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忘了憂桑的文青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百家講壇》這樣的節目的,因為在這節目裡面,我能夠學到了不少的知識,能夠感受到文學的薰陶,能夠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這是和我以前在中學課本上面學不到的東西啊!
在我看來,《百家講壇》能夠將歷史通俗化地講給大眾聽,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行為。在我看來,歷史本身就不應該是高階化的、讓人看不懂的東西。歷史更應該是大眾化的,是需要一定的群眾基礎去廣為傳播的。
如果你將歷史看得太過神聖化了,認為歷史應該像古冊典籍一樣裝訂起來,然後規規矩矩地擺在書桌上,當做傳家寶一樣寶貝著,那麼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樣的歷史不過十年的時間,就會被人遺忘腦後。因為沒有人會想要去翻那些厚重得難以承受的「字典」。
而如果,歷史能夠變成一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能夠讓大家都樂於接受,那麼我認為,這樣的歷史會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文言文,要有用的多。最起碼,它能夠讓大家的見聞上升一個層面,而不是單單停留在中學歷史課本上面。
很多時候,我認為文化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貢獻。只要這個文化能夠對人類起到好的促進作用,管它的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我們都應該去看到它的功能,都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如果《百家講壇》的內容能夠提升人的思想見聞,那就是優秀的。
2樓:黃岡八模
我在小學的時候是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的,因為語言是比較通俗的,主講人都是比較有內涵的教授。那個時候覺得很有趣,每天都看,現在想想,可能小孩子看這種節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瞭解會比較容易。
因為電視節目屬於大眾傳媒,它在傳播文化的時候就要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達,所以很適合大多數人看,起碼它講的知識,都是經過推敲的,可能有些許在歷史學專業來說,表述有點出入,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最直接的學習和了解歷史文化的途徑。
我記得我小時候是跟我爺爺一起看的《百家講壇》,易中天和于丹等人在文學歷史方面的研究算是深入的,當時覺得易中天是個可愛的教授,說話有趣,把各種文學作品,包括諸子百家的典籍和歷代詩人的傳世作品及其歷史背景都講的非常詳細和透徹。可以說《百家講壇》是很多像我一樣在童年瞭解歷史知識的重要**了,因為小學的課本對中國歷史的介紹不是特別的深入和詳細,也沒有專門的歷史課。記得學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時,根本不知道司馬光是誰,還是後來看了《百家講壇》才知道的。
把歷史通俗化從這裡來說就是件好事,我們的歷史悠久,希望這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承方式也可以做到日久彌新,能讓我們瞭解和傳承中國的歷史文化。
**電視臺推出的很多節目的質量都是很高的,歷史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讓人們去自覺地學習和傳承,因為一旦瞭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就會對中華兒女在歷史征程中取得的輝煌成果感到非常的動容。這就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給人們的啟迪。
3樓:花痴小小猴
歷史是屬於每個存活到現在的人的,不存在什麼通俗高雅,什麼是高雅呢,說難聽點,高雅了以後怕是聽懂了的只有演講人本身了,因為我高雅啊,什麼是高雅,你們看不懂的時候就會說我高雅了。歷史本身就不是什麼高雅的事情,歷史上的人在做任何可以流傳到現在讓你知道的事情的時候,沒有想過自己高不高雅。
歷史是什麼呢,高雅是什麼呢,村口乘涼的老人能把歷史說的通俗又大氣,文人雅士嘴裡的歷史除了晦澀難懂有時候還真沒有什麼可以考量的。歷史就是誰說出來更耐聽,誰說的更有講究,就是好的;高雅是留給大家的,不是留給百姓的,百姓需要的,是入耳舒服的歷史。
歷史是源遠流長的,它經歷過很多人的嘴,融進了太多人的故事,很多人都在傳唱,故事很多都是打油詩裡傳下來的啊,打油詩編成的歷史,文人嘴裡的歷史,百姓嘴裡的歷史,老者親身經歷的歷史,都是故事,你喜歡聽哪個你就聽哪個,沒人逼你又,看個人喜好,沒有通俗高雅之分的。
4樓:好天好
學者論壇變成了名利場
大家怎麼看待《百家講壇》?
5樓:長平_遺恨
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百家講壇收視率這麼高肯定有他的優點。
雖然近些年的確有很多批評百家講壇的人,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還有人批評魯迅呢),雖說近些年颳起一陣陣歷史熱,但真正說,又有幾個人看完了二十五史?而百家講壇的講師們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歷史,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瞭解民族歷史的途徑。
誠如二樓所言,我也覺得研究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別忘了研究的本質是讓大眾瞭解,專業術語一長串那叫學術報告。要讓大眾都明白,自然是通俗易懂好些。
不過,百家講壇或者說像現在很暢銷的《x朝那些事》都是些學術快餐,快餐吃多了對身體自然是有害的。對歷史而言,「米飯」還是正史!
6樓:謫仙何處
《百家講壇》的好與壞,不是看《百家講壇》本身,而是要看它的主講人。
主講人或是學者,或是專家,或是教授等等,大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但不可否認他們之中有的講的精彩,有的講的不精彩。比如:
閻崇年講的厚重大氣;
易中天講的趣味性好;
于丹講的有些牽強.
7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講壇》是講名著的 很值得看 可現在的人都很少看這些名著了.......
8樓:翔仔仔
研究是個嚴肅的事情,不是面對一群人調侃式的娛樂!前些年某文化大家,著書多本研究文化,文字很優美,因為是研究,故其對文字出處很講究,精神可貴,但是後來讀者找到疏漏十餘處,發現作者有篡改文獻之嫌,之後在各大雜誌上發表批評,結果該作家默默無聞了好幾年,最後上娛樂節目作了評委!
作家對於文化的認真是可貴的,只是方式不對,群眾的監督更加體現了文化研究的嚴肅性。事情過去了快十年,出書立作的文化研究逐漸被**的文化講堂替代,快餐文化從最早的**滲透到了文化研究行業,眼看文化研究是一片欣欣向榮。
但是我始終覺得快餐就是快餐,它需要存在,但是絕對不能當成主食!每天早晨包子油條,莫非中飯和晚餐也吃那個嗎?即便是肯德基也不能頓頓都吃!
快餐是給趕時間的人應付飢餓的,要是你有空餘時間為何不親自動手做呢!
現在的文化講堂,隨便找幾個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就開始連續講一個禮拜,從四書到五經,再到古代名著,有的人不但可以講**還可以講《論語》。在我看來研究文化和工作是一樣的,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到社會上薪水肯定不會高,同樣研究歷史文化的,如果太年輕,文化積澱就不多,演講自然就要偏向講話技巧了。拿央視的《百家講壇》為例,我們看到他有眾多的聽眾,大家很投入。
以前一個朋友問我對這個節目有什麼看法,我就告訴他,這就像包子饅頭一樣,可以在時間緊迫的時候果腹,但是之後一定要吃正餐。我的這個朋友本身就是學習古典文化的,但是熱衷於這個節目。以《老子》為例,原著就五千字,歷朝歷代上千年為其評註論疏,總文字超過五十萬,其中有很多是評註再評註的,可見對於它個人有個人的看法,我不同於他,他不同於我,所以在聽完別人演講之後一定要去看原著,看最權威的評註,從而幫助自己理解主旨。
歷史上評註古籍出錯的例子很多,包括古來大家,何況臺上講話的人呢!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過:天下書籍除孔老聖賢之外,都為杜撰,為何別人可以,我就使不得(不是原話)。這句話不能成為我們文化研究者的座右銘,你在講臺上向同學生們講論《老子》,《論語》,《莊子》等著作,一定要遵循原著來說,包括大家所肯定的註解論疏,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想當然地講,即使是自己新的觀點,也需要先論述,得到大家的肯定後再發表言論。
如果心中有貨的話就不需要用流行花哨的詞語來譁眾取寵。在公眾場合發表特殊的言論要注意自己的用語,不使用現在「帥哥」、「美女」之類的話來描述,如果歷朝歷代的文化研究者都用些時髦詞語渲染自己的著作,那不就亂套了嗎!所以我強調文化研究的嚴謹和唯一性。
文化需要淵源流傳,尤其是古典文化!如果是評書演播,語言活潑無可厚非,因為它沒有作為歷史證據的唯一性,但是作為文化研究我們要保證字字句句有根有據。作為大眾文化研究,我們更要謹慎,不能讓自己的國家精神在流傳中變樣,甚至以後蕩然無存,只有紀錄年代的幾個阿拉伯數字!
急需對《百家講壇》的評價 20
9樓:秋風掃落葉
我覺得不錯,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挺喜歡的,呵呵~
10樓:甜蜜的小昊子
啥時候的提問啊?這不是考試題嗎。。哈哈哈哈
我喜歡上看《百家講壇》了,有沒有誰能把百家講堂所有的**按照歷史順序羅列一下啊。 20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買本《二十四史》回去研究,曾國藩就是看完《二十三史》一舉功名滿天下!
所以那才是教科書,百家都是一家之說,正史才是王道!
《百家講壇》中誰講得最好?
12樓:匿名使用者
***,男,2023年2月生,北京人,中國著名歷史老師,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階教師、歷史教研員,海淀區歷史學科帶頭人。從教十餘年,常年擔任高三歷史教師,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以授課語言簡潔準確的靈活多變的授課語言向學生們傳授歷史知識。
13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一家之言論,不能定其好!不過央視排前十的如下: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了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寫作方面,主攻現代**與武俠**,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最具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相結合,是他**的藝術特色。「劉心武揭祕《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譁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外道。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第二附中的高階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很另類,節目裡的他,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係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了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祟年
閻崇年是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他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23年5月,《百家講壇》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六十餘篇。他在《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
最嚴謹――馬瑞芳
2023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
最學術――王立群
王立群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后》,贏得了滿堂彩。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供參考。
百家講壇中的歷史故事,百家講壇中的10個歷史故事
要學這個,買書看 看和申的 百家講壇中關於歷史的講解都有哪些 品三國 紅樓 明亡清興六十年 史記 漢代風雲人物 兩宋風雲 最典型的講解歷史的 百家講壇有哪些歷史經典講解 百家講壇 中,哪些名人講過宋代歷史?百家講壇有什麼人講的歷史是比較靠譜的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
百家講壇觀後筆記,百家講壇觀後感300字左右5篇
12月17日 百家講壇讀書筆記之蘇軾 一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軾 乃古代馬車的一根橫樑,沒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馬車比較搖晃時,車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這個 軾 以維持身體平衡。蘇洵希望兒...
百家講壇有哪些經典的節目,百家講壇有哪些經典的系列
的兩宋風雲和塞北三朝 非常棒!百家講壇 有哪些經典的系列 以下是自己將一些零散資料整理在一起的,不是最完整的,不過都是關於歷史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百家講壇 王立群讀史記 01 史家絕唱 王立群 02 宮闈角逐 王立群 03 立儲風波 王立群 04 儲君之爭 王立群 05 繼位太子 王立群 06 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