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朋沛槐
是孟子不是孔子
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進至牧野。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商軍的兵力和周軍相比懸殊很大,但忠於紂王的將士們都決心擊退來犯之敵,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殊死搏鬥。
後來,《尚書.武成》一篇上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次,他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他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
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如果讀什麼書時,都照搬課本上的東西,不懂得靈活變通,那麼就像這句話說的,還不如不讀書。
2樓:
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次,他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他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
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如果讀什麼書時,都照搬課本上的東西,不懂得靈活變通,那麼就像這句話說的,還不如不讀書。
3樓:原生大秦
是孟子迂闊了一回啦。孟子認為紂王昏虐無道,周武王仁德愛民,武王伐紂肯定是天下呼應輕而易舉的就能打敗商紂的。可史書上記載的是,牧野之戰殷商人民抵抗強烈,血流成河,兩方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武王好不容易才推翻了商紂。
然後老孟子就認為不對勁了。按說周王以德服人,仁義治天下,以有道伐無道,怎麼可能得通過生死大戰才能推翻商朝呢???周王仁義之師一到,天下所有的諸侯百姓都支援他,商朝百姓也應該支援他,仁德一到,商朝立馬土崩瓦解!!
應該是這麼回事才對!!!
這就是儒家孟子的想法,覺得史書上記載的牧野決戰之慘烈,肯定是假的,假的!!
實際上弱肉強食,革命哪有不流血的,就算得了民心,也需要靠實力進行艱苦的武力鬥爭。孟子認為仁義就是一切,想的太天真了。
不過脫離孟子的本意,「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滴
孟子為什麼不相信《尚書·武成》中關於商紂王和周武王進行牧野之戰的記載呢?
4樓:魔紗兔
這是孟子的詭辯!
孟子口口聲聲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然而他標榜的周武王卻也是違背周文王「仁術」以武力奪取天下的,這是高唱「仁人無敵於天下」的孟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能對自己說不相信。
但牧野之戰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孟子心裡信不信他自己最清楚。
5樓:觀柳止止齋
孟子這樣的就是屬於書讀得太多的型別。。哪有仁者無敵這回事。。都是打贏了的人吹出來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往往被記錄歷史的人或者統治zhe,所扭曲。一方面,是人的思想的侷限性。另一方面,是需要這樣去做。所以歷史有一部分,是不可信的。
為什麼不相信我
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請你學會珍惜。當一個深愛著你的人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愛你,當你遇到一個人,他為你收起他的頑固脾氣 也因為他愛你,他把你的興趣也變成是他的興趣時 還是因為他愛你.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無悔的付出 都認為是值得的,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其實我們...
為什麼媽媽不相信我的話,媽媽不相信我說的話,感覺好難受,怎麼辦
你的媽媽怎麼會不相信你的?有時候,看事情不能僅僅看表面哦 你和哥哥之間起衝突了,你媽媽也看見了。假如你媽媽因此訓斥了哥哥,其實並未能化解你和哥哥的問題。反倒是有可能讓你的哥哥起了反叛之心,下次會不會越演越烈呢?其實,你可以想想,你哥哥即便是掐你的肩膀也是搞的小小的惡作劇。他難道會是想傷害你麼?絕對不...
為什麼我總不相信我喜歡的人呢,總是不相信我愛的人怎麼回事?
愛是什麼?愛的含義很廣泛,可以是友情 親情 愛情 其中可能人們最感興趣的當屬愛情吧?那我就不妨說說愛情。愛情是個最美妙的詞彙,有多少人在苦苦地追求著,有時人們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但愛情是什麼?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永恆的愛情?有多少人一生都在尋覓?愛情也許就是當初一見鍾情時心動的感覺,愛情也許就是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