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武君建
稷下學宮是我國戰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為我國思想學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作風等等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稷下學士也因此成為我國思想文化的先驅 ,其對中國思想文化做出的貢獻確實值得大書特書。但是 ,歷史地看問題 ,他們對他們賴以生活和宣傳、交流、發展其思想主張的齊國的發展和興旺 ,所起的作用不僅不足稱道 ,甚至對齊國的滅亡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起碼是道義上的責任。主要是因為他們“無官守 ,無言責” ,可以放言高論而不顧實際 ;他們的思想主張大多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不合 ,甚至背道而馳 ;他們各持己見 ,使得百姓思想混亂 ,統治者無所依從 ,或無法依從。
既如此 ,他們的歷史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稷下學宮不是齊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你只看到了表象,內在問題是齊國貴族內部的不斷內訌。
戰國四大公子,首推齊國孟嘗君田文。
田文和他父親靖郭君都是齊國掌權派貴族,這些人和**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有相互爭權的關係。
什麼樣的國度,國家再如何強大都經不起內訌。
齊威王時期的稷下學宮遠比以後更繁榮,為什麼就沒有造成齊國的衰落呢?
學宮內無論如何吵,跟政治家的決策不是一回事兒。
威王時代,包括田忌這樣的大將,只要威脅政權,都要打擊掉。就算再多的人提意見又怎麼樣?國家高度集權,內部安定團結。權勢過大的,國君就打擊。
而後來,國君和國相之間權利不明,到底誰說了算,要看誰的拳頭更硬...
比如田文和齊閔王之間,齊閔王幾次找藉口把田文“送走”甚至讓田文去秦國都不含糊...
然後齊國又是軍事強國,古人說“國雖大好戰必亡”經常的戰爭使得齊國周圍沒有一個真正的盟友。與三晉、楚、燕,甚至是秦國都經常戰爭...
一個人再有本事,總是精力有限,不停的打仗...國內虛耗太過。樂毅下齊七十城的時候,實際上是五國聯軍共同攻擊齊國,即便強大,“雙拳難敵四手”何況是“十手”。。
2樓:蛋咳嗽的夜鳥蛋
稷下學宮建立於齊威王初年,是齊威王變法改革的產物。稷下學宮的鼎盛時期也是齊國的鼎盛時期,隨著燕國的幾乎滅齊戰爭,稷下學宮也隨之衰敗,雖然後來齊襄王試圖恢復,但達不到頂峰了,由此可見,稷下學宮滅亡的根本原因應該跟國家的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關係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並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齊威王即位,為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 宮。齊宣王時期,採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頂峰(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就和齊宣王有關)。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四方遊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陰陽、**、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世稱“百家爭鳴”。
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然而,齊閔王后期,不聽諫言,鄒衍很快離開齊國去了燕國,隨後,齊幾乎為燕將樂毅攻滅。齊襄王時期,齊國重建,雖然努力發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
稷下學宮最有名的兩個人是孟子和荀子。兩人都曾在稷下學宮任職,荀子在齊襄王時期曾三為“祭酒”。
至齊襄王的兒子齊王建即位,稷下學宮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隨著齊的滅亡而消失。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說廢話,根本原因有兩點:
1,田氏齊國滅亡,稷下學宮諸子百家沒有了贊助者。而且秦王朝以法家治國,不允許法家之外的諸子百家存在,將稷下學宮關閉。
2, 戰國時期的**局面結束,中國不僅在政治和形式上大一統,思想上也走向大一統,即使秦朝不關閉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情形也無法長存,丟失了內涵的稷下學宮也會自動倒閉。幾乎同時代的雅典各學派,雖然羅馬征服者不像秦朝那樣採取極端手段,它們也隨著羅馬的統一而逐漸消亡。
齊國為什麼會滅亡 15
4樓:匿名使用者
田齊政權假設從(齊悼公)田乞為相(公元前489年)專齊政始到秦滅六國(公元前
221年)遷齊王建於共止,共268年。田齊政權的統治年代,一般從公元前386年(周天
子命田和列為諸侯,是為田齊太公,取姜齊而代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為止,約160多年。其間經歷了田齊太公———田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齊襄王———齊王建等歷代國君。
(1)失策德法的齊閔王
齊閔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鹽鐵論·論儒》. 。
從其事蹟看,齊閔王著實榮耀了一番。從他的能力看,完全可以稱雄,但他的策略,失之偏頗,對外不友好地結交諸侯,以德待人,對內不進行改革變法,發展經濟,改善知識分子待遇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離心離德;先是合縱攻秦,後又割地求和;不僅與燕發生戰爭,而且妄想吞併宋國,任用蘇秦為相,過早稱東帝,導致群雄奮起,五國攻齊。由於連年用兵之故,造成國力空虛。
人才方面如“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鹽鐵論·論儒》),稷下先生多數逃往他國。齊國人氣由旺而衰,國勢從七國並立稱雄,埋下淪為他國的附屬隱患,導致一蹶不振。(2)田齊政權德法敗亡的內部和外部原因從齊國內部講,自齊閔王始到齊王建止,歷經齊閔王、齊襄王、齊王建三世,達80年,這三代國王的相同點是:
他們無德有才或無德無才,不能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具體表現為:其一,“臣主不肖”,不能合作共事。
齊閔王剛愎自用,暴虐無道,造成內部矛盾激化。《戰國策·齊策六》記載:“齊負郭之民有孤狐者,正議閔王, 之檀衢,百姓不附。
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齊襄王寵信佞幸,不分是非,疑心太重,輕視功臣,不用良臣,造成君臣不睦,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齊王建乃不德不才之君,不賢之主,喪權辱國,謹慎事秦,生怕是非,見危不救,失去五國諸侯,自取滅亡。君臣關係如齊閔王與相國孟嘗君田文,同祖同根,他不專心輔佐齊閔王,而是藉機發展自己,抱有野心,人們只知“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史記·範睢列傳》)。《荀子·強國》載:
孟嘗君“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對諸侯國之間,則連年發動戰爭,“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罷弊。
北與燕戰,覆三軍,獲二將。而又以其餘兵南面而舉五千乘之勁宋⋯⋯其民力竭也”(《戰國策·燕策一》)。田文字是齊閔王的相國,由於發動叛亂失敗,朝齊暮魏,以利為主,不以德為先,做了魏昭王的相國。
其二,統治集團內部腐敗,被金彈打中不能自拔。《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而齊王建的相國後勝“多受秦間金玉”。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搗破,這便是明證。其三,齊威王實行的是改革,而不是變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集權的問題和剷除大臣的財產問題,像孟嘗君既有封地,又有食客,還能收租收息,卿大夫權勢過大,危害了齊國政權的統治基礎。
其四,齊國的學術機構———稷下學宮,先生、學生數千人,多家學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學說見解如潮,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但齊國的國君,沒有長久之計,不能將其各家學說進行梳理,形成自己的一套統治綱領。而秦國自身則不同,秦始皇以前的國君注重施德政。
第一,利用變法,徹底剝奪統治貴族的權力,從根本上解決**集權問題。培育新生力量,讓知識分子進入統治集團,達到國君集權的目的。第二,利用尉繚策劃的兼併六國諸侯的策略,開展廣泛的離間活動,用金錢女色收買六國的豪臣,打亂六國的計劃,控制齊國統治集團內部,分化瓦解對方的計劃和核心集團的重要成員,如《史記·李斯列傳》雲:
用謀士賄賂六國官吏離間君王關係# 達到政治目的。第三,呂不韋用三千人作為智襄團,選取儒家、法家、陰陽家的部分精華為一體,編成《呂氏春秋》,形成一套完備的統治理論、指導思想和施政綱領。呂不韋為了收買人心# 在《義賞》和《當賞》中提出,賞罰不是以“法”為準則,而是以“德義“為標準。
講究儒家的德治,爭取人心,完成統一大業。呂不韋懂得“水亦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攝取政權嘔心瀝血。他在《呂氏春秋》中提出了人的德法問題,主張用“木德,火德,金德,水德”的觀點培養人,對於這個理論,不應僅看作是“天人相應”的說法,加以否定,而應從積極的方面加以肯定和研究。
他提出的“木德,火德,金德,水德”,實際從唯物的觀點出發,講的是育人,用人,選人,保護人的問題。例如,他認為,把“木德”比作春季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也就是等於人的幼年時期,尚未成熟,無***上,還是精神上,要保護其成長,多賞賜,少刑罰。這提出的是培養人的時間和方法問題。
“火德”比作夏季,好比人到青年,政治上要講究禮義,幫助其成長,做好選拔培養的工作。他把“金德”比作秋天,講的是作戰的時間和對人用刑罰的年齡。他把“水德”比作冬季,是農閒的時候,要做的工作是統計從卿大夫到庶民的土田之數。
它的作用在於提出了統治者的育民之術。應當說,在秦始皇正式掌握秦國的政權之前,呂不韋作為秦始皇的仲父,秦國的政權實際掌握在呂不韋手中。他的這套德治理論,對於秦統一六國,起到了積極的準備作用。
正是由於秦始皇當了皇帝以後,“嚴竣刑法”施用**,而不施仁政,刑法無度,德政不施,才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這是歷史的必然。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中指出,戰國時代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王夫之提到的“會”,愚以為,乃是交流交鋒之意。主要內容可以理解為德治與法治的交鋒,政治、經濟、軍事的交鋒,諸侯國情感情商的交鋒,人心向背的交鋒。
“改革之會”,乃是各諸侯國思想行動的大交鋒,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荀況認為:“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
”“凝”的含義是:“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則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君安,夫是之謂大凝。”$《荀子·議兵》%荀況講的是戰爭的兼併問題,我們把它的含義引用於政權的整個建設和操作之中來看待,凝什麼?
凝人心,凝民氣,凝團結。戰國時期的特點是“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日知錄》卷十三“週末風俗”條),周天子失控,諸侯割據自稱為王,與周天子並列;封建卿大夫權力過大,與諸侯國王分庭抗禮,思想活躍,各抒已見,無論組織系統還是**方向都處於混亂狀態。在紛繁的戰國之爭中,誰能把握自我,誰能在國際交流間寓德于軍事、經濟實力之中,制衡諸侯發展自我,誰能在國內問題的處理上,施德政,而不施**,凝人心,而不失德意,把握德法之間的量度,誰就會稱雄為霸,成就千秋大業。
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統治者殘暴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1.統治者殘暴 2.統治者無能!有一篇文章叫 過秦論 看看就知道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最後因為兵力匱乏,抵擋不住項羽和劉邦的進攻,最終導致了滅國,而且他們當時修長城也很不得民心,民眾抵制他們,最後他們滅國了。秦朝為何會滅亡?主要是因為這五...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國的軍事部署不當導致了大秦王朝的崩潰,同時秦國滅亡與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有著必不可分的原因。大秦帝國因為什麼會迅速滅亡?根本原因是什麼?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因為秦始皇死了 原因是沒人能像秦始皇一樣掌控大秦帝國,整個秦國都因為秦始皇一個人而崛起,秦始皇死了秦國...
導致痛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造成痛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 飼料配方不當,包括鈣及蛋白質含量過高,維生素d過量,維生素a不足。2 飲水不足或水中礦物質類雜質較多。3 長期過量使用磺胺類或呋喃類藥物,過量使用食鹽,硫酸鈉,重碳酸鈉等藥物。4 一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如雞白痢 傳染性支氣管炎 球蟲病等都可引起尿酸鹽沉著。人們都說喝啤酒吃海鮮容易痛風,其實病理很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