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在三國時期有字的名嗎

2021-05-05 20:46:41 字數 6077 閱讀 1634

1樓:匿名使用者

有1、龐德公:三十五回,襄陽人,字山民,龐統之叔。

2、裴元紹:二十八回,舊為黃巾軍,與周倉佔臥龍山,為趙雲誤殺。

3、濮陽興:一百二十回,吳丞相。為孫皓斬。

4、秦慶童:二十三回,董承家奴,向操告密。

5、單子春:六十九回,漢琅琊太守。

6、眭元進:三十回,袁紹將。為曹兵所殺。

7、石廣元:三十七回,穎川人,諸葛亮友。

8、王子服:二十回,漢侍郎,衣帶詔事發,為操殺。

9、吳子蘭:二十回,漢昭信將軍,衣帶詔事發,為操殺。

10、刑道榮:五十二回,零陵上將,為趙雲殺。

11、嚴白虎:十五回,東吳德王,為董襲殺。

12、楊大將:十五回,袁術將,長史。

13、程遠志:一回,黃巾軍,為關羽所殺。

14、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張繡軍殺。

15、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從弟。

16、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諸葛亮友。

17、郭常子:二十八回,盜關羽馬。

2樓:白水浮墨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馬日磾:七回,太傅。

張世平:一回,中山販馬商人。

馬元義:一回,黃巾軍,為何進斬。

辛憲英:一百七回,辛敞姊。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其他的要麼是字要麼是虛構人物~

3樓:匿名使用者

王子服、毋丘儉、王若華、甘若男、仲長統、李文姬、刑道榮、武安國、胡車兒

馬雲義、張白騎、許子將、郭攸之、傅士仁、程遠志、裴雲紹、蔣義渠、嚴白虎、徹裡吉、兀突骨、黃月英,孫仁(孫尚香,字尚香,勉強算個)、鮑三娘、

沙摩訶、呂玲綺、張曼成、戲志才、秦宜祿、黃承彥、曹安民一路找來就這些了,不過三國一般叫字的。

4樓:公主v幽幽

孫尚香。孫權的妹妹,劉備的夫人。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有三個字的名字的只是比較少而已,比如曹操的侄子曹安民

6樓:匿名使用者

尹大目、仲長統、呂伯奢、呂威璜、李意其、周不疑、胡車兒,胡赤兒、秦宜祿、馬日磾、崔州平、張世平、曹安民、眭元進、郭攸之、傅士仁、黃承彥、劉雄鳴、戲志才、韓莒子、龐德公、嚴白虎

因為不知道樓主要的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所以都把熟悉點的列出來,還有不少不熟悉的(多數是三國志裡的)。還有部分三國演義的三字名是羅貫中把三國志誤解而出來的,大部分是二字名。如傅士仁,三國志裡的是士仁。

三國分別是哪三國,他們的都城分別在哪

7樓:楊子電影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首都分別是洛陽,成都,建業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鼎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

8樓:森海和你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的都城分別在河南省西部,四川成都,江蘇南京。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樑國。

蜀國——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吳國——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 ,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鹹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範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

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稱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該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公孫度和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在徐榮的力薦下,公孫度得以出任遼東太守。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得以藉機振興。不久,公孫度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9樓:愛單單愛

歷史上的三國指的是曹魏、蜀漢和孫吳,它們的都城分別是洛陽、成都和建業(今江蘇南京)。

1、曹魏

魏國(213年5月—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2、蜀漢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3、孫吳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稱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該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公孫度和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在徐榮的力薦下,公孫度得以出任遼東太守。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得以藉機振興。不久,公孫度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指引下,燕國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世外桃源」。200年官渡大戰之時,公孫度拒絕了曹操的拉攏,打算在曹袁兩敗俱傷後進軍許昌。不料天不假年,他於204年去世。

此後,其後代公孫淵周旋於曹魏和東吳之間。

曹魏一直圖謀一統中國。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儉進攻燕國,大敗而歸。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馬懿率大軍進入遼東,公孫淵調數萬步騎兵防守遼隧,沒想到,司馬懿對遼隧只是進行佯攻,而轉軍襲擊燕國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

燕王公孫淵和全城軍民被圍困城中,八月彈盡糧絕,將軍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突圍途中被魏軍斬殺,燕國諸郡全部歸降。至此,燕國成為四國中首個滅亡的國家。

搜一下《三國演義》的,搜一下《三國演義》的資料

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 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 董卓之亂 群雄逐鹿 三國鼎立 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 反映了豐富...

三國演義關於徐晃,評價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徐晃?

演義中徐晃被顏良打敗 歷史上徐晃打敗了顏良 三國演義的說法 官渡之戰前,白馬之戰的時候敗於顏良,但僅僅戰敗,未戰死曹丕即位後,曾經與關羽死後降曹的上庸太守孟達叛曹降蜀,徐晃受司馬懿軍令急行軍平叛,行至上庸城下,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不治身亡 三國志 正史 的說法 官渡之戰時,徐晃隨曹操領軍破劉備...

泰國和中日韓三國是不是一樣的一種黃種人

其實按美國人的分類,世界上有5種人種,中日韓都是屬於蒙古人種。也就是mongoloid.而泰國則比較特殊,北部及中部還有南部都有來自中國的華僑華裔。所以泰國也算是有mongoloid的。而向南部靠近的地方則是馬來西亞人種。還不到非洲那麼黑的種。泰國是多民族國家,所以人種較多。其實中國南部的廣西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