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不曾夢想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
賞析:本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迴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鬱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
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
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
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蘇軾的《水調歌頭》表達了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矛盾。有對於高處不勝寒的追求也有乘風歸去的淡然。
人性中的灑脫和計較。
現實中的孤獨和千里共嬋娟的願望。
3樓:月音
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4樓:卟謧⑧棄
從對弟弟的思念和對朝廷的不滿(高處不勝寒)昇華到對人事無常,好事難全的感慨.有任他風雲變化,獨自一壺醉倒的豪放
蘇軾的水調歌頭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水調歌頭》這首詞是詞人中秋望月有感之作。詞中不僅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懷念之情,更抒發了一種超塵出世、熱愛人生的思想觀念,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傳唱千古。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芳曠遠的境界氛圍,反映自己遣世孤立的情緒。作者思緒飄飛,既把酒問天,又愁上天入地,最終發出「何似在人間」的感慨。
詞的下闋寫月光流轉、長夜不眠,同時感慨人生的離舍無常。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的遺憾,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一種恆久的遺憾。
自古以來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末句作者將自己望月壞人的情感昇華,上升到祝福整個世人的範疇。這就是文學作品的最高意義。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2023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
公元2023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健康樂觀的情緒和美好的願望,在詞中,這句話是對弟**由說的,後來被人們廣泛應用,表達了對遠方朋友或親人的良好祝願
7樓:有小小的心願
主要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因為寫作這首詞時他與弟**由分隔兩地,對月思人。看到月亮之美好,不禁想起了在遠方的親人,希望能與他共同分享這一輪美好的月亮,嬋娟在古詩中指代月亮。 但願人能一切都好,長久美滿。
《水調歌頭》表現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寫法上有什麼主要特點?
8樓:莎蕾潔
曠達樂觀的情緒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鬱憤。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9樓:紫心牽繞
思想感情:表現了蘇軾思鄉的思想感情。
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10樓:芙瑞雅
1、表達的感情: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2、寫法特點:
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
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
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水調歌頭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11樓:咔咖咖啡
《水調歌頭》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象在人間!
轉過硃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12樓:
水調歌頭譯文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傳說神仙世界裡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像在人間!
轉過硃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由內心頗感憂鬱,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
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裡,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祕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
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裡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裡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來住在月宮裡只是暫住人間罷了。
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
13樓:斤斤計較就解決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本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迴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鬱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
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
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
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水調歌頭的解釋,蘇軾《水調歌頭》全文及解釋
詞牌名,又名 元會曲 凱歌 臺城遊 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 宋代也有押仄韻的 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 水調歌 唐人演為大麴,歌頭 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中兩六言句夾押仄韻者,有平仄互押幾於句句用韻者。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
水調歌頭閱讀答案關於水調歌頭的資料,問題答案,越詳細越好
1 主要是向讀者陳述寫這篇詞時的心情,地點,交代是因為什麼而觸發了靈感寫文的原因,便於讀者可以切身體會.2 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 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 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
關於蘇軾《水調歌頭》的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詩句全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 版釋,表明權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 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 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