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證道之聲
雲 《來鵠 》
千形永珍竟還空, 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 悠悠閒處作奇峰。
夏雲形狀奇特,變幻不常。“夏雲多奇峰”,是歷來傳誦的名句。但這首詩的作者似乎對悠閒作態的夏雲頗為憎厭,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本來就並不悠閒,用意又另有所屬的緣故。
首句撇開夏雲的各種具體形象,用“千形永珍”四字一筆帶過,緊接著下了“竟還空”這幾個感情份量很重的詞語。原來,詩人是懷著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視著風雲變幻。對他說來,夏雲的千姿百態並沒有實際意義,當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寫。
對事物關心的角度不同,描寫的方式也自然有別。這一句對夏雲的描寫儘管抽象,卻完全符合詩人此時的感情。它寫出一個過程:
雲不斷幻化出各種形象,詩人也不斷重複著盼望、失望,最後,雲彩隨風飄散,化為烏有,詩人的希望也終於完全落空。“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願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後的一腔怨憤。
次句寫“竟還空”後出現的情形。雲彩雖變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尋覓它的蹤影。它彷彿故意與人們捉迷藏:
到處尋覓不見,驀然低頭,卻發現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頭,則又見它原來就隱藏在山後。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戲法:忽而輕雲片片,忽而重重迭迭。
這就進一步寫出了雲的容與悠閒之狀,怡然自得之情,寫出了它的故作姿態。而經歷過失望、體驗過被作弄的滋味的詩人,面對弄姿自媚的雲,究竟懷著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詩的背景,按自然順序,似應放在首句。詩人把它安排在這裡,一方面是使這首篇幅很狹的小詩也有懸念,有波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它在感情發展的關節點上出現,以便與第四句形成鮮明尖銳的對照,取得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第三句明顯地蘊含著滿腔的焦慮、怨憤,提得很高,出語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時卻很輕,表面上幾乎不帶感情。一邊是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亟盼甘霖,一邊卻是高高在上,悠閒容與,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對比描寫中,詩人給雲的形象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把憎厭如此夏雲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畫為能事、有所託寓的詠物詩,總是能以它的生動形象啟發人們去聯想,去思索。這首詩,看來並不單純是抒寫久旱盼雨、憎厭旱雲的感情。詩中“雲”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雲的特點,又概括了社會生活中某一類人的特徵。
那千變萬化,似乎給人們以灑降甘霖希望的雲,其實根本就無心解救乾枯的旱苗。當人們焦急地盼它降雨時,它卻“悠悠閒處作奇峰”呢。不言而喻,這正是舊時代那些看來可以“解民倒懸”,實際上“不問蒼生”的權勢者的尊容。
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感到詩裡所描繪的人格化了的“雲”是似曾相識的。
古代詩歌中詠雲的名句很多,但用勞動者的眼光、感情來觀察、描繪雲的,卻幾乎沒有。來鵠這位不大出名的詩人的這一首《雲》,也許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詠雲之作。
看雲識天氣
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這種雲很薄,陽光可以透過雲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光與影依然很清晰。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
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裡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
它們常在兩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著,映著燦爛的陽光,雲塊四周散發出金黃的光輝。積雲都在上午出現,午後最多,傍晚漸漸消散。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高積雲是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
當那連綿的雨雪將要來臨的時候,捲雲在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雲,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這種雲叫卷層雲。卷層雲慢慢地向前推進,天氣就將轉陰。
接著,雲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隔了雲看太陽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這時卷層雲已經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出現了高層雲,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這種雲叫雨層雲。雨層雲一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降臨了。
夏天,雷雨到來之前,在天空先會看到積雲。積雲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雲。積雨雲越長越高,雲底慢慢變黑,雲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雲山崩塌了,烏雲瀰漫了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裡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雲上,卷層雲後面的大片高層雲和雨層雲,是大風雨的徵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說明出現卷層雲,並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
另有一種比暈小的彩色光環,叫做“華”。顏色的排列是裡紫外紅,跟暈剛好相反。日華和月華大多產生在高積雲的邊緣部分。
華環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裡天氣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古詩《滯雨》全文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1.原文:
滯雨 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
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
2.譯文:
下雨了,今夜只好滯留在長安;一盞燈油將盡的孤燈之下,坐著一個滿臉愁容的獨客。
故鄉在雲水相接的蒼茫遼闊之地;即使做了回鄉的夢,也是不應該在這下雨的蕭秋。
3.作品賞析:
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於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於傾聽的。
無論是“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還是“共眠一柯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無論是“殘漏聲催秋雨急”,還是“留得枯荷聽雨聲”,都在顯示著一種傾聽的力量——對夜雨的傾聽,對自我心事的傾聽,對更為遙遠的情事的傾聽。傾聽中總是有一個更為久遠和遼闊的世界,因為聽覺和視覺的不同就在於,視覺指向現在,指向視力可達的存在,而聽覺卻完全不以時序的意識形式來擁有我們記憶中的全部經驗。許多時候,恰恰是因為閉上了眼睛,我們才突破了視覺的有限,擁有了感受的無限。
所以夜雨中的凝神寂聽會喚醒無數生命的體驗,那是記憶,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是我們無法言說的真實與夢幻、記憶與遺忘的重疊。而此刻,對於漂泊異鄉、獨守孤燈的作者來講,所有的傾聽和回憶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故鄉。於是,在這一刻,秋雨聲聲為詩人的心靈創造了一個可以緩緩流動,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空間,這個空間的中心,就是那閃爍著的一盞“殘燈”。
對於夜來講,燈光給人的是安寧和溫暖,可這安寧和溫暖卻因為外面的無限黑暗而變得憂傷起來。或者可以反過來說,正是這小小的一方光明才把世界留在了更加無邊的黑暗中。萊布尼森說:
“什麼是黑暗,那就是最微弱的光明,是最起碼的光明。”這句話與其說是在表達光明的無所不在,不如說是在表達有黑暗才有光明,光明因黑暗而存在。所以,這雨夜的殘燈中閃耀著的一點溫情,變得那麼憂傷、那麼孤獨……
李商隱詩往往在結構上跳躍曲折,暇思無限,有時難免因牽扯得太多、太廣泛而顯得深奧、晦澀。此詩的前兩句卻自然平實得多,但在這平實的語言中,精妙的意象的使用創造出深遠的易於聯想的空間:秋雨、深夜凝聽,孤燈、羈旅獨坐,一個“愁”字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的妙處還在後兩句,“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故鄉雲水地”顯示出李詩特有的朦朧而又親切可感。什麼是雲水地?
是水雲相接的蒼茫與遼闊?是水重雲復的遙遠與阻隔?是水流雲起的傷逝與嘆愁?
也許,因聽雨而憶故鄉,故鄉偏也是多雨之地,多雨之秋,故怕歸夢也被阻斷。也許,越要相憶,越無法憶起,能記的只是那水般蔥蘢、雲般無端的飄渺空虛;也許水流東逝,雲捲雲舒,讓遊子倍生時不待我之情,而故鄉遙遠、歸思難收?施補華《峴傭詩話》中說李義山詩“儂麗之中,時帶沉鬱”,這份沉鬱,正是他對心靈世界的豐富層次、複雜奧妙所作的前所未有的細膩刻劃,正是對那心靈深處浩浩蕩蕩、無涯無際、撲朔迷離之狀的傳神展示。
收句“歸夢不宜秋”,語似直切,實則含蓄。夜雨孤燈日,正是思鄉客愁時,作者卻說“歸夢不宜秋”,為什麼呢?是因為“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是害怕“濃睡覺來鶯語亂,驚殘好夢無尋處”?還是擔心“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理智的判斷阻止不了情感的纏綿,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詩歌貴在含蓄,不宜太露、太直,但造成“含蓄”效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言”,如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言懷古傷逝,僅寫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一事,卻道盡了桑田滄海、人世無常之變;有的是“極言”,如李商隱之“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煜之“春花秋月何時了”,詩語本身明白如話,內心情感一覽無餘,但因這大白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得詩常常超越所描寫的情事本身而獲得了一種象徵意義和不確指性;還有一種在言與不言之間,欲言又止,欲止又言,點而不破,說而不盡。
4.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簡要分析《山中留客》古詩《山中留客》全文意思
春光明媚,山嵐萬物都在各自呈現著自己的佳妙之處,是多麼的美好,所以請不要因為天色微陰便要打算迴歸。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氣裡毫無雨意,走進雲霧深處,那水氣也依然會沾溼你身上之衣。全文翻譯 山中留客 答案 這首詩寫了什麼季節裡的什麼景色?春季 山水美景。莫為輕陰便擬歸 告誡人們什麼?告誡世人不要被眼前...
古詩《草》全文是什麼,《草》這首詩的全文
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譯文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這是詠物詩...
潼關詩的大意是什麼?關於潼關的古詩
譚嗣同寫的 潼關 的詩意是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 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表達了作者對王朝更替興亡的感慨,對廣大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原詩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