。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申報世界遺產專案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內產專案 中國開始向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