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幾位皇帝是不是隻會漢文不會滿文了

2021-05-04 08:02:33 字數 4224 閱讀 3500

1樓:予意在山水

在清朝入關以後規定不懂滿語的滿人是不能進上書房的,但是滿族逐漸被漢化,在乾隆以後,通曉滿語滿文的八旗子弟是少之又少.

到了同治以後,滿文的學習卻發生了困難,就連皇帝本身的滿文程度也不好了。穆宗載淳在弘德殿讀書時,他的漢文學習良好,卻不喜歡讀滿文,需要變換各種花樣來誘導他學習。同治六年(1856),載淳的師傅們為了這十一歲的小皇帝不肯讀滿書,可是著急得不得了,當時醇親王奕環曾經想出讓載淳學習滿語時(偕滿諳達入,跪奏數語而出,以後清語須跪奏)的新主意,但是新奇一過,他又不肯再讀了。

太后也急得頻傳懿旨;(功課不得減,如不完擕內再讀,滿書不能認字,尤切責。) 然而載淳依然經常(滿書連日不肯讀)

德宗載湉四歲入宮,六歲依祖制入學,學習上極為用功。經史詩文都有不錯的造詣,也學過英文,卻也不肯讀滿文,雖有滿文教習,但每次上滿文課時,都不願意開口。

宣統帝溥儀 ,六歲入學,卻不用功,動輒命太監傅諭師傅,請假一天.滿文原是基本課程,他學了多年,卻連字母都沒有學會,只學會一個字,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向他請安時,他必須回答(伊立)(ili)意思是(起來吧!)。

由此可知,皇室的滿文教育,在清朝前期,仍造就出不少滿文程度頗佳的皇帝與王公,但到了清末,在幾位小皇帝的身上卻出現了學習困難的情形。儘管如此,太后與師傅們卻不肯放棄,一方面可見清朝對於滿文學習的堅持,一方面卻也顯出在強調滿文的學習出現困難時,太后及臣們只是想辦法要幼帝學習滿文,卻沒有對學習滿文守否具有實質意義進行檢討。換句話說,滿文的學習到了清末,僅剩宣示性的價值了。

佐證:溥儀還講起了郭老鼓勵他研究清史的事情。有一次,開會時郭老碰到了溥儀。對他說:「溥儀先生,你要幫助研究清史啊!」

溥儀想了想說:「可惜我不太懂滿文。研究清史不懂滿文可不行……」

(末代皇帝最後一次婚姻解密)

2樓:匿名使用者

會的,但是漢文說得很好。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不是的!

清朝後期,大部分普通的滿人都被同化的不會滿文了,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了!!

但是皇帝是必須會滿文的,因為朝廷文書 都是滿漢兩種字型寫的,如道光就說過:「如系人命詞訟及奏銷錢糧數目等,尚可用漢折陳奏」,儘管滿語不如漢語詳盡,也不如漢語表意清楚,但是朝廷規定的必須用滿語!...那個時候的皇帝需要學會的最基本的三種語言就是:

漢語、滿語以及蒙語...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皇帝都有人專門老師教授滿、漢、蒙語和文字,皇子都從小學習的,精通未必能,但是應基本掌握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是吧,基本上是滿、蒙、汗都會的。

清朝時,皇帝為什麼不用滿文,而用漢文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更好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全面普及滿語又不太現實,處於統治地位的滿族也只能妥協,於是漢語開始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皇子們都會說滿蒙漢三種語言。特別是康熙皇帝,極力推動滿漢一家,朝廷裡的漢臣也很多,自然漢文的使用開始增多。雍正皇帝登基後,甚至將漢語作為官話,下令必須說官話。

在科舉考試中,還增加了漢語面試,漢語不過關者,不予錄用。就這樣,除了皇族或者旗人私下場合,一般都說漢語了。

7樓:俊朗如晴

鞏固統治地位,學習漢文化

1、有利於天下人減少反抗情緒,鞏固統治

縱觀清朝之前的大一統王朝—隋唐宋元明。之後為清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河當中,漢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在人數上便擁有其獨特的影響和地位。

從隋王朝至清王朝中,只有元與清為漢人以外的民族統治!他們既要學習漢民族的優秀文化又在人數方面位於劣勢,所以,採用漢文字及漢語言來安撫知識分子和底層百姓,以此增加人民對其統治合法性的認同,增強社會穩定

2、漢字使用廣泛,利於交流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百姓遍佈大江南北,多以漢語為交流媒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和薰陶,是人民養成了難以磨滅的精神烙印。

清王朝入關後,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與近乎堅不可摧的漢文化,也曾妄想推廣滿語,但最終失敗,他們是在時間過後才理性地認識到,漢字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積極地主動地改變自身

清朝皇帝是先起滿文名字,再翻譯成漢文嗎?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皇太極之前是隻有滿文名字,由於皇太極開始重視漢學,當時又很重用漢臣范文程等,就開始用漢字為皇子取名,如福臨、但他的兒子裡也有取滿文名的,如博穆博果爾、豪格。到順治帝福臨給孩子取名時就都用漢字了,但此時沒有排字輩。到康熙帝時漢學已經在清皇室佔了主流,皇子起名就都用漢字,而且有顯示輩份的字。

9樓:歸幼白

我記得清朝的皇帝 要會

漢文,滿文,藏文,蒙古文等...好多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工整排輩不是從乾隆開始的,在康熙為他的兒子們命名的時候就出現了.而康熙是一個注重漢學的皇帝,他的知識淵博到很多漢人都沒法比,而康熙之後的皇帝都必須學習漢文學,比如乾隆也是一個漢學知識比較豐富的皇帝,所以估計他們的名字是先取的漢名!

11樓:保覓晴

他們的名字是滿文的,他們的年號啊名號啊這些是漢文的。

12樓:忘你談何容易

估計是漢名,因為大清要和漢族互通,所以起漢名是對民族之間的一種友好關係的確立!

清朝皇帝寫聖旨時,是用滿文寫還是用漢文寫?

13樓:匿名使用者

清制規定,頒給親王、世子、親王福晉、公主的為金冊,頒給郡王、郡王福晉的為鍍金銀冊,貝子及貝勒、貝子夫人、外藩蒙古親王、郡王貝勒的為龍邊紙冊。頒給五品以上**的聖旨,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給五品以下的**,則顏色是純白色的。這些聖旨所採用的布料,是「江寧織造」專供皇宮頒發聖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

頒發 給五品以上**的多彩聖旨,含有金黃、大紅、咖啡、赭石、橘黃等色,錦緞底紋有仙鶴、獅子、捲雲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詔書均為33釐米寬,最長的為500釐米,最短的約有300釐米。聖旨兩端織成兩條提花翻飛的銀龍,「奉天誥命」四個篆字端莊古樸,望之令人頓生威嚴肅穆之感。

清代聖旨均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合於中幅書寫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聖旨內容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書寫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

14樓:匿名使用者

入關前用滿文,入關後為了適應大多數漢朝**使用漢文。導致乾隆時期很多八旗子弟都不會說滿語了,只會漢語

15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的官方文書是滿漢合璧書寫。

16樓:匿名使用者

都有,還有蒙文、藏文

清朝皇帝早朝是大臣們是用漢文還是滿文

17樓:

順治入關以後,滿清皇族接受漢族文化,逐漸漢化,語言也應該隨之改變 。

尤其是皇帝,清朝皇帝從小變開始接受滿漢兩種教育,有既有滿族師傅又有漢族師傅,滿族師傅主要教武功騎射,漢族師傅教文化課,語言也是既要學母語又要學外語 。

所以皇帝是滿漢雙語都會說的。

比如順治皇帝是出了名的熱愛漢族文化,對漢族詩詞歌賦很有研究,當初在他上學的時候,就學滿語還是學漢語的問題上跟他叔父多爾袞就發生了很大沖突,多爾袞堅決不讓福臨學習漢語,對他的漢族教育嚴加干涉,因為他一向是很反對漢化的,因此福臨很生氣,說「我要是不學漢語,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我聽懂了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交流,叫我怎麼當這個皇帝???」

所以說,在皇帝上朝時,大臣們說什麼語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他們說滿語還是說漢語,皇帝必須都要能聽懂。

而且,隨著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滿語其實是在逐步消亡,逐步被漢語取代的,滿族人要想長期統治漢族人民,必然把學漢語當作一個趨勢,我覺得自清朝入關後最多經過兩三代人數十年,滿族人就都會說漢語了。

既然兩種語言都掌握了,那想說什麼想怎麼說也就隨他們自己了,語言永遠都只是工具而已。

清朝皇帝在家究竟是說滿語還是漢語

18樓:守護迷途

都說。清朝從前到後滿語一直都是國語,但由於統治的大部分都是漢人,不懂滿語,所以官方正式檔案都是滿漢兩種語言。早期在家說是滿語,前面幾個皇帝還會說蒙語,後來說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皇帝和主要滿大臣必須都會說滿語和漢語。

清朝皇帝是不是還有漢族人的血液,清朝皇帝有漢族血統嗎

清朝本是由關外東北滿洲貴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但就血緣而言,清朝的12位皇帝,除入關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外,其餘10位都不是純粹的滿洲血統 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人,滿 蒙血統各佔一半。康熙皇帝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漢族人,大臣佟圖賴的女兒 先為漢軍八旗,後以皇帝生母抬入...

清朝共有幾位皇帝,清朝一共有多少個皇帝 分別是哪些

從後金看有十二位12位 年號 名字 天命 太祖 高皇帝 努爾哈赤 崇德 太宗 文皇帝 皇太極 太祖第八子 順治 世祖 章皇帝 福臨 太宗第九子 康熙 聖祖 仁皇帝 玄燁 世祖第三子 雍正 世宗 憲皇帝 胤禎 聖祖第四子 乾隆 高宗 純皇帝 弘曆 世宗第四子 嘉慶 仁宗 睿皇帝 顒琰 高宗第十五子 道...

清朝的嘉慶皇帝是不是個好皇帝,為什麼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清朝的衰落應該要從乾隆後期開始算起,不過那個時候國力尚雄厚,因此看不出來,嘉慶只能說是個中庸的皇帝,但是還不至於是個滅國之君,只是乾隆後期消耗太多,國力整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如果不出現個像康熙之類的明君的話國家是不可能再興旺起來的 嘉慶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 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