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經濟人假定」,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2021-05-05 20:59:25 字數 3403 閱讀 4873

1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人假定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為此,需要用金錢與權力、組織機構的操縱和控制,使員工服從與為此效力。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1、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儘可能逃避工作;

2、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指使;

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的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目的而工作;

4、多數人幹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剋制感情衝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2樓:

樓上明顯是複製的。經濟人假定,有時也稱理性人假定,是說假定市場中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謀求自己福利最大化,這是西方經濟學存在的最最基本的前提,試想,如果人人都是活雷峰,自覺主動還免費給別人幹活,哪還有什麼經濟哦。

3樓:江湖財經

江湖財經:什麼是經濟人假設,我們都是經濟人嗎?

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4樓:傾蓋如故

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所謂「經濟人」假設,也稱為「合乎理性人」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抽象。

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擴充套件資料

行為1、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2、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3、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4、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資訊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

5樓:西湖岸邊盪鞦韆

「理性人」假設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優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

「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

6樓:勝寶菩提心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是以如下三個基本假設條件為前提的:第一,市場出清。即堅信在**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況下,市場上一定會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equilibrium)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資源閒置或浪費問題。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費者和廠商都是以利已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 man),他們自覺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

第三,完全資訊。即消費者和廠商可免費而迅速地獲得各種市場資訊(information)。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微觀經濟學關於**調節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才是正確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8樓:匿名使用者

理性人假設是指一個不會受個人情感影響的,對經濟問題無論何時都是根據經濟理論去分析問題的人。

9樓:匿名使用者

這一本書上的某章寫的 ,很

長很通俗,認真看看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理性人假設可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經濟學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研究才有意義。

經濟學假設所有經濟人都是有理性和自利的(定義)。1.這裡的理性是指只追求利益,不顧任何情感等感性詞。

例如,老闆發工資是給那些出賣勞動力來生產的工人報酬,是為了出於情感嗎,不是,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經濟學是這樣假設的,現實不全是)。2.

這裡的自利不是自私,這裡的「利」不只是經濟利益,也可以是自我滿足。例如,募捐。總的來說,理性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就這麼多,希望能看懂,

怎樣理解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假定 5

11樓:匿名使用者

1.人類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們往往在財富與非財富之間進行權衡,尋找均衡點,實現非財富價值不能總以犧牲個人財富為代價。

)   非財富最大化行為:利他主義、意識形態、自願負擔等,非財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體主義行為偏好。   個人非財富最大化行為的四種動力:

  愛、團結和其他利他主義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類的小群體起作用; 受到脅迫和威脅; 預期為別人做事可以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副效應; 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至少良心不受責備。   2.人與環境的關係,即有限理性。

(人不能對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確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環境複雜,參與者眾多,資訊不完全,不確定性因素多,行業太多,分工太細。

資訊不完全≠資訊不夠,資訊太多和太少一樣不理想。如到書店買書,考試劃範圍等,資訊太多反而累人,關鍵是要有用的資訊。   「資訊悖論」:

資訊搜尋不可能達到最佳狀態,因為在搜尋之前不可能知道資訊價值。   資訊不僅是不完全的,還是不對稱的。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事前不對稱 ,如買房、看電影等。二是事後不對稱 ,如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關係,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許多買賣關係等 。又如:

二手車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網上銷售、國有企業虧損等。   另一方面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所不知。   3.

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即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   人的機會主義的二重性 :

  與冒險、尋找機遇、創新聯絡,對立面是保持現狀;   把成本、費用轉嫁給他人,損人利己。

什麼是理性經濟人假設?

12樓:愛知道不知道

這種人具備關於其所處環境各有關方面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版少也相當

權豐富、相當透徹。此外,這種人還被假設為具備一個很有條理的、穩定的偏好體系,並擁有很強的計算技能;他靠這類技能就能計算出在它的備選方案中,哪個方案可以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此類人擁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利己但不損人)

是西方經濟學模型的基本假設之一!

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經濟人假設上的區別

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在於人有多大區別,因為馬政經並沒有強調人的屬性,西方經濟學強調了。所以從這一點出發比較意義不大。他們真正的區別在於,馬政經認為勞動產生價值,但是西方經濟學認為價值由供求關係共同影響產生,從而伴隨時間會產生各種風險,因此對於風險的 也是有價值的。這一點上西方經濟學的闡述比馬政經更接近實...

經濟學中MPP代表什麼,經濟學中physicalland是什麼意思?

所謂mpp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專業碩士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上條答案滾吧 mpp是 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是邊際物質產品 經濟學中physical land是什麼意思?土地 land 土地是指抄用於生產的 包括礦產和土地在內的自然資源。labor ...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經濟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效應論 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 提出了一個 破窗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